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催眠疗法研究现状

2023-03-02 12:33咪,宋俐,贯华,赵
护理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发文文献研究

赵 咪,宋 俐,贯 华,赵 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 100034

催眠是一种能够增强暗示反应能力的意识状态,催眠时被催眠者可高度集中注意力、降低外界刺激对自身意识的影响[1]。催眠疗法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在减轻被催眠者的疼痛、失眠、焦虑,降低被催眠者成瘾性方面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1⁃4]。2013 年,原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首次将催眠疗法纳入《心理治疗规范(2013 年版)》,2022 年国家卫健委在回复政协提出的相关问题时再次肯定催眠疗法的作用,并将其作为保障病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之一[5⁃6]。相较于国外,国内对催眠疗法的研究时间短,研究领域局限。了解国外催眠疗法的发展历程,把握催眠疗法的发展热点与发展前沿有助于推动我国催眠疗法的科学发展。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5.8 软件,分析国外近30 年催眠疗法相关文献,回顾催眠疗法的发展历程,明确其发展热点与发展前沿,为我国学者对催眠疗法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新思路。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TS=(hypnotherapy)) OR TS=(hypnosis)) OR TS=((hypnotic suggestion))) OR TS=((hypnotic treatment))) OR TS=(hypnotism)”为 检 索式,检索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1993 年1 月1 日—2022 年3 月23 日的中文、英文文献,检索类型限定为“Article”。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主题为与催眠疗法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①主要通过药物对研究对象进行催眠;②会议纪要、编辑评论等非学术类文章;③动物类研究;④重复发表的文献。

1.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5.8 作为主要分析软件。软件时间切片为5 年,设定阈值为Top N=50,分别以作者、国家、关键词、共被引情况为研究对象,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CiteSpace 软件由陈超美博士首创,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提取文献的关键信息,将研究结果以可视化图谱的形式展现,从而达到快速整合主要信息、促进决策制定的目的[7⁃8]。

1.4 资料的提取与分析 本研究中2 名研究者使用相同的检索式独立对文献题目、摘要、关键词进行阅读,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对比两人筛选结果,若意见发生分歧,则交由第3 人进行裁决,最终确定所有纳入文献。

2 结果

2.1 近30 年催眠研究时间脉络 共检索催眠相关文献6 225 篇,经文献查重、筛选后,最终纳入包含作者、作者机构、关键词等信息齐全的研究共1 788 篇。近30 年催眠疗法的文献发表数与发表年限分布情况见图1。整体而言,催眠疗法研究的发文量呈上升态势。其中2021 年发文量最多,为110 篇,约为1993 年的3 倍。

图1 催眠疗法研究文献发文量趋势图(1993 年-2022 年)

2.2 近30 年催眠研究国家分布 从国家分布来看,催眠疗法相关研究大部分来自西方。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662 篇)、英国(165 篇)、意大利(109 篇)、澳大利亚(102 篇)、加拿大(96 篇)、德国(74 篇)、法国(71 篇)、瑞典(44 篇)、比利时(43 篇)、荷兰(37 篇),共发文1 403 篇。见图2。其中美国的发文量占据绝对优势。

图2 催眠疗法主要发文国家图谱

2.3 近30 年催眠研究机构分布 从发文机构来看,发文量排名前10 位的机构分别为华盛顿大学(48 篇)、新南威尔士大学(36 篇)、斯坦福大学(32 篇)、贝勒大学(32 篇)、比萨大学(27 篇)、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27篇)、麦考瑞大学(27篇)、俄亥俄州立大学(21篇)、哈佛大学(21 篇)以及华盛顿州立大学(20 篇),见图3。

图3 催眠疗法主要发文机构图谱

2.4 经典文献研究 CiteSpace 分析中的经典文献主要指该文献可沟通不同年份所发表的文献,是连接不同研究的关键节点,阅读该类文献有助于研究者迅速找到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并了解现有研究现状。经典文献的评价标准主要通过文献的中介中心性体现,当中介中心性大于0.1 时,该文献为本领域的经典文献[9]。研究结果显示,催眠疗法相关文献中中介中心性排名前10 位的文献如图4 所示。其中,Kosslyn 等[10]通过对大脑半球颜色感应情况进行研究,从神经学角度揭示了催眠对大脑颜色的调节作用,为了解催眠本质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中介中心性最高(0.93)。紧随其后的 为Raz 等[11⁃13]分 别 于2002 年、2003 年、2005 年对不 同催眠易感人群进行干预,最终揭示了催眠暗示可以减少非大脑的自愿冲突并改变高度可催眠个体的信息处理能力,证明了催眠的有效性。3 篇文献的中介中心性分别为0.71,0.67,0.64。Deeley 等[14]于2012 年通过改变被试者的意识状态,揭示了催眠状态下自主意识在主观和神经上的独特性。该文的中心中介性为0.37,为近10 年来中心中介性最高的催眠疗法相关研究。

图4 催眠疗法研究主要经典文献的知识图谱

2.5 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即在一定时期内对数量较多且内在联系紧密的一组文献进行提炼从而得出相应研究主题。对研究热点的分析有助于把握该领域发展过程中的研究焦点。CiteSpace 分析中研究热点的显示主要通过关键词聚类结果、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图谱来体现。如图5 所示,本研究领域中排名前10 位的聚类分为5 部分,即催眠作用的基本原理研究、催眠易感性的研究、催眠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研究(如外科手术人群、分娩人群)、催眠可改善的症状研究(如肠易激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症)以及催眠所需条件的研究。其中催眠在分娩中的研究虽起步晚,但持续出现在2021 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为2021 年以来的研究热点。除此以外,专注也处于催眠文献关键词聚类的前10 名中,且该领域受到了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图5 催眠疗法研究热点分析的知识图谱

2.6 突现词与突现文献分析 CiteSpace 软件可通过对某一时期内文献关键词的使用率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突现词来间接反映本领域研究的演化进程与研究前沿。选择时间切片为5 年,节点类型为Keywords,运行软件后得出催眠疗法相关领域的突现词,见图6。在突现持续时长最长的15 个关键词中,想象、认知解离以及对照研究的讨论持续时间最长,为15 年。催眠与抑郁的相关研究是目前非药物催眠的研究前沿,它从2013 年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至今已持续10 年。除此之外,各国学者在正视催眠的效果并对其机制进行相应探索后,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逐渐提上日程,自2018 年始,影响因素也成为本领域的研究前沿之一。

图6 催眠疗法研究领域的突现关键词

3 讨论

3.1 催眠疗法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研究结果显示,近30 年来催眠疗法发文量处于缓慢增长中,相关研究机构少、作者间合作少,且催眠疗法以作用机制研究为主,故认为催眠疗法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能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催眠的误解以及催眠疗法本身实施成本较高两方面。尽管几个世纪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催眠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将被试者注意力集中于某处,从而减轻被试者的不适感受,如古印度教的瑜伽、萨满教的“作法”、古埃及人的“催眠”等[15⁃16]。但在此过程中,催眠通常与预言、巫术等相联系。神经科学发展缓慢,催眠疗法作用机制不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普遍将催眠疗法与封建迷信活动画等号,老旧的观念为现代催眠疗法的推广应用增添了客观阻力[17]。其次,催眠疗法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专人带领且带领者需有一定资质。目前,催眠治疗师相关培训课程主要集中继续教育阶段,且相关培训范围小,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通用的催眠人才培训体系,具有催眠资质的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护士等人才欠缺[18],催眠疗法施行困难最终成为限制催眠疗法相关研究井喷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3.2 催眠疗法研究以发达国家为主体,我国研究实力仍有待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发展中国家对催眠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目前催眠疗法的主要发文国家仍集中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中,研究机构也以美国大学为主。自1930 年Hull 率先出版《催眠术与暗示》一书,详细阐述当时催眠疗法所亟须解决的科学问题后,美国成为催眠疗法研究的排头兵[19]。1957 年,美国医学协会与美国心理协会正式承认催眠疗法的专业地位。1978 年,英美合作成立催眠与超心理学会,催眠人才培训逐渐提上日程,发达国家催眠疗法的发展逐渐与发展中国家拉开距离[19]。我国催眠疗法起步早但发展慢,19 世纪后期受西方影响,余萍客等曾出版催眠相关书籍并积极推动催眠疗法在我国的落地生根[20]。但受历史因素影响,催眠疗法在我国的科学应用始终较少。随着人们对心理疾病的不断关注,加之心理治疗手段的日益丰富,催眠疗法逐渐被研究者所重视,相关关注度不断增加,但现有研究少且多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干预中,临床干预较少。因此,我国催眠疗法的相关研究水平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3.3 催眠疗法临床作用效果明显,部分作用机制清晰 与传统心理学干预相比,催眠疗法临床作用效果明显但仅有部分作用机制得以明确。以疼痛为例,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催眠疗法在术后疼痛、腹痛、腰痛、背痛、分娩痛、产后痛等方面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临床症状[2]。通过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等影像技术的辅助,研究者发现催眠疗法可通过改善被试者前扣带回皮层、丘脑等部分的脑电活动从而增加生动、快乐等的自我暗示,进而减少被试者的疼痛感受[21]。但催眠疗法是否可以改善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症状以及改善这些疾病症状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仍须各学科研究者的积极合作探索。

3.4 国外催眠疗法对国内研究的启示

3.4.1 积极推动催眠疗法的概念普及是催眠疗法稳步发展的基础 正确认识催眠疗法是促进其实践发展的重要前提。研究显示,对催眠疗法错误认知不仅影响个体对其的接受程度,而且不利于催眠疗法效果的显现[22⁃23]。目前,我国专业催眠师人数少且大众获取催眠疗法相关知识的渠道也较窄,人们对催眠疗法存在较多误解。2016 年,曲文祥等[24]对171 名非心理学高校学生进行催眠理解与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被催眠后自己会睡着或失去意识”进而“做出或说出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且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将催眠疗法神话的现象,他们更倾向于将催眠疗法归结为一种“神奇的力量”而“不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学派”,甚至这种错误倾向在催眠师中也普遍存在。回顾催眠疗法的基本概念,大家普遍认同催眠疗法的心理学干预地位,认为催眠疗法仅是受试者强化所接收心理暗示并进行相应回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试者是清醒的且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此过程中,受试者所接收的心理暗示并不是由催眠师凭空捏造,而是他们根据受试者的内心需要所设计的[25]。因此,正确了解催眠疗法的概念是我国催眠疗法去神秘化、发展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催眠疗法推广发展的基础。

3.4.2 未来研究重点在于多维度、高质量的催眠疗法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催眠疗法个人与组织间的合作关系网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权威机构较少,现有研究方向较为分散。对于我国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结合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热点与突现词分析结果,未来我国催眠疗法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在研究内容方面:影响因素与抑郁为近年来催眠疗法研究的前沿,催眠疗法在女性群体中的应用也值得人们的关注。在研究方法方面:随着循证医学的推进,对照、随机对照实验仍为催眠疗法的主要研究方式,人们仍在期待高质量催眠疗法研究证据的形成[26⁃27]。受多种因素影响,尽管催眠疗法在口腔手术、肠易激综合征、乳腺癌等人群中有较多的研究,但同时也普遍存在纳入研究人数少、研究结果可靠性低、催眠疗法作用机制不清等共性问题[28⁃30]。我国人口基数大,相比国外,更易纳入足够的研究对象,从而提供高质量的催眠疗法研究证据。在研究形式方面:国外逐渐有进行线上催眠干预的趋势。2019 年,Flynn[31]对43 例偏头痛病人进行线上催眠干预,结果显示,线上催眠干预同样可以有效降低偏头痛症状。我国心理干预疗法依托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线上干预模式[32],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心理咨询、更好的延续性护理服务的同时也为心理学干预方式提供了新思路。催眠疗法可以借鉴其发展推广模式,多角度探索催眠疗法的不同临床实践道路,为催眠疗法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发文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