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天津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3-04 20:12□文/孙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天津水稻数字

□文/孙 蕊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天津)

[提要] 本文从数字经济赋能天津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数字农业人才等方面提出建议。

一、数字经济赋能天津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

(一)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截至2021 年底,天津市已实现3,821 个行政村街通光纤比例达100%,4G 网络全面覆盖,建成2,500 余个5G 基站,宽带互联网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万兆”宽带覆盖率达到85%。针对数字农业重点基地加快推广5G 网络;建成8,356 个视频监控点用于乡村环境安防,实现了城区重点部位、农村集镇重点部位覆盖;总计提升改造3,000 公里乡村公路,建成770 个农村数字化污水处理厂、80 家农村种植养殖数字示范园和250 个数字示范村。搭建农业物联网,通过启动天津市“三农”大数据建设工程,进行数据统筹数据挖掘,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为数字经济服务产业融合搭建桥梁。

(二)生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业种植生产方面,天津市大力推进5G 和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大棚育苗过程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创造最佳生长环境,辅助于精准的水肥灌溉系统,达到节水节肥减少人工成本50%以上,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积极推广津南种子小镇等智慧农业物联网种植监测项目示范。同时结合5G 无人机巡田远程监控系统,推动水稻耕种的数字化管理。2021 年天津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100%,积极推动小站稻为代表的优质品牌开展全面化数字升级。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2021 年天津发放新一轮支农支小贷款和贴现合计329.87 亿元,支持涉农和小微企业和小微业主共34,810 家。支持天津市农业担保公司发挥自身担保增信作用,重点为水稻品种选育、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条提供多元的金融服务。经过“政银担”合作模式,天津市农业担保公司涉及到小站稻振兴业务在保业务总额达7,700 余万元。邮储银行天津市分行与天津市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共同开发“农创保”产品和“见贷即保”模式业务,大力发展小站稻、粮食收购等特色行业贷款,将见贷即保的最高额度从单笔50 万元提升至100 万元,截至2020 年底天津市农业担保类贷款累计发放金额65,545.00 万元。此外,政府和有政府性质的融资担保机构通过对农户提供种植补贴和设备补贴助力及融资服务,也为助力数字经济赋能天津农业发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方式。目前,天津市粮食补贴资金5.5 亿元,实施财政补助耕地583.53 万亩,支持建设26 万亩高新技术辅助耕地。

(四)助力农村电商,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市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实施“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的“三网联动”工程。以发展区域农产品电商为重点,支持东丽、北辰、滨海新等区的区域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和功能,实现建设完善10 个区域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帮助全市1,000 家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网络销售。天津市委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天津农业发展现状,出台了《天津市智能农业专项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为天津市数字经济赋能水稻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 年2 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制定“1+4”政策,为数字农业发展提速。

二、数字经济赋能天津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数字经济赋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法和电话访谈法对宝坻、宁河37 家水稻种植户及家庭农场进行了调研,结合天津水稻产业现状,发现数字经济赋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业融合资源不足,数字经济价值发掘深度有待提高。目前,天津大数据平台在涉农企业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资源共享难度较高,还需长时间发展才能实现多级联动和全国工业农村信息共享机制。目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优化农产品配送效率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性方面。缺乏从农业全产业链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开展农业数字经济价值发掘的深度不够,大部分涉农企业的数字化应用局限于农作物生长的视频监控,主要针对农业种植行业的生产应用较多,尚不能结合二三产业对涉农企业跨行业发展进行决策支持。

(二)信息获取渠道单一,互联网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在调研中发现只有44%的调研对象家庭中安装了电脑并开通了互联网业务,智能手机普及率较高,达到100%。在水稻种植户科技信息获取渠道调查中,只有30%来源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上网业务,70%的水稻种植户主要通过电话通知获取科技信息培训或者通过亲友人际传播。说明农户信息获取渠道单一,电脑+互联网作为快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还没有得到完全普及和应用。另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主体对于手机平台的开发力度不足,导致大量讲座、培训、农技部门科技宣讲信息供给并非按当前水稻生产周期进行安排。关于农户参加农业信息化培训的频率,回答不经常参加的占74%,一半以上农户认为培训内容对农业生产针对性强,但是培训后自己应用难度较大,农户更希望可以在水稻种植的不同周期内,通过一对一方式获取当前水稻种植的实用科技信息或解决当前实际问题。

(三)数字农业人才缺乏,融资渠道单一。水稻生产主体素质差异较大,总体学历水平不高。在调查对象中,72%以上种植户的年龄在30~60 岁之间,年龄趋近于中老年居多,30 岁以下水稻种植农户只占调查总体的7%。在调查对象中,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32.4%,高中学历的水稻种植户占45.2%,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种植户占22.4%。说明水稻生产主体中低学历占比较高,而水稻数字技术的参与主体恰恰是具备职业素养和数字技术知识的职业农民。农业人才匮乏直接导致农业数字技术的使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意愿不强。在调查中,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天津数字农业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拨款,水稻产业由于前期投入成本较高,见效具有周期性,这种投资壁垒抑制了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四)线上销量低,品牌认可度有待提高。天津稻米市场现存在重生产、轻市场的问题,因此产生了在天津地区东北大米消费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的窘境。小站稻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市场区域,其主要以下线为主、线上为辅,线上销售与同类知名品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例如在京东、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中小站稻最高月销售量与五常大米月销售量差距明显,认可度不高使得小站稻面临较大品牌冲击。天津小站稻这一品牌在天津地区远近闻名,但天津以外地区很少有人了解小站稻这一地域品牌,尽管在2019 年小站稻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且2020 年农业农村部批准对“小站稻”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但其市场影响力依旧缺乏。根据市场调研数据,11 家企业有权使用“小站稻”认证标志,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品牌,其中潮河稻香、津宝地和津站,销售量占“小站稻”品牌销售总量的3/4,宁禾、清源和安顺品牌占总体销售量的8%,其余津垦稻、黄庄洼、日思和金芦等品牌占小站稻品牌销售总量的17%,这些企业经营实力存在差距、商标众多、经营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站稻”品牌综合竞争力。

(五)信息整体应用水平有待提高。水稻产业缺乏能够连接农户和消费终端完善的信息采集、加工整理和发布体系,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不畅,物流节点信息滞后、失实。政府对水稻产业信息化的主导作用尚未完全发挥,村级网站的建设和维护支持力度不足。水稻专家队伍的扩充不足,农产品信息系统和土地流转管理系信息更新速度慢,电商和网络营销还没有成为水稻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六)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人员比例不足。虽然近年来偏向人才储备,学历较高,但是从事传统种植业人数不足总量的30%,从事农业信息、数字农业方向的专家占总量不到1/10,缺乏具备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综合知识的全能型人才。

三、数字经济赋能天津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一)加快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扩大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1、加快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改善网络环境,为“互联网+现代农业”释放数字红利奠定基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完善“村村通”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程,加快5G 网络建设,积极推广千兆光纤和移动物联网在水稻种植中应用,推广提速降费工程,降低农户互联网成本费用支持。推动水稻产业园区Wi-Fi 全覆盖,确保小站稻在种植期间全程监控、科学养护,加强网络安全确保数字农业顺利实施。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创新科技带动新产品开发模式。加强数字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数字化在小站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空间。加强小站稻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田地监控、环境监测、土壤检测、无害除虫能基础数字农业技术应用。加快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力度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技术、稻蟹立体种养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小站稻精细化生产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一方面可以吸引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到种植过程、加工过程和服务过程。逐步完善农业生产的技术设备、种植设备和服务设施,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进而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1、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产业融合。以小站稻作为核心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将果蔬、肉蛋奶等关系百姓日常生活的基本消费品作为切入点,利用大数据构建农村社交电商、社区团购以及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打造流通环节少,配速快的社区配送体系。通过多种形式将农业产业与休闲、生态、文化进行融合形成物联网种植、农耕文化体验、租赁园地等多种由农业和农产品牵引形成融合的新路径。创新产业模式,积极推进“鱼稻共生”“蟹稻共育”等共生模式,增强产品的功能性、观赏性与参与性,突出小站稻的特色,以产业融合带动产业模式的创新,借助网络推广吸引流量,带来消费,实现产业融合。

2、协同创新模式助力水稻深加工产业发展。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现“技术+安全+平台”的协同创新。开展水稻产业深加工,以稻米为主要原料,开发以小站稻为主体的高端食品,如糯米糕、糯米雪媚娘等休闲食品。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产品研发战略联盟,科研部门联合当地的稻米龙头企业,成立网络项目小组,通过云平台共同开展新产品研发,解决产品溯源等技术难题,形成“平台+合作+创新”的稻米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以小站稻种植为核心的多样化的产业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天津本地食品加工和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小站稻的产品附加值,提升核心竞争力。

3、建立天津市小站稻质量安全追溯和监管信息平台。为确保天津小站稻的品质安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便于监管,建立数据交换机制,加强研究成果共享。由政府牵头组织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天津市统一的小站稻质量安全追溯和监管信息平台。该平台由政府对天津小站稻企业的监督管理平台、企业对小站稻追溯管理平台、第三方品质检测控制平台和消费者查询平台四部分构成。平台实行一物一码产品标识技术追溯生产,跟踪消费偏好,由后台大数据平台及监管部门实施全方位监管,从而起到保护小站稻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

4、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电商助力小站稻品牌价值提升。利用好地区政府官方平台积极开展稻米品牌传播,不仅有利于惠农政策的落实,而且起到了宣传地域特色农产品的作用。利用抖音、快手、淘宝等一系列“直播带货”平台,强化消费者对天津大米品牌的认知,例如通过抖音、快手等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进行直播,观看小站稻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及智能化无人驾驶插秧,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小站稻生产过程。通过新农人计划,选取合格的农产品代言人,选用合适包装的稻米,通过网络红人去挖掘天津大米地理标志品牌的特色与优势,与销售平台开展战略合作。保证消费者在多媒体平台、展会等渠道看到小站稻宣传片后,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购买到正宗小站稻。借助优质旅游网络平台,以全域旅游为载体,发展旅游地“小站稻”品牌,扩大影响力与知名度。

(三)培育数字农业人才

1、提高农户数字农业应用技能。调动水稻种植户参与数字农业知识普及的积极性,通过线下讲座、成功经验分享的方式,提高农户的数字农业知识水平及实践技能。利用互联网、手机App 等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职业农民。有效利用远程教育,通过树立榜样,选拔中青年优秀职业农民代表,通过互联网进行经验分享和先进技术使用示范,提高农户的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培养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管理、具备金融知识、遵纪守法的数字农业人才。

2、完善科技信息交流平台。产学研结合是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最便捷的方式,因为产学研合作过程参与者的多元化,所以想要做好供需双方的沟通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合理的便利的沟通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实现稻米的双层经营模式,通过线下实体经济和线上虚拟经济的有效结合,可以有效地加强产需结合。通过水稻信息化平台以及高技术水稻示范园进行技术示范与信息传播,逐步做到统一种源、统一管理。

3、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允许水稻种植户以土地作为资本入股水稻产业组织势在必行。鼓励以土地的自然禀赋和以种植户经济利益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的创建,鼓励规模工业企业参与水稻的产业链建设,重点引导龙头企业以资金、技术、设备参与水稻的生产加工和流通,组建新型的水稻产业组织,不断完善组织机制和管理制度。

(四)机制构建与政策保障

1、加快建立资本多方协同投入机制。针对水稻产业发展特点,满足不同规模种植户在不同时期的资金需求,政府部门加强水稻经营主体投资管理,以政府投资引导农民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助投资。推广农业保险政策,普及农产品生产险和流通险,降低合作社和农户的经营风险。政府部门积极引导技术带头人、种植大户、企业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有效融合,形成风险共当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财政部门加大对农机购置等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鼓励农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合作社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关系,创造配套的农业投资环境,帮助农业合作社吸引外部投资。扶持农业合作社的建设,发挥农业保险保障功能,发挥数字金融的普惠性,扩大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

2、建立品牌保护与评价机制。一是制订天津小站稻品牌保护行动方案,商标所有权单位在工商部门的协助下,对假冒伪劣的行为严罚严处,提高失信成本。二是建立《天津小站稻品牌目录制度》。依托“三农”大数据平台或建立天津小站稻品牌网,建立天津小站稻品牌目录,目录与品牌经营主体实时互动,在市农业农村委监管下,由品牌经营主体对小站稻的品牌化建设信息定期更新,为消费者购买到“真品牌”提供保障。三是定期(通常为一年)对天津小站稻品牌进行量化评价。借鉴山东省做法,针对天津农业和品牌发展特点,制定天津小站稻品牌评价指数,评价指标尽量与国际接轨,通过品牌评价找准品牌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挖掘影响因素,提高天津小站稻品牌发展总体水平,为培育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奠定基础。

3、鼓励“质量认证”,加强证后监管,提升认证等级。一是鼓励小站稻经营主体对其产品或基地进行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对已认证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减少其认证资金负担;二是制定证后监管政策措施,如对“两品”认证的产品和基地进行现场监管、质量检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三是鼓励已取得“两品认证”的农产品参加HCCAP、GAP 等国际认证,使小站稻品质与国际市场要求接轨,为小站稻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4、构建多部门联动引导激励机制。积极推进建立生态补贴机制,积极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方式,通过政策补贴鼓励稻蟹共生等绿色水稻种植模式。政策支持部分数字农业设施采用租赁或试用方式划拨给农户试用,增加其使用体验,激发其使用和购买行为。提升科技扶持力度,以水稻主要生产地区为单位,由地区农业部门牵头实行科技一对一帮扶,提高水稻种植户的数字农业实用技能,不断提高水稻种植的科技含量。科技帮扶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政府加大科技下乡政策支持力度,配合物质和精神激励,扩大农业科技专家指导队伍。由政府出资举办讲座或经验分享恳谈会,普及农村电子商务知识和实战经验,鼓励农户积极利用电商平台开展产品销售。由水稻产业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牵头,以农村电子商务为渠道,配合普惠金融服务为支撑,推动不同利益主体合作共赢,打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以制度和文化推动数字经济与水稻产业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天津水稻数字
什么是海水稻
如果天津有“画”说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一季水稻
水稻花
天津卷
《天津之眼》
答数字
天津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