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以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为例

2023-03-03 01:48
辽宁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概念道德法治

康 莉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育人目标,并且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强化育人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联,将内容的组织形式更加合理化。基于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以及课程育人目标现状,以大概念为核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概述

(一)大概念的内涵

大概念是指学科教学中的核心任务和内容,是揭示核心本质、反映核心观点、系统构建学科框架的重要概念,是解决问题和深入研究的重要工具。

美国教育学家威金斯和麦克泰格认为:“大概念是重要、持久的,它可以超越特定单元范围进行迁移。这些概念不局限于具体的事实和技能,而是关注更大的概念、原则和过程,可以运用到学科内外新的情境中。”大概念并非等同于概念,它在教学中常外化为概念、观念、论题等具体形式,是一种超越具体的抽象。

(二)大概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从知识层面上看,小学中高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量明显增加,知识范围更广泛,学生需要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才能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目标;从迁移应用角度看,虽然教师在每一节课都深入探究每一个知识点,但学生仍然只停留在浅层了解层面,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没有理解所学内容背后本学科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意义,更无法在更高层次完成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聚焦核心素养培育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基于大概念教学理念实现更具时效的整合式教学模式。大概念不但是联结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的重要纽带,更是对其理解和把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知识阶梯,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组建知识网络架构,进而形成终身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可以利用大概念重要性、持久性、迁移性的特征属性解决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难点问题(见图1)。

图1 解决难点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求

(一)把握教学核心,提炼大概念,确定单元知识主线

大概念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只有在对教材整体、本质性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发掘大概念。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为例,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定为单元大概念。确定好这一教学主线后,还要把握教材的内容体系结构,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栏题之间的关系,课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关系,单元之间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之后,确定子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把子概念的内容聚焦在这条教学主线上,以课为单位层层往下,层层统摄子概念,构建单元整体设计,使学生更系统、更有深度、更立体地学习。

上页图2显示的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教材单元内容结构,图3显示的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大概念设计教学主线,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划分的结构图。图2与图3对比可以看出,确定知识主线后,单元教学设计结构更加系统,逻辑性更强,目标更明确。

图2 教材单元逻辑结构图

图3 大概念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二)解读新课标内容,确定课时育人目标

新课标中提到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以大概念为新核心,将新课标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目标,既落实课标要求,又使育人目标更加明确,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见图4)。

图4 大概念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三、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路径

课堂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可以为搭建课程单元整体框架指明方向。基于大概念,通过学科知识网络的建构,将不同课时找到关联内容,增强了课时之间的联系,通过“整理单元内容架构—提炼知识结构概念—重组基于大概念网络—聚焦核心问题创设单元情境—丰富活动落实素养培育”整体设计思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继续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为例,对以下设计思路进行阐述和说明。

(一)创设单元情境

前面已经将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单元大概念提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课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可以让学生到博物馆中感受,以博物馆之旅为情境,将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单,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登录博物馆的官方网站,采用网上观摩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网络收集相关信息辅助教学。这样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延伸至社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

(二)聚焦核心问题

新课标中课程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学习主题的教学提示:参观博物馆或收集资料,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成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是思政课教师肩负的一项神圣使命。教师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概念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加充分地探索文物的价值,选用文物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寻找蕴藏其中的中华文明之“根”,铸就民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文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师有必要认真研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让文物“活”起来。

因此,本单元聚焦让文物“活”起来这一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考察—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系列探究活动,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增强学生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学习方法贯穿整个单元学习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概念视域下,本单元学生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理解学习中华文化内涵可以借助于文物文献的学习方法。同时,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这种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应用学习方法,并可以迁移到其他学习领域。

例如,在“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第5课时“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中,学生通过设计、制作泥质“活字”字模,体验“我是毕昇”等模拟体验探究活动,共同研究“为什么活字印刷被称为印刷史上的里程碑”。从中可以看出,巧用文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物考证历史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达成根植家国情怀的育人目标。让文物在课堂中“活”起来,发挥文物在中华优秀文化大概念教学中的作用,让教学更有实效性,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四)重视评价反馈

大概念教学指引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只有标准更加具体,才能为学生学习的效果提供依据。结果性评价是为了评定学习水平,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对学生在该时间段内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例如,在教学“汉字的历史及魅力”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上已掌握的书画同源的汉字演变过程,结合实际生活,设计邮票图案,从中体会汉字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根据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路径将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全方位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见下页表1)。

总之,以大概念引领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重新架构,有利于教学内容结构化、系统化以及教学迁移真实化,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提供了更多方法。在大概念引领下结构化教学模式的探索可以解决教师“教不完”的问题,既是帮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的有效途径,又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概念道德法治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幾樣概念店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