路遥《人生》中的悲剧意蕴

2023-02-28 06:56闫新宇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加林路遥爱情

闫新宇

路遥的《人生》于1979年开始构思,于1981年历时21天被创作完成,这部14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被誉为“微型的平凡的世界”。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的陕北城乡生活为背景,讲述了高加林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的故事。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高考失利后,在马店学校任民办教师,却因他人顶替而被迫返回农村耕种土地。正在高加林一筹莫展之时,凭借叔父劳动局局长的关系,他获得了前往县城担任通讯员的机会。不幸的是,他的这一身份被揭发后只得再次回到农村。这三次重大打击构成了“离开土地—回归土地—再次离开土地—最终回归土地”的故事框架。经历了艰辛的人生旅程后,他最终失去了爱人,失去了追求的美好前程,只得选择回归农村的道路。

一、命运悲剧

首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失去教师职位的情节,在暴雨环境的衬托下,此刻高加林的心情如同经历灾难一般沉重。命运的残酷打击使他痛苦万分,不得已他接受了农民的身份。经历了生活最艰苦的磨砺,他开始适应这种生活,并接纳了落后的农村环境。

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刻,村里的刘巧珍向他伸出了援手。她的理解和安慰,帮助高加林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然而,命运的轮盘再次转动,他的叔叔从部队转业回来并成为劳动局局长,这使得高加林得到了一个在县里通讯部门工作的机会。

在县里工作后,高加林通过他的才华和勤奋,在灾区报道中取得了一些成就,受到了同事黄亚萍的赞赏。然而,由于走后门获得职位的事情被揭发,高加林不得不结束他的工作并与黄亚萍分手。所有的努力再一次化为乌有,他又失败了。

从高加林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的选择在其命运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虽然外部环境有影响,但他的抉择决定了最后的结局。他渴望离开农村,去更大的地方发展,但在面临爱情和现实的岔路口时,他作出了错误的决定。最终,他被迫回到农村,接受了成为农民的命运。正如书中所述:“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高加林的遭遇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他一度在现实与理想的岔路口迷失,最终却无法抵挡现实的冲击。他的故事也同样警示着我们,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坚守现实,脚踏实地去追求我们的梦想。我们只有具备坚定的信念和面对现实的勇气,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总体而言,高加林对农村的逃离和反抗都是合理的。在接受了教育、获取了一定的文化资本后,他渴望离开农村。他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各种工作上的事情都处理得得心应手,从他在地区报纸上发表了几篇诗歌和散文来看,他也具备知识分子所需的品格和素养。但是,当他作为通讯员取得一定的成就后,便迷失在与高家村完全不同、奢华疯狂的世界里,以及与黄亚萍的恋爱关系中,这时的他已经开始与自己所属的艰辛、琐碎且平庸无聊的农民世界产生了裂痕。然而,导致所有悲剧发生的原因是高明楼将自己的儿子三星顶替了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职位,改变了高加林的人生轨迹。悲剧的发生实际原因,正是由于“豪绅”代表的高明楼和商贩代表的刘立本所建构的农村权力话语导致的,使得即便像高加林这样有才华且愿意放弃道德底线放手一搏的年轻人也无法获得足够多的机会。城市的门槛也并非人人都能成功跨越的。高加林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即以“豪绅”和商贩为代表的群体非法占有了属于他人的社会资源。高加林的悲剧也提醒着我们,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以及当下越来越完善的社会制度,公平的机会摆在每个人眼前,每个“高加林”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不会再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这样的故事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让我们思考如何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包容和有希望的社会。

二、爱情悲剧

高加林的命运悲剧通过他纠葛的爱情也展现了一部分。在面对刘巧珍与黄亚萍两位女性时,他作出的错误选择,构成了他悲剧命运的核心。刘巧珍,这个村里的美女,虽有无数求婚者,却只钟情于民办教师高加林。她默默地关注和爱护高加林,即便在他失业的困境中,她也从未改变。刘巧珍鼓励高加林追求城市生活,即使他冷落家乡和她,她仍忠实守候。

然而,高加林最终为了城市女子黄亚萍抛弃了刘巧珍。尽管痛苦,刘巧珍却无怨无悔。当高加林最终失去一切时,才懂得刘巧珍的珍贵,但她已成为他人之妻。高加林在悔恨中意识到,捷径其实是人生最漫长的弯路。

《人生》的序言中引用柳青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岔路口,我们得选择塑造未来,这对今天的社会仍具深远启示。

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不仅仅源于感情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作为劳动妇女的身份。尽管她美丽、善良,且努力融入现代生活,却无法跨越与知识分子高加林的鸿沟。当高加林成为县委通讯干事后,他对刘巧珍的态度也改变了。

刘巧珍去城里探望高加林,一进办公室就向他扑了过去,但他冷然推开她,强调这不是“庄稼地里”。他已是城里人,周围都是他的领导,那份乡间的爱情在他眼中变得土气。刘巧珍在他眼里,不再是机灵美丽的女人,而更像忙碌的农妇。

刘巧珍谈论的那些乡村生活琐事,在大展宏图、看重时事新闻的高加林眼中,都顯得无足轻重。他未来的远大理想,似乎被刘巧珍的琐碎日常生活所限制,与她结合似乎预示着他们的孩子只能有一个传统的、落后的未来。这对于雄心壮志的高加林来说,无疑是一种打击。因此,刘巧珍无意间成为他事业道路上的阻碍。

与刘巧珍相比,高中同学黄亚萍对高加林而言显然代表了另一种可能性。黄亚萍这位漂亮的南方姑娘不仅聪明、大方、不俗气,还拥有担任县武装部长和县委常委的父亲。在这些加持下,她可谓是才貌双全、背景深厚,拥有高加林所不具备的方方面面资源。而且,作为曾经的班长和学习干事,黄亚萍和高加林在知识背景上有着相似之处,某种意义上看起来与高加林更为合适。黄亚萍展现出强烈的县城青年女性的激进和叛逆性,以独立个性的姿态宣示了对爱情的追求,通过高档的物质生活来全面改造高加林,使他迅速成为县城中的新潮青年:“给他买了春夏秋冬各式各样的时兴服装,还托人在北京买了一双三接头皮鞋(他还没敢穿)。平时,罐头、糕点、高级牛奶糖、咖啡、可可粉、麦乳精,不断头地给他送来—这些东西连县委书记恐怕也不常吃,她还把自己进口带日历全自动手表给了他;她自己却戴他的上海牌表。”黄亚萍对高加林表现出狂热的爱恋,主动追求他,却又任性妄为,她在他面前像支配者一样自居。高加林对黄亚萍的爱情既头疼又陶醉。然而,当高加林被张克南母亲揭发失去通讯干事工作,不得不返回乡下后,两人的爱情并没有经得起考验,身份的差异依然存在,他们最终分手。

相比之下,刘巧珍经历爱情的失败后选择和一直追求她的马栓结婚,更彰显了她回归乡土、维护乡村共同体的态度。路遥对刘巧珍出嫁的细节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小说中也进行了详细描写。刘巧珍的婚庆仪式越是隆重、传统、讲究,就越显示出乡土传统的厚重、凝聚力和神圣感,与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现代城市恋爱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出其轻浮、虚幻和缥缈。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小说中所揭示的不同群体、不同生活背景下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和选择,进一步凸显了《人生》所蕴含的社会思考和历史背景下人性的复杂性。

三、身份悲剧

路遥笔下的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处于城乡交叉地带、农村集体化后期、包产到户前夕的时期。在这个背景下,高加林的痛苦代表了当时农村知识青年共同面临的思想挣扎。在高加林的两段恋情中,特别是与黄亚萍的爱情,更突显出这种挣扎。

高加林对待刘巧珍的态度一开始有所保留:在感情上对这个不识字的漂亮女孩儿很讨厌,对刘巧珍递过来的甜瓜也一再说等会儿再吃。他对刘巧珍的接受是建构在自己想象中的画像上,更愿意接受的是那个画像上的形象。随着进入城市后,他们之间关于狗皮褥子、猪娃等“乏味”的对话,让人感觉到两人在知识方面的差距成为巨大障碍。很明显,在高加林与刘巧珍之间,双方的情感强度是有差异的,其根源在于双方因知识而形成的心理、身份乃至职业的分歧已经超出了双方情感可以调适的范围,更接近于“有意识的阶级对立”。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中农村知识青年与农村妇女之间巨大的思想认知差距所导致的情感困扰。

与刘巧珍相比,高加林与黄亚萍的感情发展更为复杂。两人早在高中时期就互生情愫,但回到农村后,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两人的朦胧感情很快结束。高加林在黄亚萍面前产生了难以克服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不如黄亚萍。黄亚萍也表现得理性而现实:“她后来之所以和克南好了,主要是因为加林回了农村,她再没有希望和他生活在一块。不必隐瞒,她还不能为了爱情而嫁给一个农民;她想她一辈子吃不了那么多苦!”两人的身份和资源差距使得他们的分别成为必然。虽然黄亚萍对高加林有真切的感情,但更多的是基于知识和精神层面的吸引,以及对高加林社会资源的赎买。当高加林回归农民身份时,两人的分别成为必然结果。

事实上,即使在当今社会,农村青年依然面临诸多阻力,尽管现代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然而,先天不足和后天乏力的困境仍然困扰着农村青年的成长。高加林和刘巧珍在黄土高坡经历的成长之痛,如今的年轻人在高楼林立的写字楼中同样在经历。这些成长的磨难、痛苦、挣扎、希望、期待、喜悦,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考验和挑战。小说《人生》通过高加林和他周围人物的命运,深刻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交织,引人深思。

路遥在《人生》中刻画了一个心高气傲、性格倔强的年轻人—高加林,他代表了那个时代优秀青年的典型,怀揣着渴望凭借个人能力改变农民身份的愿望,却难以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实。他经历了理想与现实的艰难抉择,不仅是他个人的苦恼,更是当时农村知识青年们共同的困惑。

路遥没有对高加林的经历进行评判,只是单纯地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人生無非是矛盾与选择的综合体,无关对错,关键在于是否有勇气在矛盾中作出选择,并勇敢承担一切后果。高加林的经历被称为“高加林难题”,实际上代表了农村知识青年寻求新身份、改变命运的艰难之路。

《人生》中留下的遗憾也推动了路遥继续创作《平凡的世界》,为他后来完成这一巨作、摘取“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进行了铺垫。尽管《人生》的故事有掩卷之时,但人生在不断继续。这部作品是路遥用生命书写的,他将人性的果敢与懦弱、自觉与被动、善良与自私的两重性完美地融合在高加林的角色中,表达了自己和芸芸众生的真实内心。

《人生》饱含了路遥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深刻共鸣。路遥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独特理解。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人生的启示,引领读者思考人性、生命和社会。

猜你喜欢
加林路遥爱情
《谁赋丹赭染鹊华》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被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的人们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写给远去的路遥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
永远在路上的高加林们——读路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