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开放记

2023-03-02 17:04张田
北京纪事 2023年3期
关键词:社稷中山公园中央公园

张田

位于天安门西侧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公园——中山公园,这座公园地理位置绝佳,园内景色怡人。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里,这座公园为什么可以建在紫禁城的边上,这还要从它的历史讲起。

中山公园的前世

明永乐五年(1407),朱棣开始营建北京城,为日后迁都北京做准备,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的宫殿与城池完工,其中也包括为祭祀土地神和百谷神的社稷坛。世代以农耕为主的中国人,对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粮食有着最热切的祈盼,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人们时常要对土地神与百谷神进行祭祀。封建国家形成后,普通人逐渐失去了对土地神与百谷神祭祀的权力,改由皇上亲自祭祀,帝王虔诚的祭拜为了保佑国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社稷后成为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是历代皇家重要的祭祀大典之一。

根据《周礼》“左祖右社”的营国定制,明朝的社稷坛建于紫禁城阙右门外的西南处。每年农历二、八月的上戊日都要在这里为社神(土神)和稷神(谷神)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除此之外,每遇到国家和皇室有重大事件也会到社稷坛内进行祭祀。自明朝永乐十九年(1421)至崇祯五年(1633),十五代皇帝共祭祀671次。清定鼎北京后,社稷坛坛制、祭祀均沿用明制,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历经十代皇帝,共祭祀755次。这座等级规格都极高的社稷坛便是中山公园的前身。

从社稷坛到中央公园

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清王朝结束了它二百余年的统治,南北军代表与清政府经过磋商,以签订清室优侍的条件换取了清帝的主动退位,按规定清帝逊位后,应迁居颐和园,但直到1913年也未能执行。同年3月29日,隆裕皇太后去世,北洋政府定于4月24日至26日在太和殿公祭三天。朱启钤时任交通总长,奉命负责天安门内外指挥等事宜,他巡视社稷坛时,看到坛内场地空旷,殿宇恢宏,古树森森,且毗邻紫禁城,北滨御河,地理位置绝佳,交通便利,但社稷坛因荒废多年,又被看守太监植满了苜蓿饲养牛羊,以致粪便满地,污秽不堪,蛇鼠成患,于是朱启钤萌生了将此地改为市民公园的想法。

朱启钤呕心沥血开创公园

1913年10月,朱启钤调任内务总长,他打算将热河行宫内的古物运至北京,在商议放置问题时,他与清朝的小朝廷进行了沟通,在清室暂不能迁居颐和园的情况下,将三大殿以南除太庙以外的地方,划归民国政府管辖。交涉成功后,朱启钤向北洋政府建议将社稷坛开辟为公园,并得到了政府的赞同。

民国初年,社稷坛内除了五色土祭坛、拜殿等几座祭祀建筑外,早已是残垣断壁,凋敝破败。为了加快开放公园的脚步,首先就要治理坛内环境,但由于资金不足,朱启钤找到步兵统领江朝宗帮忙,江统领欣然同意,调遣了工兵营中数百名兵士,与民工一起清理庭院,修整道路,重植花木,拆除西坛门外的宰牲亭的危墙,又把东坛门外以北的东西向的围墙凿成门洞,现社稷坛东门外迤北东西隔墙的月亮门,即为当年所开。最后又在南面新辟了公园大门,仅用十天,社稷坛内整洁一新,恢复了旧观。经政府批准公园定名为中央公园,1914年10月10日正式向市民开放,它是北京市第一座城市公园,也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

公园开放的第一天,数以万计的游人前来游园,此时的社稷坛内既无山水,也无亭台楼阁,但人们仍对这座数百年从未对外开放过的皇家坛庙趋之若鹜。京师警察厅派出200多名警察维护治安,市内20多家水会在开园前二日就支起了席棚,设置好消防用具,为太平缸贮满清水,预防火情。公园虽已正式开放,但园内许多景点仍在建设之中,为了尽快全面开放,公园只有周六、日和接到特令时才对外开放。

公园兴建之初十分艰难,朱启钤当时不仅担任内务部长而且还兼任市政督办,政务工作本已非常繁忙,但他还要为开放公园的诸事操心,对于公园工作做到亲力亲为。在开放公园后的半年多的时间内,他每日必抽出时间到公园内检查,还亲自指挥工程的建设,为了方便办公,朱启钤将南坛门外东侧,一间原守坛卫士的值守房,改为临时办公室,取名“一息斋”,意为一息尚存,绝不懈怠,可见朱启钤先生开放公园之决心。

原社稷坛内除了祭坛和殿宇外,并无其他景物,为了使之成为优美的公园,需要建造许多景点,但此时政府也拿不出多余的钱拨给公园,为了解决这个燃眉之急,朱启钤决定向民间发起筹款。1914年10月他向社会各界发起募捐,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商贾巨富都慷慨解囊,积极响应,有段祺瑞、朱启钤、汤化龙、王士珍、萨镇冰、江朝宗、张勋、吴炳湘、叶恭绰、唐在礼等,不到半年时间里筹集募款4万余元。虽然资金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但工程浩大,不到几个月,资金又入不敷出了,当年的秋天又发起了第二次的募捐启事,像许世英、徐绍桢、王占元、熊希龄、孟恩远、靳云鹏、王揖唐、田文烈、陆荣廷、雍涛等35人又进行了捐款,启事发出后至1916年夏又募集了5万余元。在此期间,市政公所又补助了1.32万元。

资金充裕后,中央公园的景色大為改观,修建了亭台轩阁、石桥、喷水池、花坞,又引渠为池,增建水榭,累土为山,移建礼部习礼亭,迁圆明园内的青云片、青莲朵、搴芝、绘月等名石,引进珍禽野兽,遍植古树名花等,照像馆,西餐、中餐店,茶点社,糖果局,啤酒公司,滑冰场等娱乐设施也一应俱全。中央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文人雅客也常聚于此畅谈天地,像鲁迅就常来此处,在他的《鲁迅日记》中就有多达82次的来公园的记录,林徽因、林语堂、张恨水、李苦禅、萧乾等人也是这里的常客。

改名中山公园始末

1925 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于北京,19日葬礼结束后,李大钊、林祖涵、吴玉章、于树德和中国国民党要员及鲍罗廷、宫崎寅藏、萱野长知等为孙中山执拂,将孙中山灵柩移至中央公园拜殿的灵堂内。23日北京市全体国民党员开始致祭,24日起举行公祭。由于孙中山在北京病逝时,南京中山陵还未开工建设,治丧委员会决定,4月2日上午11时,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在中央公园公祭的十天里,前来吊唁的社会团体和市民百姓川流不息,至4月1日下午,治丧处收到花圈7000余个,横条幅500余件,挽联59000余副,参加吊唁者达76万之众。

1929年5月中旬,孙中山灵柩由北京碧云寺迁回南京中山陵安葬。在此之前,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于1928年决定,将曾停放过孙中山灵柩的中央公园内的拜殿,改建为中山纪念堂,中央公园也改名为中山公园,以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9月5日公园奉令改名。

中山公园里的景物

在中山公园逛上一圈就会发现,这里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既混搭又融合,这里有明清皇家的坛庙,有中国传统式古建,还有带西洋风格的民国建筑。朱启钤在建园时提出的“依坛建景,坛园融合”的理念,这为日后开放皇家其他坛庙为公园打下基础。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今天我们仍能领略到明清皇家庙坛的威严,与民国打造山水园林时的风采。下面就介绍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景物。

五色土祭坛

位于公园正中央的五色土祭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坛台呈正方形,分为三层,高0.96米,上层周长15.95米,中层周长16.9米,下层周长17.85米,四面均有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最上一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明、清两朝每到春、秋两季都从涿、霸二州,及房山、东安二县进五色新土重行铺垫,永保五色土颜色如新。

坛台中央立有“社主石”。据文献载,明代社主石高五尺,宽二尺,上锐下方,置于坛上,半埋土中,向北,象征“江山永固”,后清沿明制。民国整修五色土坛,曾将社主石挖出,石高三尺五寸,上锐处中高四寸二分,下方一尺五寸五分,置于坛中央,与土平。

中山堂

中山堂,即为明朝所建的拜殿。拜殿位于五色土祭坛之正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黄琉璃瓦屋面,建筑面积950.40平方米,为皇帝祭祀时遇到风雨临时行礼之处。这座拜殿是重点保护文物,据《北京古建筑》载:“史料中未发现被毁或重建的记录,可能是北京现存明代建筑中最古老的一座。”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中山公园开放后,拜殿一直用于展览及会议之用。1928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河北省政府和北平特别市政府于1928年决定,将三年前曾停放过孙中山灵柩的拜殿,改建为中山纪念堂。1938年中山堂改名为新民堂,日本投降后又恢复中山堂的名称,中山堂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戟门

位于拜殿之北。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明次间为大门,每门洞两侧各排列12只大铁戟,3门共置72只,故名“大戟门”,简称戟门。戟,今已无存,其用处为,皇帝祭祀遇风雨时,其御幄即移设于此。

1916年5月教育部利用戟门创办图书阅览所,将戟门改为殿堂。后图书阅览所,几经更名改隶属,于抗战胜利后并入北平市立图书馆。1950年7月19日,图书馆迁出公园。

唐花坞

唐花,为暖房里培育的花,又称堂花,唐花坞,为培育花的暖房。1914冬至1915年初,一座形如飞燕展翅的唐花坞,出现在南坛门西侧。暖房共14间,中间为1大间,两旁向左右各斜出5间,屋顶和南面均装饰玻璃窗,正面凸1间,左右各斜出1 间辟门,室内居中建圆形水池1座。内室可培育四季花卉。1919年在唐花坞因地面高度减低,形成二重阶形,为了增加美观在二重阶处堆砌山石形,有了层次感。

1936年,唐花坞因长期被水蒸气侵蚀,木质构件都出现糟朽,为了公众安全,公园委员会决定重建唐花坞。这次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形式保持原来的燕翅式,中间改为盝顶重构八角亭形式,门前叠砌山石造景,室内展出珍稀花卉,室外山石叠翠。新建好的唐花坞极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小巧、精致、典雅,引得游人在此驻足留影。1970年,拆除了唐花坞前的山石,主体建筑至今保持基本完好。

格言亭

1915年,朱启钤的好友,时任总统府咨议雍涛,出资修建一座西式圆形八柱亭。该亭初建于南大门内40米迎门处,后因建“公理战胜”石坊,于1918年移建于北坛门外路中央处。

全亭为白石筑成,高约8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亭外别出心裁地使用了12个石制圆球为栏杆,每三个一组,共分四组,中间以精铁管穿连,四面留有出入口。8根方亭柱内侧,刻有孔子、孟子、朱熹、程子、子思、王阳明、岳飞的格言,故名格言亭。

1955年8月,因格言亭内格言不合时宜,经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王昆仑、乐松生批示,于同年9月磨掉。

保卫和平坊

此石坊原为东单北大街的克林德牌坊。克林德是晚清德国的驻华公使,他居住北京时常常无故殴打中国人,尤其是对义和团更是恨之入骨,他曾亲自屠杀团民。1900年6月20 日晨,克林德乘轿去清总理衙门,行至东单牌坊以北时,与巡行的神机营章京恩海相遇,恩海令其返回,却险遭克林德的枪击,恩海开枪反击将克林德击毙。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不但不为恩海做主,还向德国道歉,并在东单北大街,为其建造了一座四柱七楼的石牌坊,人称克林德牌坊。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以失败告终,作为“协约国”中一员的中国成为战胜国。同年11月13日,愤怒已久的人民群众捣毁了克林德纪念碑,并用其拆除的構件在中央公园南门内,重新建造了一座“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石坊为3间,四柱三楼,木质斗拱,蓝琉璃瓦覆顶,许宝蘅为石坊题写了“公理战胜”四字,1920年7月石坊落成。1952年10月,为了纪念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表彰中国人民在保卫世界和平的丰功伟绩,会议决定将中山公园内“公理战胜”坊额,改为“保卫和平”,并由郭沫若题写坊额。

中山公园,从民国初年开放至今已有100多年,它从皇家坛庙到对外开放的公园经历了风风雨雨。1915年至1936年是中山公园发展最为兴旺的时期,这个阶段公园里常举办各种展览与游园活动,文化社团也定期在园内的来今雨轩举办座谈,有中国画学研究会、文学研究社、光社、北京反帝大联盟、中国图书馆界协会、少年中国学会等等。行健会、足球场、网球场、滑冰场、高尔夫场等各种体育场所吸引着人们前来锻炼身体,强壮体魄。1937年以后,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公园的经营每况愈下,园内一派荒凉破败的景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扶植下,中山公园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如今中山公园环境优雅,殿宇辉煌,花木繁盛,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猜你喜欢
社稷中山公园中央公园
中山公园的郁金香 谢竹安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
美丽的中山公园
胡志明市中央公园
观俊鹿之小体 察文化之大形
重庆中央公园售楼处
立晋社稷与魏晋嬗代
中山公园改造中的树木保护
“社稷”是指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