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四维度”逻辑路径

2023-03-05 07:16薄爱敬
教育与职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特色

薄爱敬

高职院校在新时代要将育人目标和劳动教育协同融合,为学生成长赋能,将提升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定为高职教育的新使命。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发挥着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如何破解当前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瓶颈、探寻符合高职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始终聚焦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创新规范、特色、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四维”路径,让劳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新动能源头,助推高职学生成为一名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劳动者的努力创造。对当代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既是这一过程的经历者、参与者,又是创造者、见证者。国家已将劳动教育提升放到国家人才战略层面,作为培养具有较高劳动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必然要肩负起这一时代使命。当前,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对高职劳动教育发展工作中必修课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拟定、劳动教育系统化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与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人民幸福的时代要求。

(二)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赋予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使命。高职院校要实现培养德技兼修的社会主义高素质建设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就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首要标准,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启德、强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辩证看待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寻求破解目前高职院校“有教育无劳动”“有劳动无教育”等尴尬局面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科学劳动技能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新时代劳动者,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更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客观需要。

对于处在人生成长关键节点的高职学生来说,劳动教育的缺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加强劳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求。通过劳动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和专门的劳动实践,引导高职学生树立劳动是创造幸福生活源泉的观念,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不仅有助于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瓶颈

(一)课程意识滞后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评价标准构建。此外,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度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工作而言,相对缓慢。一方面,部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尚未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即便是开设了劳动课程的学校,仍存在劳动课程与专业课结合的程度不够深入、劳动课程游离于专业群之外、对劳动课程的设计能力较弱等问题。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的开设理念还没有将劳动的内涵和外延上升到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层面,没有深度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政课、专业课、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等领域。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深层次推进。

(二)课程规范缺失

目前,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科学性、系统性、专业性、实效性都需要进一步深化。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实践周的开展等同于劳动教育课程,对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思路尚不清晰。已经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高职院校,在课程的定位、理念、内容方面还没有形成体系,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缺乏合理的论证和设计开发,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四个领域的融合渗透途径不清晰,尤其是课程评价缺乏多维度指标和可操作规范,在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急需实现标准化,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规划和规范。

(三)课程资源匮乏

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程缓慢,导致现有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既包括理论课程资源,也包括劳动教育的学校场地资源、设施资源、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资源和社会劳动实践基地资源。目前,劳动教育线上精品课程的数量不仅远远低于其他各门课程,而且存在类型较为单一、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模式枯燥等问题。同时,与投入资金多、师资基础雄厚的专业实践基地相比,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存在校内数量少、校外开设难、师资相对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导致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和教学需求。

(四)课程保障不足

目前,劳动教育领导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从学校层面进行的全局设计,课程实施的主体不到位,学生家庭的参与度不高。同时,劳动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缺失,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劳动教育课程老师,大多数教师由学工人员或辅导员老师兼任。大部分兼职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压力、管理压力、科研压力之下,无法保证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劳动教育无论在理论教学部分还是实践教学部分都处在学生自我管理的粗放状态。此外,家庭教育的缺位也严重影响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

(五)课程职责模糊

劳动教育课程主管部门的职责清晰是劳动教育课程高效运行的保障。多年来劳动教育课受重视程度不足,众多劳动教育课程分别由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部门进行管理。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劳动实践周放在学生处进行管理,而劳动理论课管理单位大多是基础教学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劳动课任务计划下发到教务处,实行书院制的高职院校还要有书院的直接管理,这就形成教务处、学生处、书院、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家单位综合管理劳动教育课程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极易造成劳动教育课程的管理机制不畅通,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模糊,多部门管理造成协调难度增大,劳动教育课程难以高效开展。

三、高职院校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四维”逻辑路径

(一)规范维度的逻辑路径

1.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做好劳动教育课程顶层设计。课程顶层设计是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国家虽然已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规范发展的硬性指标要求,但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标准的前提下仍需要参考自身的办学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学校管理层只有引导各部门形成育人合力,精心设计和规划劳动教育的落地举措,才能确保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劳动教育作为学校的系统工作,涉及学校的众多部门,需要在组织领导、课程建设、课程形态、教学场地、师资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构建劳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思政课程、实习实训、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元化课程形态和课堂教学、主题活动、项目实践、专业实训、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职业实践等多样化的课程学习方式,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多途径有效实施。

2.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核心,它体现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要突出劳动教育课程鲜明的思想性、广泛的职业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以工匠精神引领劳动教育,将产业的新业态和劳动新形态进行结合并融入学生劳动教育中,以强化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等制定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从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要求、评价方法等方面规范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强化课程育人导向,把党的方针政策具体细化为劳动教育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劳动核心素养,优化课程结构,制定课程的质量标准,为教学提供教学依据、统一规范标准。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授课和进行课程建设,也能确保围绕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突出课程理念,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目标。

3.构建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落脚点,清晰的课程评价指标对劳动教育课程发展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为此,高职院校应以课程评价驱动课程实施,建构合理的评价体系。要更加注重劳动的自我内化过程,从劳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更多地考核学生自我内化的过程,将质化和量化相结合,使课程评价落地、落实。课程评价应遵循导向性、发展性、系统性的原则,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从平时表现、学段综合表现、劳动素养三维度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硬性原则要求,将评价指标量化和细化,开展劳动教育各层面的有效考核。将课程各部分的劳动实践均纳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实现教师、家长、学生、企业导师等多元主体评价和项目实践,制定出可操作、科学化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4.完善课程保障。劳动教育课程保障是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关键支撑。劳动教育课程需要从组织机构、师资、教材、基地、资金、劳动保护安全等方面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保障机制。首先,要健全劳动教育教研室,配足劳动教育专任教师,并吸纳企业、社区、行业的专业人士作为劳动教育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老师,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和劳动教育教研体系,并加强多层次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其次,加强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设计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项目式、活页式劳动教育指导手册,建设劳动教育在线开放课程,为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搭建资源课程平台,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再次,加强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发利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拓展社会劳动实践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课程的资源效益,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最后,加大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和政治站位,加大劳动教育课程的资金投入,支持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劳动实践周资金运转等支持力度,为课程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

(二)特色维度的逻辑路径

1.紧贴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特色为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化开设指引方向。高职院校应根据特定领域的独特风格或优势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体系的特色优势根植到劳动教育课程中,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发展的高度融合。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个性化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实施路径和可操作性落定的的评价方式。例如,铁路特色学校可以将高铁文化元素引进课程,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科技创新特色学校将创新创业引进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特色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劳动历史、劳动精神、劳动文化引进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框架,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支点。

2.融合原有课程体系特色。原有课程体系特色是劳动教育课程特色的基础。劳动教育课程显著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劳动教育课程不应独立于学校所处的经济地域、办学理念和目标、课程特色框架之外,高职院校应当促使劳动课程与学校原有课程体系的融合共生。高职院校原有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积淀和凝练,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是每所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亮点。劳动教育课程要与其他所有课程相互渗透和融合,让劳动教育成为原有课程实施的新载体,赋予劳动教育课程特色优势叠加,使劳动教育课程的特色优势更加明显。同时,在原有课程特色体系基础上,紧密结合学校的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专业类课程特色,通过双向互动,融入与劳动教育课程相关的劳动育人元素,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强化劳动素养培养的劳动课程特色,形成本校及本行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3.构建劳动课程自身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自身特色是劳动教育课程特色的亮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效果、建设与发展取决于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提升和特色发展,劳动课程的自身特色成为关键路径,必须构建劳动教育课程自身的特色优势。要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纵向贯通建设,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整体优化,形成系统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特色课程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的横向融合,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技能竞赛等方面,开发符合院校实际的特色实践项目,构建符合高职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特色,建设学生终身受益、真心喜爱的特色课程,服务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高质量发展维度的逻辑路径

1.构建“劳动教育+学科”课程。以劳动素养提升为最终目标,构建“劳动教育+学科”的课程培养体系,促进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具有职业性特征,各学科的课程、教材、教学都有与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素养目标相一致的因素,每门学科都有劳动教育内容。要在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中挖掘单元教学内容中的“劳动育人点”,将劳动元素植入课程的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科的劳动教育功能。例如,打造“劳动教育+思政课”。开设劳动教育专题并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相关内容,把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观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让学生懂得劳动成就梦想、奋斗书写精彩的道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新时代劳动者。再如,打造“劳动教育+专业课”。教师可以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将培养德技兼修的工匠精神融入教学中,将技能大师的劳动精神与劳模精神结合起来。这既是课程思政的要求,也是锻造新时代高素质匠才的需要。在注重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强化“技能育人”的价值追求,坚持"德技并修"的育人导向、“劳模精神”的价值引领,共同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育人目标。

2.构建“劳动教育+四育”课程。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劳动教育+四育”课程,实现学生的全面高素质发展。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被边缘化,受重视程度不足,育人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一方面,不能孤立看待。离开了其他教育,劳动教育也会失去根基。因此,劳动教育必须和其他教育同向同行、携手并进,形成你我共生的关系,育才聚力,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劳动作为“五育”融合的载体,将劳动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点,使劳动教育成为“五育”并举的有力支撑点,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劳育”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构建“劳动教育+生活”课程。以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劳动实践为载体,构建“劳动教育+生活”课程,构建全过程育人格局。生活源于劳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是与生产生活结合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方式。为此,劳动成为连接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媒介。只有将劳动融入日常生活,将劳动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劳动中“劳力劳心”,才能发挥劳动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劳动实践是凸显生活性和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课堂中进行劳动实践,使劳动教育的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形成全天候劳动育人实践。

4.构建“劳动教育+平台”课程。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构建“劳动教育+平台”课程,构建多样化育人路径。劳动教育课程除了依靠第一课堂的主渠道外,更多是在社会大课堂这个第二课堂丰富劳动知识和技能。为此,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深度挖掘学生在社会大课堂里的受教育途径,依托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平台、社会实践平台、校园文化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诸多载体,开发有劳动教育特色的实践项目,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其中。由于每个平台都有自己鲜明的实践特质,可以让劳动教育的内容从不同的点和面自然切入,将劳动教育延伸到第二课堂,融入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功效,形成多样化劳动育人实践。

(四)可持续发展维度的逻辑路径

1.传承性视野。传承性视野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从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劳动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根基。中华民族爱国敬业、勤劳质朴、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勤勉劳作是一代又一代人富强、幸福的源泉。为此,我们要注重劳动教育课程的历史和未来的传承性,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理念发扬光大,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将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敬业奉献精神,将民族劳动精神的精髓根植于劳动教育课程,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中呈现中华民族劳动传统历史和劳动形态,与中华民族优秀劳动传统一脉相承,将中国劳动传统美德和文化传承下去,成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基础。

2.时代性视野。时代性视野是劳动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特征。劳动教育要挖掘不同时代的新内涵新要求。劳动教育课程构建要把握时代脉搏,对接科技发展、产业变革、学校特色,对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面向未来和时代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体现新时代经济、科技、新业态和劳动新形态的新要求,探索建设人工智能基础的课程网站、创设虚拟环境教育情景等劳动教育创新方式,引导高职学生运用多元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要对高职学生加强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劳动品质的培育、劳动情怀的厚植,尤其是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素养的提高,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为未来职业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3.国际性视野。国际性视野是劳动教育课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法。劳动教育课程只有具有超前的未来意识和国际眼光,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长期发展目标。欧美发达国家劳动教育历史悠久,一些劳动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如英美国家的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德国的劳动教育更注重帮助学生认识劳动世界从而为学生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日本的劳动教育既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又强调职业教育作用的发挥,等等,这些经验都值得广泛吸收和借鉴。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既要在课程定位上趋向职业技术教育,又要在教育内容上兼具丰富性和层次性;既要在课程体系上注重大、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要整合劳动教育资源、多渠道灵活进行。高职院校要立足我国劳动教育的传统和现实需要,注重劳动教育课程本土性与国际性的相互统一,结合高职学生发展应具备的劳动核心素养以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定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国家、社会、学生成长等层面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需求,以破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做好统筹规划,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落地落实落细。要坚持“五育”并举,实现知行合一,助推学生成长为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建功新时代,成就出彩幸福人生。为此,学校众多部门只有密切配合联动、共同发力,才能完成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劳动者的职业教育使命。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特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特色种植促增收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医的特色
热爱劳动
完美的特色党建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