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流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路径及对策

2023-03-05 22:04谢明霞刘富林王芷王汉卿
科教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中医药大学一流

谢明霞,刘富林,王芷,王汉卿,2

(1.湖南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 湖南 长沙 410208 2.宁夏医科大学药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04)

高校的发展依托学科的发展,学科建设已成为高校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1],关乎其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并明确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是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主要任务[2]。2017年9月,国家公布了第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高等中医药院校在首次公布的入选名单中占比不高,而在国家公布的第二轮入选名单中也未见新增,这引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关于建好一流学科的深度思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医药工作的总纲领:“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建设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流学科势在必行。“双一流”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就是建设师资队伍,本文从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需求、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设举措等方面进行剖析,初步探索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流学科人才队伍的发展路径。

1 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流学科建设现状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两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6所中医药高校以及来自8所高校的11个中医药相关学科入选[3-4]。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多数省市参照国家建设一流学科层次划分方式,也相继发布了省级一流学科名单,如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中医学2个学科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8个学科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湖南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3个学科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培育)学科。

2 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流学科中才队伍建设情况

2.1 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高水平学科建设的基石是人才队伍,高校学科的竞争集中在人才竞争。学科发展依托人才梯队建设,这一特点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尤为突出。一方面,需要塑造国医大师、岐黄学者等领军人物;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学术带头人等中坚力量,培养创新型青年教师队伍。中医药院校需认识到人才队伍建设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树立学科建设的新理念,根据特点理清思路,明确重点,优化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进而带动高校全面提升。

2.2 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

从人才特质上来看,中医药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人才队伍,首先要对中医药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中华传统文化抱有坚定的自信;其次要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要勇于从传统医学中走出来,直面现代医学的新技术、新方法;最后要具有创新意识,不因循守旧,瞄准学科前沿,产生高水平成果[5]。

从人才结构上来看,中医药学科建设需要高水平人才队伍,第一需要优势学科的高端人才。国家级“双一流”建设高校均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此类人才的学术影响力,形成学科发展的势能。第二,需要优秀的学科管理人才。学科建设千头万绪,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优秀的管理能力能促进学术人才良性发展。第三,需要大力培养属地化人才。中医药院校具有浓厚的区域特色,引入高端人才的同时,属地化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人才队伍属地化,可强化队伍稳定性,为学科建设提供持续的后备力量。

2.3 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支撑体系不完整。一流学科建设依赖于卓越的人才队伍,而人才竞争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本质[6],国内中医药院校同行竞争激烈,相继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学科带头人是制约学科发展的主要瓶颈[7]。但很多高校重引进、轻培养,忽视了人才引进后的职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职业规划。人才“落地生根”缺乏有力的保障机制,缺乏人员配置、平台场地、资金预算等方面的统筹安排。

二是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内涵质量不重视。中医药人才成才速度相对缓慢,存在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未能有效盘点、挖掘本校资源、影响人才队伍内涵式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师队伍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占比均超过60%。而部分中医药院校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比不到35%,可见人才队伍整体实力较弱,内涵质量发展未得到优质提升。

三是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而言,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学历水平、境外经历对于人才队伍的创新发展很重要。以学历水平为例,某中医药院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专业教师总人数的26.91%,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65.26%,其他占7.83%。这种学历构成在中医药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相差较远,缺乏不断创新的内生动力。

3 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流学科人才队伍的发展路径

学科的健康发展必须选对人、用好人,要培养稳定的人才梯队,为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把人才的重要性体现在学科工作中,做到事业聚人、环境引人、机制用人、感情化人[5]。

第一,根据自身特色,制订明确的学科建设目标,做到事业聚人。借鉴中外名校办学经验,一流的大学并非所有学科都是一流,而一流学科也并非所有方向都是一流。为了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校,中医药院校在学科建设中必然要有所侧重,目标明确。这需要对学科进行现状分析和未来规划,理清一流学科发展思路,制订一流学科发展战略,真正做到“不重其全重其优、不重其大重其特、不重其名重其实”[8]。根据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师资队伍结构,分步骤、分层次、有侧重地引进人才,避免盲目追求人才引进的“高大上”。一个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思路清晰的学科,对于有志于投身中医药事业的高端人才,必然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事业聚人的号召力是巨大的。

第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教科研环境,达到环境引人。教科研平台建设水平的高低,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要素,在国家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占比权重较高,是高校提高学科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9]。优先支持依托学科建设的教科研平台,吸引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开展科研合作,提升学科的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使教科研平台担负起学科建设的重任。优先配置学科建设管理团队,不断优化学科团队架构,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管理团队,不仅要有学术人才,还应具备优秀的管理人才。中医药院校的学科管理应实行学校—学院—学科三级管理模式,成立学科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学科建设整体工作,设置学科秘书组岗位。精细化管理,激发学科人才队伍的教学科研热情。

第三,加快职能转变,建立科学的人事制度,实现机制用人。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才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发挥其学科引领作用,是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现实需要。在选人用人方面,更要打破论资排辈的落后机制,建立科学的竞聘、选聘制度,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大胆启用能干事、愿干事的中青年人才。加快实现高校行政职能从学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直接干预,实现科研工作者的人财物“赋权”,倡导学术研究百家争鸣,用标志性成果取代低水平重复的学术产出,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审及岗位评聘机制,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培养,提升学科人才队伍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培养坚定信念,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体现感情化人。践行中医药理论,传承中医药精髓,是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从外在影响,不如从内在感化,中医药人只有真正树立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心与认同感,才能坚定地将中医药文化自信的思想信念深植入心。中医药从整体观辨证论治,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未病先治和防治疑难杂病等方面,培养中医药人才队伍应坚持特色,发挥优势,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合,坚定不移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我们要尊重人才,加强对人才的情感关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确立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4 结语

人才队伍是学科建设诸多组成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吸附性的要素,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心环节[10]。在学科建设中,要充分提高对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以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中心工作。

所有的事业归根结底都需要各种人才来完成,因此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是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院校历来讲求继承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亦如此,一方面要继续发扬中医药的“师徒制”“传承人”等传统,另一方面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广纳良才。学科建设需要充分借鉴多学科的人才和技术整合理念及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其他具体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建设管理体系。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中医药大学一流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湖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