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就业影响文献综述

2023-03-05 06:28靳海玲JINHailing盛蕊晴SHENGRuiqing
价值工程 2023年2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劳动力效应

靳海玲JIN Hai-ling;盛蕊晴SHENG Rui-qing

(①西安邮电大学,西安 710000;②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 750002)

0 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最早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Dartmouth Conference)上被提出,是指让机器能够模仿人类行为,完成与人类相似的智能化活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云计算、3D 技术等相关领域知识的兴起,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能够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实用性很强的通用技术,是一种能够较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兴科学技术。这种技术的崛起与迅猛发展将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学者们从未停止过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机器换人”既是一种技术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既受“资本逻辑”驱动,亦受政治和伦理的规制约束(曹前满,2021),人工智能有潜力通过高效快速地解决复杂问题,来改变对劳动力、工作性质和基础设施运营的需求(苏令银,2021)。目前,人工智能(AI)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崛起与进步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降低,劳动力就业岗位随之减少,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带来一系列的挑战(Frey& Osborne,2017)。新技术变革的“替代效应”使机器替代体力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对智力工作岗位的替代,而与之相反的“生产效率效应”则创造了增加劳动力需求和提高劳动收入份额的新工作任务,尤其是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工作任务。机器人、人工智能改变了技能需求,并且正在重塑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屈小博,2019)。与一般的技术进步不同,人工智能具有使能技术和通用技术特征,对就业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替代部分传统岗位,填补人类劳动者难以胜任或不愿意从事的岗位,催生新产业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最重要的影响是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在人类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并拉大收入差距,但同时也会创造高收入就业岗位和缓解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邓洲等,2019)。

未来,人类工作和智能化设备在工作岗位将如何分配?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劳动力市场带来的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全球性的思考(World Bank,2019)。因此,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应用对劳动力市场有怎样的作用效果,是减少劳动力需求还是依托技术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扩大劳动力需求?劳动力的生产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是怎样的作用机制,对于不同的行业、不同产权性质以及不同性别来说影响效果是否不同,对于把握好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更高效地促进产业智能化变革,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总量的影响

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现有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是替代效应。董志强等(2019)认为替代型人工智能技术将导致失业率将增加。何勤等(2020)也认为人工智能技术采纳对制造业员工数量有负向影响。孔高文等(2020)的研究则表明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将对当地未来一年的劳动力就业率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效果,尤其是在对劳动力要求较低容易被先进科学技术冲击的行业。陈永伟等(2019)认为虽然其大规模的应用使得人均收入有所提高,但其对就业岗位的冲击也不容忽视,间接表明人工智能对失业率有正向作用效果。无独有偶,王永钦等(2020)也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对其劳动力需求产生负向作用效果。Furman 和Seamans(2019)则认为自动化等新生产技术对于就业的影响受该技术的作用时间影响,研究表明短期是岗位替代为主。与此同时,张于喆(2019)也认为短期内对我国而言,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负面作用将来自于低技能工作人群。周广肃等(2021)的研究在分析智能化对就业影响的同时,更为全面地分析了不同样本情况下的不同影响效果,认为新兴智能科学技术的使用使得中国劳动力就业岗位被替代,一方面,它抑制了企业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它增加了在职劳动力的工作时间。根据样本分组分析,发现劳动力市场中相对其他样本,女性、低学历工人、老年工人和移民等相对弱势的群体,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

二是创造效应。根据《资本论》机器大生产理论,在直接运用机器的车间或部门会在使同工作领域的劳动力丧失工作机会,但因其部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得与之合作的其他车间或部门的工作任务增大,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机器的广泛运用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工作任务急剧增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不直接应用机器的车间或部门的工作领域。吴宇轩等(2020)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创造效应与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其创造效应强弱与制度、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康茜等(2021)的分析也表明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对劳动力就业有明显的正向作用效果,即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闫雪凌(2021)等认为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对我国劳动力就业更多表现为正向作用效果,即人工智能技术更多的表现为创造效应而不是替代效应。陈明艺等(2020)的研究则从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路径分析,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具有正向作用效果,并将创造出更多的新的就业岗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整体上将会提高劳动力需求。何勤等(2020)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认为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正向影响企业员工数量,即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高春明等(2020)认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会使得社会长期处于劳动力需求小于劳动力供给的不均衡状态,其更可能带来的是较短时期的结构性失业及技术性失业。从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致使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给中国劳动力市场带来的更多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劳动力需求大于劳动力供给,即带来的更多是创造效应,更多呈现为“岗位多,劳动力少,而不是劳动力多。岗位少”的状态。李雅宁等(2020)则通过实证分析的数据证明人工智能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员工数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全要素生产率每上升1%,员工数量则增长0.142%。

三是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同在。吴宇轩等(2020)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对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效果中既有创造效应,又有替代效应,从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来看,并没有数据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使得大规模劳动力失业,它带来的更多是劳动力生产结构的变化,即更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转向第三产业。惠炜等(2020)则认为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将会使得对劳动力要求较低的员工失业,即使得低技能工作的劳动力需求小于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也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如与其高科技的使用相配套的操控、维修等就业机会,这两者的作用将会使得劳动力就业结构趋向于两极分化。曹前满(2021)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同时具有就业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但其替代效应,即造成劳动力就业岗位减少需要满足许多条件,同理,其创造就业的作用发挥也会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及限制。唐永等(2020)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既可以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但也可能使得原有的就业岗位减少,具体就业岗位数量增减与否主要取决于两者作用力的大小。蔡啸等(2019)的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率增长率在0.0282 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加1%,将使制造业就业比例减少0.124%;相反,当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率增长率超过门限阈值时,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增加1 个百分点,将使制造业就业比例增加0.179%,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对制造业的就业更多呈现为创造效应,即创造效应的作用力大于替代效应。

四是除了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之外的其他的效应。窦畅宇等(2020)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青年就业岗位具有多种作用效果,包括替代效应与补偿效应、极化效应与均化效应、协同效应与溢出效应等。韩民春等(2019)认为中国制造业行业中,企业使用第二代工业机器人在替代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将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而在使用新一代的机器人以后,不仅同时具备第二代机器人对就业的影响,还将对劳动力就业岗位带来更大程度的破坏,即劳动力需求急剧降低。屈小博(2019)认为新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使得低技能工作者的就业岗位被替代或者淘汰,其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使得生产率提升,企业生产任务量提高,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了劳动力收入的份额,尤其在对劳动力要求较高的工作领域。邱玥等(2020)则认为与以往的技术进步不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具有替代效应和就业效应,而且对就业具有重塑效应,即通过改变生产力来改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在替代一部分劳动力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将带来一部分新的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匹配的就业机会,即具有替代效应、填补效应、创造效应和结构效应。苏令银(2021)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增加、取代、破坏和转移人类的工作。

2 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周卓华(2020)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使得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产生了变化,带来了技术性失业,促进了技术偏向性改革,扩大了收入差距,并可能在短期内影响工人就业的公平性。蔡跃洲等(2019)认为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崛起与迅猛发展,其对劳动力就业总量的整体作用效果保持稳定,但结构性影响是无法避免的。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岗位替代的可能性更大,就业结构将呈现“中间少,两边多”的发展趋势。纵观近几年学者的研究成果,针对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有三个研究的视角,一部分学者是以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展开研究,王永钦等(2020)认为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对劳动力的就业产生了显著的作用效果,且这种作用效果随劳动力教育程度的不同有所区别。具体来说,其对劳动力的负面作用效果更多存在于受教育程度为本科、专科、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员工,对受教育程度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则没有明显的作用效果。一部分学者则以不同工作岗位来进行划分,如陈晓等(2020)认为中国现在还处于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初期发展阶段,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作用效果较小,究竟是替代掉已有的就业岗位还是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结论并不明显。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对劳动力生产结构的影响更多表现为为高技能工作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替代中等技能工作者的就业岗位,而对低技能工作者的就业岗位并无显著的影响。谢萌萌等(2020)认为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率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利润增加,但其也使得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岗位缩水,最终使得企业对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需求下降。惠树鹏等(2021)运用面板回归和阈值回归方法证明,在生产中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将创造出更多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岗位,并且这种创造作用持续上升。相反将会使得更多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替代,这种替代作用持续降低。潘丹丹(2019)的研究则与上述学者均有不同,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替代复杂的劳动,其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效果与其他传统的科学技术不同,明显提高了中等技能工作者的就业人员比重,降低了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人的就业比例,使得劳动力生产结构更多呈现为“中间多,两边少”的效应,尤其是在信息产业。王泽宇(2020)则从劳动力结构角度出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企业内部劳动力结构。具体表现为对于技术性、创新性较强的技术和研发岗位,催生大量的技术性劳动力需求。管理行政类岗位,受到人工智能冲击最为严重。对于销售岗位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销售岗位占比影响并不明显,在岗位总数量上甚至还略有提升。谭泓等(2021)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促使制造业人力资本流出、服务业人力资本流入。还有一部分学者则是以产业来进行划分。曹守新等(2020)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对第二、三产业就业具有明显影响。虽然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较为迅猛,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相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较少,但因其其成本较高,第一产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成本较低的低技能劳动力。相比第一产业而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范围较广,且相比劳动力而言,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成本更低,因此其更愿意选择人工智能技术代替原有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有所下降,相反据统计数据显示,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较为广泛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效应更为明显。

3 研究展望

综合现有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影响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方法多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研究视角也较为单一,对此,本文进一步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①整合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度量方式。现有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实证分析较少,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度量方式尚未统一,因此对人工智能技术度量方式的整合与创新具有较大研究价值。

②拓宽研究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制造业等行业,且更多研究的是宏观领域,对其他行业及微观企业的影响有所忽视。未来研究可将视角拓展到更多的行业,并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融合,丰富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劳动力效应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懒马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