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路径探索

2023-03-03 10:54周小颖
成才之路 2023年6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周小颖

摘要:建党精神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无论是从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还是从思想政治课自身性质的角度,都有其必要性。文章从伟大建黨精神的内涵、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必要性、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具体路径三方面进行探讨,指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路径具有多样性,具体包括重视思政课程的主导作用、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弘扬建党精神、善用大课堂讲好思政课以及打造前后连贯一致的教育等方面。

关键词:建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6-0033-04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诞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开辟新的道路,在百年奋进过程中形成和丰富了伟大建党精神。建党精神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进行探讨。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将“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概念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了十分多元和重要的意涵和价值。

1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信仰

“坚持真理”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好”“行”三个字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新文化运动以前,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都曾发起救国运动,也涌现出许多救国思想,但都没能改变中国的命运。直到1917年马克思主义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传入中国,此时的中国正在苦苦思索“究竟什么能救中国”,毛泽东、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通过学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从此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将其投入到革命实践中,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持续性的胜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篆刻在灵魂深处的信仰,不可动摇。“坚守理想”是指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自1921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努力奋斗,在建党初期就“一炮而红”,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工农业发展落后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排除万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顺利推进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创造“四个伟大成就”,就是因为始终秉持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2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和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使命并始终为此竭力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在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精神动力等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组织,将自身的发展同民族命运和人民期望紧紧相连;进入新时代后,更是不断走向国际,在世界舞台上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之际提出的“三个从来不代表”的观点,又一次铿锵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的理论,一直以来都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代表人民的政党,无论世界发展到何种地步,无论中国人民面对怎样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

3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顽强特质

中华民族是不怕斗争、不怕牺牲的民族,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从筹备、建立之日开始,就受到来自“三座大山”的打击与压迫,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勇于斗争,在敌对势力的重重威胁下不断发展和壮大;走在长征的路上,经常看见红军战士倒下的身影,那是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热血铺就的中国革命胜利之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危险境地,为了改变中国经济和工业落后的现状,大庆铁人王进喜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响彻云霄,激励着“石油人”艰苦奋斗,建设起中国人自己的油田;面对“特殊时期”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冲击、面对世界格局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退缩也没有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面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中国共产党不惧风险、勇于创新,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智慧、发出中国声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

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鲜亮底色

对党忠诚,自建党之日起就被写入了党章和誓词,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是第一位的,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能够抵御国内外一次又一次的风险始终屹立不倒,归根结底是一代代忠诚的中国共产党人铸就了这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从严治党,不断完善党内规章制度,严明党的纪律,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不负人民,就是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从中共一大仅有不到百人的革命队伍,到如今超过9500万人的世界第一大党,“人民”二字贯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从推倒“三座大山”,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直至即将实现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国共产党做出的一切重要决策和改革,最终目的都是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民”二字。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服务就是爱国情怀最扎实的落脚点。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必要性

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为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引领。思想政治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最主要途径,这体现出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保证,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必然要求,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下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定力的有力武器。

1.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正处于在第一个一百年到来之际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在第二个一百年到来之前努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有必要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继续大力弘扬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使青年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跟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继承中国共产党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谨记在心,为推进“四个伟大”的顺利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特点,在总结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创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自确立之日起就指导中国共产党的所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不但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中国自古以来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我国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崇高共产主义理想,同时具备新时代发展专业素养的人才成为现阶段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才能培养出又红又专的新时代人才,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学科性质的必然要求

学科性质是指某一门学科自身固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研究领域和学科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具有阶级性、德育性、实践性的特殊学科。阶级性是指思想政治学科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其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因此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即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程就成为思政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德育性是指思想政治课程的根本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其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实践性是指思想政治课程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的,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前一个一百年社会主义实践的高度总结,也是对后面无数个一百年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政治课程要做到与时俱进,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就必须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中。

4.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力武器

当前国际局势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出现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为多元价值观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途径。一些西方国家企图将自己错误的价值观通过网络文化传播渗透给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迷惑青年学生的心智。青年学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党史、建党精神进行深刻透彻的学习,深入了解中国百年以来的抗争史、改革史、发展史,才能明白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坚定信仰,为什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唯有以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武器,激励学生找准方向、保持清醒、奋勇前进、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将自己的个人成长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理想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平等、自由。

三、偉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具体路径

1.重视思政课程的主导作用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对建党精神内涵承载和知识体系的认识与理解,积累丰厚的党史知识,蕴蓄扎实的理论素养,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善于开发和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让思政课堂变得“有知有味”,将建党精神讲懂讲透,让理想信念真正融入学生的思想行为中。

2.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

课程思政是指除了思想政治课程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也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逐渐打破学科界限,各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渗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建党精神学习深入的重要途径。思政教师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要主动与其他各科教师加强交流,探索更多协同育人途径,形成育人合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运用校园文化载体弘扬建党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层次多样的生态工程,不仅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等显性文化,还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隐性文化,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其对师生的导向、约束、激励等影响作用不可忽视。建党精神的弘扬不能忽视校园文化这个庞大的载体,可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中,在校园建设的过程中巧妙融入党史宣传、建党精神等内容,如设立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长廊、建党精神谱系宣传墙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如举办党史教育讲座、建党精神演讲比赛等,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引发学生思考,达到教学的目的。

4.善用大課堂讲好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会大课堂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他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善用社会这个大思政课,要跟现实结合讲好思政课。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用实践探索出来的,处处蕴含着实践的影子,弘扬建党精神,也是为了指导今后更长时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因此,建党精神不仅要融入学校教育的“小课堂”,也要融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爱国主义实践基地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等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反馈,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缅怀历史,增强其对当今安全幸福生活的珍惜之情,将“小课堂”上学习的建党精神在“大课堂”上内化为爱国情感,并在实践中外化为爱国行为。

5.打造前后连贯一致的教育

个体自出生开始,就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我等各方面的教育,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又要经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建党精神不是在某一个人生阶段经过短期学习就能够内化为个体情感和价值观,也不能一蹴而就、一刀切,用一成不变的教育方法面对每个阶段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一百年[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6]陈晓风.党史观教育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the Party Building Spirit into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ou Xiaoying

(School of Marxism,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has extremely rich connot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whe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striving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ur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tself.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the specific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t points out that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great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s diverse, including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collaborativ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and using the campus culture carrier to promote the spirit of party building. We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e big class to tea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and create coherent and consistent education.

Key words: Partybuildingspirit;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route; foster character and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