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的风景

2023-02-28 06:56袁竞贤刘春艳
青年文学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拉康夏洛特露西

袁竞贤 刘春艳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评论家。他的小说创作成就堪与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或弗吉尼亚·伍尔夫相媲美。福斯特的小说反映了当时英国上层阶级追求物质、精神匮乏的现象,笔下的主人公都试图从传统观念与偏见中脱离出来。福斯特于1908年发表的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露西作为一位生活在家庭管控下的女性,长期被束缚于男权思想与封建伦理之下。露西的自我意识一直与之反抗冲突,在意大利旅行时她心底的女性意识也开始觉醒。塞西尔是露西家人为她选的“绝佳伴侣”。露西不但没有循规蹈矩,反而冲破了男权主义的牢笼,选择与心上人乔治长相厮守。

露西在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中不仅是自主改变,也受到了他者的影响。本文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露西自我构建的过程进行分析。《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抨击了20世纪英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压迫。房间也象征着露西从起初被囚禁于男权掌控之下,到重塑的完美蜕变的过程。

一、拉康与镜像阶段理论

雅克·拉康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思想家。拉康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于1936年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主要来自精神分析学大师亨利·瓦隆的“镜子测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拉康通过婴儿在镜子中的自我认知,把镜像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前镜像阶段、镜像阶段和后镜像阶段。拉康认为,“我们只要将镜像阶段理解成一种认可即可”。这是婴儿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一个过程。

婴儿在前6个月的时候没有个体统一的感觉,无法分辨镜中的影像,这个阶段被称之为前镜像阶段。婴儿在6至18个月的时候是镜像阶段时期。这个时期婴儿可以大概辨别镜中的自我形象,但容易将自我和镜中的其他人相混淆。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通过肢体动作的丰富能够确定镜中的自我。但这个时期婴儿会受到他者的干预,从而无法认识真实的自我。婴儿看到镜中的自我而产生的强烈的喜悦感是一种自我认证的表现,这个阶段對婴儿将来的人格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婴儿在18个月后,随着年龄和心智的成长,开始自己尝试触摸镜中的自我,却发现镜中的影像不是真实的自己。这一阶段婴儿逐渐脱离他者的干预,在社会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个体。镜子是一个隐喻,象征着外部世界。镜像阶段起始却不局限于婴儿时期,而是一种永久性的结构性矛盾。

二、前镜像阶段—丧失自我主体性

前镜像阶段的婴儿已经能够对周围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对婴儿后期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得知,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他后期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在建立自我意识时,首先是从“误认”开始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性一直处于传统环境下,依附于男性而迷失了自我。

福斯特将小说的社会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英国。此时,维多利亚的旧习和社会道德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人们。这一时期,英国人民遵守社会制度,渴望名声和财富,却忽视了个人需求和信仰。由于社会习俗的约束,这个时期的女性总是依附于男性,在社会上地位较低。来自中产家庭的露西从小就被教育女子应遵循“淑女原则”。她必须遵守社会习俗,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女性。露西外表文静,举止高雅,是世人眼中的大家闺秀。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露西被动接受了这些观念,从而缺乏自我主体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她习惯于遵循他人的观点。即使遇到了自己所不认同的事情,也会因为大家闺秀的身份而顺从。

露西在表姐夏洛特的陪同下一起前往意大利旅行。她们所居住的贝尔托利尼公寓有着让人压抑的英国气息。然而,当露西打开窗,看到是另一番景象,“探身出去,迎面都是阳光,前面山峦起伏,树木苍翠,煞是好看,还有大理石砌成的教堂”。可她们被分到一个看不见风景的房间,露西十分失望。邻桌的爱默生父子听闻后,十分乐意与她们交换房间。露西本能地认为他们是如此友好。而表姐夏洛特执意不接受。爱默生父子的友好行为在夏洛特眼里是粗俗无礼,缺乏教养的。夏洛特傲慢自大,拒绝与其他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尤其是下层阶级的人。此时的露西受到了中产阶级伦理道德的影响,只有选择顺从表姐的意思。夏洛特总是向露西传达一些女性应该遵循的条条框框,监督着露西按这些规矩行事。同时,她热衷于扮演一个保护者的形象,其实这带给露西的是无尽的束缚感。

对于自己的婚姻,露西也没有展现出自己的主观性。家里为她安排的结婚对象塞西尔是一位中世纪的传统男人。母亲霍尼彻奇夫人为她选择这段婚姻并没有征求露西本人的意见。她也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受害者,内心充满虚荣、冷漠,一心想为露西寻求一位理想的丈夫。塞西尔有很多重要的人际关系,“他人品好,又聪明,又有钱,有很多的社会关系”,这不仅能给家族带来名誉,还能带来财富。母亲以此为豪,经常在外炫耀自己的女儿露西将和一位仪表堂堂的英俊男子成婚。霍尼彻奇夫人和表姐夏洛特都严格遵循着父权制度下的规则,同时她们十分注重男性的阶级地位。父权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女性无法享有和男性同等的地位。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一样,女性甘愿受到这种束缚。她们自以为给到了露西最好的,可这些都不是露西想要的,反而约束着露西。

在前镜像阶段中,女性一般处于被动地位。露西受到了长期以来家庭社会所带来的刻板影响,使她沉浸在想象中的世界之中。处在前镜像阶段的露西,虽然对外面环境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是虚假的认识,无法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更无法建构起自己的主体身份意识。

三、镜像阶段—自我意识觉醒

在镜像阶段,自我通过镜像完成了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在这个时候,婴儿开始注意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从第一阶段的“误认”自我后,开始重新认识自我。露西被意大利的美丽风景所吸引,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露西的生活。意大利之旅唤醒了露西心中的自我,唤醒了她内心的激情与自由。同时,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悄无声息地在发生改变。“因为意大利给了她在世界上所能占有的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她自己的心灵。”

在一次出行时,露西与熟悉佛罗伦萨的拉维什小姐走散。在西诺拉广场上,露西目睹了意大利人民打斗的血腥场面,在她慌乱之时乔治扶住了她。血腥画面使得露西的正统思想受到了一些冲撞,这与英国虚假的社会礼仪不同,意大利充满着人性,同时也存在着暴力。在交谈中她开始对乔治萌生爱意。可这与她长久以来形成的道德观相悖,她无法直面自己的情感。在前往观赏山景的马车上,露西看见了马车夫和他爱人之间无拘无束的爱,露西也为之所动。当他们到达一片紫罗兰花丛时,乔治亲吻了她,这是对露西道德观的再次挑战。此时,露西的内心回荡着两个声音,一个坚守着传统思想的贵族女性,一个是渴望爱情与自我的新女性形象,选择乔治会违背自己的“淑女”形象。乔治是一个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很多财产,只是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她明白乔治的真心,同时又不知所措,只能将这件事告诉夏洛特。表姐夏洛特为了阻止一切,安排第二天立即前往罗马。她希望露西获得幸福,但又希望露西按照父权制度下的规矩行事。露西向表姐吐露心声,而表姐并没有感同身受地回应她,这让她倍感失望。露西又被带回自己从前压抑的世界。露西以为距离会让她忘记乔治,实则不然。

回到英国后不久后,露西接受了塞西尔的求婚。她选择做一个没有个性的好女儿,没有追求自己的内心。未婚夫塞西尔言谈温文尔雅,有绅士风度。可露西并不喜欢塞西尔,因为大男子主义的他总是为露西安排好一切,却从来不听取露西的意见。同时,他矫揉造作,总是把自己伪装起来。而且,他还十分傲慢,他总是否定露西的女性思维。塞西尔是父权制度的代表,他把露西视为他的所有物。在他眼里,露西像达·芬奇笔下的美人,像一件艺术品。他希望露西屈服于他,听从他的安排。基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人们心中的理性女性是纯洁的、优雅的,女性的职责就是精神上服从她们的丈夫。和塞西尔在一起的时候,露西的主体性总是被压抑着。露西无法忘记在意大利之旅的点点滴滴,无法抹去乔治的率真热情。塞西爾与乐观开朗、热情奔放的乔治形成鲜明对比。虽然与塞西尔门当户对,露西却无法忍受塞西尔的虚伪。此时,露西才明白什么是她想要的生活。

意大利和英国不仅仅代表着不同的地理位置,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英国象征着保守与封闭,而意大利充满着朝气与自由。福斯特描述了露西面对不同文化时的矛盾心理。在镜像阶段,虽然露西开始重新思考身边的一切,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她没能在一开始直面改变,勇敢斗争。

四、后镜像阶段—重建自我

想要发展成真正的具有完整意识的主体,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他人的镜像来完成,即需要和周边人的互动来完成。在露西的成长道路上,有很多因素促使她走向成熟。意大利之旅使露西从严格的社会习俗中解脱出来,让露西明白真正的生活是善与恶的结合。福斯特笔下意大利是一个包容、平等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象征着自由。意大利之旅就像催化剂一样,鼓励露西去追求自己的真爱,引导露西走向人生的正确方向。在传统的规范之中,露西没有发现真实的自我。在自由环境的熏陶下,露西的内在本性被唤醒。当露西有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后,开始意识到表姐和母亲的迂腐思想。

爱默生父子在露西重塑自我的路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乔治的真爱将露西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给了她寻找自我的勇气。在与乔治的相处中,露西的思想变得更加开阔了,她开始怀疑自己过往的生活,意识到原来的自己总是服从于家庭的规定而迷失了自我。老爱默生改变了她对生活的看法,给了她面对真实情感的勇气。与此同时,露西通过钢琴的演奏自我反省,深入自己内心。露西想反抗,但女性的“顺从”让她陷入迷茫。露西只能沉浸在音乐中,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露西的音乐能够表达她真实的感受,表达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当露西不再活在束缚之下,她所弹奏的都是欢快活泼的乐曲。

渐渐地,露西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渴望更广阔的平台,感受世界各地的独特美好。与自由的空气接触后,露西的女性意识在不断增长,使她成为一个不同于以前的新女性。露西开始重新思考这一段以物质和利益连接的婚姻关系,她勇敢地提出向塞西尔解除婚约。但即便如此,她一时还是无法接受乔治的爱意。露西还不能马上摆脱社会习俗的约束,她也还不能完全认识自己。即使解除婚姻后,她也无法正视对乔治的感情。虽然对传统思想心生动摇,但露西还没有真正的勇气与其反抗。露西现在处于一种矛盾的之下,一方面她受到了社会习俗的制约;另一方面,她愿意反抗传统道德,这为她重塑自我之路铺平了道路。爱默生心地善良,他帮助露西寻找自己的内心,追求真正的爱与美。最终,在乔治的老父亲爱默生的鼓励下,露西向乔治表露真情。露西放弃与塞西尔的联姻,根据内心选择与志同道合的乔治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露西的心中时常面对着很多斗争。

在后镜像阶段,露西在自我意识觉醒和他者的帮助下重塑自我。在女性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露西冲破束缚,努力跨越阶级局限,超越自己女性的权限,成为一位有思想的新女性。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女性成长小说。福斯特巧妙地展示了女主人公露西的心理变化历程。从最初的迷茫矛盾,再到最后的觉醒,露西蜕变成了一个有独立思想、勇于追求自我的女性。本文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主人公露西独立人格形成的过程,对现代女性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就像露西一样,女性应该听从自己的内心,尽最大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忙于赚钱生活,而忽视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应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升华自己的灵魂,实现自我价值,找寻真正的自我。

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辽教通〔2022〕249号)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拉康夏洛特露西
自发的绘画——露西·史蒂文斯
夏洛特烦恼
《傲慢与偏见》中的夏洛特·卢卡斯新解
露西的吻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聪明的探长
论夏洛特·伦诺克斯《女吉诃德》中的“逃离”意象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
Part 2 理财有道烦恼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