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视角下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2023-03-05 09:17刘一兰
时代商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内部监督绩效评价公立医院

刘一兰

(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舟山 316000)

一、内部控制政策背景与业财融合、医疗设备管理概述

内部控制管理是防范公立医院经济运行风险,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医院由规模扩张粗放型发展向提质增效精细化管理转变。为了落实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政策,推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20〕27号),要求医院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监控管理制度,精准防范风险,并使之适应业务管理规范需求。同年,又印发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国卫财务发〔2020〕31号),文中强调医院应将内部控制融入到单位制度体系和业务流程,能够有效防范和管控内部运营风险,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效能和内部治理水平。

业财融合是业务活动与财务管理的结合,利用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协同与制衡关系,从单位整体去考虑业务的发展是否符合战略目标和单位价值。将业财融合实践方法嵌入到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中,有助于医院规避职能部制组织结构横向沟通不畅的缺陷;有助于财务管理纵向深入,向业务端前移,全面了解评估业务风险,并加以控制和监督;有助于提高业务部门风险和经营管理意识,防控业务思维局限性;有助于建立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动态跟踪管理,优化内部控制制定、执行、调整、监督、评价全过程。业财融合视角是医院优化内部控制管理的创新策略。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内部控制的重点领域之一。随着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标准的提高和日趋复杂的疾病,医院开展业务活动愈发依赖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服务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还涵盖康复、介入、科研等领域,医疗设备在医院的地位仅次于医生,它是医院生产能力与经营规模的基础,决定了医院提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更体现了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的综合实力[1]。医疗设备内部控制管理质量对单位的业务活动质量和经营效率、效果影响重大。但就目前管理现状来看,医疗设备全流程管控依旧薄弱,存在诸多风险和内部控制缺陷,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未达到内部运营管理和外部监管部门要求。为了寻求优化医疗设备内部控制有效途径,业财融合概念的出现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优化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内部控制创新思路。

二、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设备内部控制管理意识薄弱

公立医院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普遍较晚,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政府、医院、管理者在国有资产管理中权责不清、相互制衡机制不完善。公立医院领导一般来自业务一线,长期的业务导向思维,认为医院的医疗设备属于国有资产,受财政和卫健委管控,对医院自身内部控制管理认识不足,忽视医疗设备内部控制建设。医院业务部门和设备使用部门也认为,医疗设备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或是监察、审计部门的职责,与自己科室无关,医院在推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出现不配合或是抵制情形。此外,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也给大家错觉,片面地认为医院主要职责是保证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而忽略了经济效率,殊不知,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医院公共卫生服务效率与效果,以此达到扩大公益性服务范围的目的。医疗设备作为医院主要的核心资产,在医院资产总额中占比较大,无效购置、折旧、维护、低效运作等对医院的盈余影响重大,一旦失控所造成的损失将持久影响医院经济效益。

(二)没有形成系统的医疗设备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公立医院未能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没有结合医院运营管理整合资源,医院在执行医疗设备基础工作时,医疗设备内部控制没有与预算、成本、绩效、内部监督管理很好衔接[2]。在医疗设备配置方面,医院设备管理未能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未从医院全局考虑设备购置与调剂,投入与回报关系,未充分论证可行与效率,导致医疗设备重复购置或低效使用,形成设备投资风险;在医疗设备使用方面,一方面,未能与医院精细化管理结合,医疗设备成本费用只实现科室层面的核算,一般仅将折旧费用纳入收支盈余,应用于科室奖励绩效核算,不能为医疗设备服务价格的制定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未能与绩效管理结合开展设备运营绩效管理,医院未能对运营的设备开展科室绩效评价或是开展了科室医疗设备绩效评价往往也是流于形式,并未将医疗设备评价结果纳入科室绩效管理;在报废处置方面,没有与跟踪监督机制结合,动态管理资产,医疗设备的转让、报废未形成处置资产评估核准制度,也未经设备使用、设备管理、财务、审计等多部门会签,导致医疗设备既存在报废资产积压未能及时清理,又存在随意处置资产致使报废资产流失的情形。

(三)业务与财务管理协同不够,缺乏系统的医疗设备风险管理

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涉及计划及论证采购、运行、处置三个阶段。由于医院长期主导临床科室支配性权利文化,导致财务部门在医疗设备管理中仅起到辅助和协助作用。在计划及论证采购阶段,业务科室风险主要表现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医疗设备需求论证不客观,一般会夸大临床业务数据,对设备价格调研不充分,而财务部门则由于对业务不熟悉,基于业务部门提供数据做出了失真的经济效益分析,导致医疗设备引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设备运行阶段,业务部门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能有效使用与维护设备管理,导致设备运行成本较高,财务部门通常基于传统核算职能,仅核算和分析设备运营结果,未能参与医疗设备的运行管理的事中控制;在设备处置阶段,业务部门风险主要表现为留用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或随意处置资产,给业务诊疗活动带来风险或导致违规处置资产。财务部门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医疗设备处置信息,导致获取的资产信息延迟或是不准确,无法及时、准确地进行会计核算,提供准确的财务分析数据和有效的管理建议。

(四)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及内部监督

医疗设备内部控制难以全面执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和内部监督。内部监督和绩效评价是落实医疗设备内部控制的保障。医疗设备绩效评价实质上是对资产的价值管理,通过绩效评价来将设备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联系起来,促使资产使用、资产管理、财务等部门重视自身工作责任。但是,目前,由于医院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无法促使业务与财务部门主动自我约束,也无法从设备预算、购置、运行、处置全面地获取医疗设备成本效益执行分析数据进行分析预警和有效评价反馈。内部监督则是由医院审计、监察等第三方部门对医疗设备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监督,是对自我约束的补充。目前医院内部审计等监督部门,由于机构力量薄弱,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导致日常监督和定期专项监督检查形式化,未能及时发现医疗设备内部控制漏洞和盲区。

三、业财融合视角下公立医院医疗设备内部控制优化策略

业财融合视角是基于财务与业务之间的协同与制衡关系,将业财融合实践方法嵌入医疗设备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中,完善医疗设备内部环境,防范和管控内部运营风险,强化内部监督,实现对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整合,提升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一)改善医疗设备内控环境,强化内控意识

内部控制环境是建立和执行医疗设备内部控制的基石,对医院管理层和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产生影响。内部控制环境主要通过医院文化、治理结构、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来完善。首先医院要重视文化建设,管理层要认识到文化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保障。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医院领导要摆脱业务思维,通过培训学习现代医院经营管理知识,引领医院全员参与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倡导业务部门要以运营管理理念开展医疗设备项目,财务部门要深入业务,学习业务知识,加强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其次,医院治理结构要符合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实际并伴随政府医改政策动态调整,机构设置不仅要符合医疗设备内部控制度要求还要符合单位实际,明确业务、财务、归口管理以及监督部门的权责,既要制衡又要协同。再次,人是内部控制执行结果的质量保证,人力资源政策在于制定政策,梳理不同岗位,明确不同岗位职责,选择和匹配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在医疗设备管理岗位上,并定期轮岗和培训使其始终保持胜任能力。最后如果文化是引领环境,内部审计则保持和净化环境。强化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环境中的监督作用,提高内部审计在医疗设备制度履行中的独立性,针对审计提出有关医疗设备控制薄弱问题,应该及时整改有效反馈,并以此改善和规范内部控制管理。

(二)业财管理协同,实施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

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是在医疗设备计划及论证采购、运行、处置全生命周期阶段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强调业务与财务协同与配合,共同保障医疗设备的购进、安全使用与退出。

1.计划及论证采购阶段的风险管理:根据医疗设备内部控制管理结合预算管理梳理业务流程,业务部门编制和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由财务、业务等多部门组成的医疗设备评审委员会对可行性分析报告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特别关注临床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夸大设备效益数据,导致分析报告结果失真的情形。评审委秉着对临床诊疗提升、业务发展需求和医疗成本控制来评价其经济效益和购置可行性,并结合年度预算论证是否通过设备购置。设备获得批准后购置前,按照政府采购内部控制管理要求,论证采购流程,分析应对风险,特别是首次采购医疗设备还需调研其他医院同类设备使用情况。采购入库的医疗设备,财务部门在进行付款时要检查设备的合同、入库、安装、验收报告等资料是否齐全以及核对资料是否合规,资料核对无误后方可付款并登记入账。

2.医疗设备运营阶段风险管理:医疗设备运营风险主要集中在医疗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管理两方面,医院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设备运营风险管理。一是医院结合精细化管理,制定医疗设备保养检修、应急保障、质控管理等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有效防控医疗设备运营质量和效率风险,规范医疗设备运营管理。二是通过对医疗设备运营流程风险点分析,健全设备预防与保养工作流程和方案,指引和规范人员安全使用和定期检修医疗设备,同时对医护人员医疗设备操作进行岗前培训,避免人员操作失误风险。三是财务部门对设备运营效益进行动态监控,结合医保支付政策提供价格、成本等运营分析报告,监督协同促进业务部门改进。

3.医疗设备处置阶段风险管理:首先,医院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医疗设备处置内部控制管理要求完善医疗设备处置管理制度,对医疗设备进行处置前评估与核准,将医疗设备处置纳入处置计划。财务、业务、资产管理部门组成的委员会对设备技术、经济效用等方面进行评定,是否达到处置标准,确定是否核准处置。其次,在医疗设备获批准处置后,还要遵循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协助相关管理部门对医疗设备实施安全销毁和销毁登记。设备处置后还需要经过设备使用、设备管理、财务、审计等多部门会签,确保各部门知晓并保持信息一致。最后,财务部门还要负责监督报废收入的统一收缴与纳入预算管理,同时,做好资产平台、会计核算的销账工作。审计部门监督医疗设备处置制度执行与监督检查。

(三)强化医疗设备绩效评价及内部监督

绩效评价和内部监督是落实医疗设备内部控制的保障。绩效评价是目标管理的方法,通过绩效评价搭建设备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桥梁,促使业务与财务部门主动自我约束约束,重视自身设备管理责任,激励约束医疗设备内部控制执行,从医疗设备基础管理规范与运营管理的内部控制要求构建绩效评价指标。医疗设备基础管理规范内部控制绩效指标主要围绕制度建设与执行、管理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情况来评价内部控制执行。医疗设备运营管理就要是结合内部控制流程设计,针对人员和资产使用内部流程管理构建评价指标,如运营人员管理、医疗设备使用率、百元医疗设备收入等,从医疗设备运营成本效益考核评价执行者,从而激励约束设备使用部门的行为,指导效率提升。内部监督是对自我约束的补充,强调内部审计等监督部门的责任,目的是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首先,医院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能力。其次,内部监督工作要围绕医疗设备内部控制目标分层展开,有关设备流程控制的内部监督应该结合设备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内部审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最后,健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弥补内部监督缺陷,维护医院利益。

(四)提升医疗设备内部控制信息化应用水平

从医疗设备业财融合管理的信息化需求来看,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支撑医疗设备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一方面,通过将内部控制标准嵌入流程,有效降低管理层凌驾和舞弊,既能纵向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内部控制执行与监督,又能横向约束和整合跨部门独立行为。另一方面,内控信息化应用务必会推进业务与财务等多平台系统整合,为医疗设备运营分析报表数据的收集、加工、集成提供便利。一是纵向整合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把医疗设备管理岗位权力划分、相互制衡与信息系统控制结合,通过授权审批制度分层明确审批责任;二是横向打通业务与财务控制信息系统,加强系统平台统一建设,围绕医疗设备预算管理业务流程整合政府采购控制、合同控制、财务控制、物资控制、收支控制等跨部门工作,通过内部控制系统模块数据交互,实现工作协同。三是开发医疗设备信息系统运营分析系统风险预警、数据综合查询分析功能,提供可视化数据,提升医院医疗设备运营效率与质量。

猜你喜欢
内部监督绩效评价公立医院
刍议高职院校招投标工作内部监督与管理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监督的有效措施探讨
企业会计内部监督问题及对策探究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
离开公立医院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