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劳动课程一体化的构建与实施

2023-03-02 02:33李飞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五育实施路径

李飞

摘要:劳动教育是一门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体验学习、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基础性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切实解决劳动教育“虚化”“弱化”等问题具有一定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性。

关键词:劳动教育;五育;一体化课程;实施路径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反映时代特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标聚焦劳动素养的发展,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一、劳动教育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观念淡薄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并未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引起足够重视。部分家长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其他皆不重要,认为开展劳动教育纯属浪费时间、不务正业;个别教师将劳动异化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忽视了劳动的育人作用。此外,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生成绩提升上,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劳技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够重视,致使劳动教育边缘化。

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没有从强身健体上升到培根铸魂,没有从身手劳工上升到智慧创新,没有从无足轻重上升到“五育”融合。

(二)劳动教育开展条件不足

部分学校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设施,开展劳动教育受到时间、空间、资源的限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受一定客观条件所限,如学校办学资金不足,没有得到社会力量的支持,一些潜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三)劳动课程体系不完善

劳动课程是一门发展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体验学习、操作学习、设计学习为主要方式的基础性课程。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学生劳动素养,切实解决劳动教育“虚化”“弱化”问题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但是,部分学校在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到位,出现劳动课程虛化、碎片化等现象,造成学生参与的劳动任务单一,多停留在简单劳动上。略显复杂、技术含量高的劳动项目学生参与偏少,问题解决类的、技术类的劳动学生更难以接触到,课外劳动实践来源有限、类型简单且创新性不足,无法满足学生获得真实劳动体验的需求,更无法满足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同时,学生年龄跨度大,发展目标差异大,劳动知识与能力基础差异也大。这就要求学校要根据各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目标定位,设计一体化的劳动课程,进而处理好劳动课程的衔接工作。

(四)缺少“五育”融合与支撑

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干体力活,而是要通过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的劳动教育之所以存在不够融合的顽疾,根源在于教育者思维方式出现点状、割裂、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等情况,从而导致各种教育之力相互抵消、相互排斥,无法形成合力。也就是说,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分离。唯有将“五育”融合,全方位、全过程式地贯穿渗透,才能发挥劳动综合育人的作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意见》和新课标都着重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各学段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其实,从“五育”中各育单打到“五育”并举,再到“五育”融合,回应和回答了新时代学校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劳动教育的回归使得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构建全面培养体系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向,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化等背景下的新诉求,也是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等科技创新背景下的需要。因此,开原市民主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点,依托现有资源,积极探索“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一体化推进的策略,让教学回归现场、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问题、进行真劳动。

二、架构一体化劳动课程体系

集团基于“五育”融合、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下,系统思考劳动教育的推进与落实路径。以“用幸福的劳动教育课程影响学生一生”的目标为引领,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对新劳动课程进行了系统化架构。

集团系统设计5类10门劳动课程内容,将认知、探究、实践相融合,构建“1335”一体化劳动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定位为劳动启蒙、劳动知行、劳动启智三级进阶目标,时代性、核心素养、课程化与体系化三个指向,创建评价模式,实现从课堂育人走向活动育人、从书本育人走向生活育人、从知识育人走向实践育人的转变。在民主性与现代性统一的课程理念的坚守下,集团将生活、理想、职业、道德、成功、幸福、美感,以及应对苦难、贫穷、失败、挫折等能力纳入课程。

三、建构劳动教育多维实施路径

集团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对劳动教育实施路径重新架构,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优势,丰富劳动教育内涵,推进“五育”融合视野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让劳动课程成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贯通家校共育通道

实施劳动教育需要学校直面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误解,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劳动教育运作实施相对单向、缺乏联动等合作难题。为此,集团建立了多元、立体、平等的家长会议平台。以此为载体,促使家校回归“一个中心”,即以孩子成长出发为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发家长探讨劳动教育、共同解决问题的热情。发挥“一个作用”,即发挥家委会的宣传、引领和组织作用;开展各类亲子劳动实践活动,即引导家长亲身参与亲子劳动活动,使其改变劳动观念。营造“一种风气”,即采用交互式协同推进的机制,形成“学校主导—家庭(社会)实施、评价”“学校展示评价—家庭(社会)改进”的良性循环运作机制。学校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思考家校合作,积极推进家校共同体建设,让家校关系从配合逐步走向联合,为实现“五育”融合贯通了通道。

(二)建构“五维”实施路径

1.让家庭劳动成为生活常态

集团立足学龄特点,设置螺旋上升的家庭劳动项目,通过实践生活整理、基础烹饪、环境美化等项目,引导学生学会照顾自己、照顾他人。学校主导,家庭开展,建立家校长效联动机制:推行每日劳动清单,实行节假日零作业机制,实施周末“1+N”劳动策略,开展劳动实践月活动等,这些多样化的策略让家庭劳动成为学生生活常态,促进学生生活自理,使其掌握基本的生活本领。

常态化的家庭劳动,让学生对家庭劳动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习惯,不仅使学生树立了劳动意识,而且使其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更重要的是用看得见的劳动涵养了关乎孩子一生的劳动素养。

2.让岗位劳动贯穿于学生的在校生活

集团以校园清洁为主要实践内容,自主建构劳动课程,按照主题、年级、课时、目标指向、实施时段等,将校园、班级劳动岗位重新梳理与规划。通过设立各种服务岗位、招募志愿服务者等策略实施承包责任制,鼓励每个学生至少选择一个岗位,并自己设计岗位名称、操作流程,举行入职宣言仪式、制定劳动公约等。

各类岗位服务让劳动贯穿于学生的在校生活,充分发挥岗位服务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与集体的过程中创造美好生活,增强集体荣誉感和服务意识,从而有了责任担当。

3.以种植、养殖劳动回归自然

基于“1335”一体化劳动课程,集团架构了幼小初一体化种植、养殖课程,将课程指向每一名学生,并对不同学段做出了具体规划和指导。集团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从回归自然的视角切入,结合各校区实际,构建了“集合农场”系列种植课程,将认养绿植、水培沙培、饲养小鱼、体验劳作等项目作为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生产、生态中体验、学习和实践。

一是实施人人认养动植物活动,引导学生在自然万物和谐相生中找到爱与尊重的力量。在动植物培育中,学生的爱心、细心、坚持等良好品质自然形成;在大自然生息规律中,学生找到了自育与他育的成长规律,把走向自然、回归生活、感悟人生融为一体,达到了知行合一。

二是构建以耕读文化为核心的“节气农事”课程,满足各学段学生的成长需要。幼儿及低年级:农事启蒙——了解食物从哪里来(了解农产品);中、高年级:农事体验——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了解农时农事);初中学段:职业体验——探究农业生态(了解农人、农艺)。

校内不同学段阶梯式建构种植课程。幼儿园、低年级重点贯通家校合作通道。一是校内通过“开心农场”活动引导幼儿认识种子,观察植物形态;二是校园里有学生认养的动植物,包括水培、沙培植物,以及鱼类;三是学校常年坚持家庭亲子穴盘种植、花卉养护等。这一系列劳动活动有效达成了农事启蒙的目的。

中高年级采取校内外兼容并进的方式推进劳动教育。校内实行小块田地承包的形式,生成本校的种植园、分校的小农场,以“集成农场”的方式,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校内小型种植园面积虽然不大,但在这“方寸之园”耕作劳动,学生的收获却远远大于种植本身。学生通过探讨、交流劳动的意义,认领、规划班级田地,设计、制作班牌,为种植园起名字,进行整理杂草、平整土地、养护、收获等一系列实践,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喜悦,感受劳动的艰辛。

集团整合校外周边农业基地资源,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建立链式劳动课程,将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教师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设计了以项目式运行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类课程,通过集中和分散劳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亲近农时、农事。学生通过观察、访问、调查,学习种植养护知识,统计种子发芽率,设计实验,制作植物名片,记录自然笔记,参加节气风俗活动,体验田园播种、管理、加工的全过程,亲近传统文化,感知节气之美,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建立直接联系,从而面对和认识真实的生活世界,获得积极有意义的价值体验。

集团的校内外兼容课程按照技能探究园、劳作体验场、成果博览会三个主题实施。技能探究园主要利用线上教学或专家传授,引导学生获得间接劳动经验;劳作体验场依托“专家传声筒”应季耕种菜单、日常护理手册等劳作实践项目,引导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成果博览会是成果展示阶段,围绕“劳动态度——提高责任意识,感悟劳动意义劳动技能”“劳动技能——提升科学意识”“劳动反思——收获的经验以及遇到的问题”等内容,引导学生把间接劳动和直接劳动的经验相互融合,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校内外农业实践园学生亲近农时农事,学习种植知识和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拥有协作精神和责任心。

三是整合集团联盟校的农业资源,以农业研学活动丰富初中学段的种植、养殖课程内涵。集团作为辽宁省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核心校,与农村7所成员校结成教育联盟,实现办学资源的整合、联动、互补、共享。

联盟校的“开心农场”里,丰富的农业研学资源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这里与小伙伴牵手实践、协同劳作,参与蒿柳养蚕、养殖小兔等活动,感受养育对于一个生命的意义,懂得亲近与珍爱生命,并培养了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认养果树、培育农作物等活动,让这些城市长大的孩子有了亲近农民、农艺的机会,使他们参与果树以及农作物种植养护的全过程,在获取科普知识的同时探究农业生态。

在多元化的农事课程实践中,家校联动,校内外兼容,使学生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体验、感悟。通过对未知事物和现象的反复观察、探究,学生形成了爱心、耐心、责任心等品质,拥有了观察、比较、思辨、表达等能力。

(三)健全“2455”争章评价机制

集团立足课程推进,创建了实用高效、操作性强的“2455”争章评价机制。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2”即两种评价方式,分别是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4”是主要评价要素,即劳动知识技能、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第一个“5”是五类评价主体,即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长、服务对象等参与到评价中;第二个“5”是五种评价类别,即家庭生活、校园清洁、种植养殖、创意劳动、公益劳动。集团建构评价手册,根据各项评价標准评选劳动能手、最佳合作团队、劳动创新奖等。同时,将劳动能力的考核纳入期末测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参与劳动的次数多与少、劳动态度的优与劣、劳动效果的好与差等,一目了然,可记录、可追溯、可视化。

劳动课程一体化建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实现了课程品质化、劳动常态化、动力内生化、评价动态化四个突破,搭建了“五育”融合育人的着力点与支撑点,点动成线,给了学生新的体验、新的感悟、新的成长,实现了“五育”融合,促使学生脚下有劲、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里有爱、灵魂有趣。

参考文献:

[1]王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6).

[2]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

[3]李成.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一体化的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20(7).

[4]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

[5]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一体化课程五育实施路径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一体化课程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浅谈一体化课程的教案设计
浅谈一体化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技工院校礼仪课课程建设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