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3-03-05 22:04王静静
科教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媒体化思政政治

王静静

(天水师范学院 甘肃 天水 741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筑牢意识形态底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不断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也应不断创新,并在内容上拓展,使之始终适应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青年大学生作为走在信息化时代的前沿群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各类新信息,同时也在被各种各样的观念引导。这样的新变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结合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探讨意义。

1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新媒体的作用与优势认识不足

新媒体的特点在于信息传播速度快且信息量巨大,能以新鲜活泼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同时,新媒体的内容还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引发广泛共鸣。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新媒体的主流受众。基于这样的特点,高校思政工作应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打造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1]。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实践中,教师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时代优势,对新媒体教学的整体认识存在不足,导致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优势开展思政教学,难以把握主动权[3]。目前,高校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转变仍然较为消极,缺乏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思政课新媒体化发展过于形式化

在信息化的浪潮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当积极迎合时代潮流,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广泛开发各类新媒体平台,打造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但从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媒体化发展的现状来看,在新媒体发展这一过程中,仍然存在形式化现象[2]。一方面,虽然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新媒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开辟了以学校为主体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平台,抖音平台等,但这些内容大多以宣传学校为主,没有在新媒体板块中开辟思想政治教育专版,因此,无法很好地把思政教育工作与新媒体平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新媒体在构建形式上仍然主要以学校官方为主,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找到与新媒体平台相契合的点。内容上说教性较强,没有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1.3 缺乏专业化的运营以及管理主体

要想在新媒体时代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并且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针对运营内容和运营平台进行有效的管理,推动管理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成立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团队,进行平台管理维护,才能使新媒体化的思政教育持续发挥作用[3]。新媒体管理者可以是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学生、思政教师、辅导员,也可以是专业管理者。但从现阶段新媒体运营平台的管理主体来看,管理者主要是教师或者专门进行运营管理维护的相关主体。虽然教师具有思政教育的专业化能力,但在新媒体运营管理过程中却缺乏应有的素养,这导致其难以提高媒体平台维护工作的实效性,影响了思政功能的发挥。而对于专业化的管理人员来说,他们虽然能够保证新媒体运营平台的稳定运行,但缺乏思政融合的能力,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持续性作用。

2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2.1 发挥新媒体优势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新媒体的特点来看,新媒体的内容和传播方式主要以用户为中心,积极探究用户关心的需求点,并且以喜闻乐见的方法获得用户的关注。基于这样的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新媒体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的传递[4]。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指向性,也能够让学生在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思政课中增强学习主动性。

2.2 发挥新媒体的积极影响能够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以往的思政课教育主要依托思政课堂,这样的特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易受时空限制。而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这样的特点能够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在教学中借助新媒体平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在线视频的方式发送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开展学习活动[5]。其次,还可以借助新媒体与线上教学相融合的方式构建在线教学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衍生出更多的功能与价值。

2.3 发挥新媒体的价值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关注度

教育是双向交流的活动。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只有构建完善的双向交流体系,才能使教师在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中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普遍缺少交流,教师难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对思政课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6]。针对这样的现状,在思政课教育活动中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可以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学生展开实时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依托新媒体打造立体化思政教育平台可以将具有吸引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融入其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更加关注思政教育的内容,进一步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

3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3.1 树立全新的思政教育新媒体化理念

新媒体时代下每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海量的信息。这些海量的信息,既有正向的能量也有不良的影响。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在面对这些海量的信息时,由于受人生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能很好地甄别信息中的内容,一些不良思潮对学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针对这样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这一环节中要主动融合新媒体,并且主动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转变过去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7]。首先,要具备“互联网+”的思政教育理念。以开放式、分享式的思维,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体化发展,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分享式的方法策划思政教育内容,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其次,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维理念,能够服务于学生,能够根据学生的思政学习需要,整合教育资源,打造新媒体教育平台,以增强吸引力。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要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的教育观念,增强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互动特点展开思政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思政教育的成效。

3.2 持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拥有了更为丰富的表达方式和鲜活素材。为了更好地在新媒体背景下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在把握话语权的基础上,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网络话语的特点。实践中,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内容的表达。例如,在学校的新媒体平台中,为了更好地融合思政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惯用交流方式来整合思政教育的内容[8]。通过两者间的巧妙融合增强表达上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这样的新方式下更加主动地参与思政学习,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其次,为了进一步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表达方式,教师应当转变以往说教式的教育方法,运用轻松的表达方式,积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图片、视频等各种新的传播手段,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方法才能进一步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3.3 构建双向互动交流思政教育新格局

新媒体的“新”集中体现在互动性以及交互性的特点上。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无法在接收信息的这一过程中进行交互与表达,而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格局。学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能够针对信息的内容作出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这种优势,构建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首先,要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思政教师可以和相关管理者在学校的公众号平台上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专版,然后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留言功能,让学生进行留言反馈。教师可以收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并以此为内容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题内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次,还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设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学生在广泛参与的过程中,把自己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出来,教师在双向互动中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保证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宿舍为单位让学生以思想政治为主题拍短视频,然后上传到学校的短视频平台官方号中,然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法既能够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模式,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生活,从而持续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应用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带来的积极影响,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树立全新的思想政治新媒体化发展理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政的表达方式,构建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完善思政体系的构建,保证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媒体化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平台媒体化与媒体平台化建设的研究——由《新媒体广告》课程改革引发的战略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新媒体环境下黄龙戏的媒体化传播策略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