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路在脚下

2023-03-05 12:38陈光
先锋 2023年2期
关键词:程序性市场主体营商

陈光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随着《成都市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以下简称《十大举措》)的实施,成都营商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如何打造“更好”营商环境?本文进一步从现实需要的发展方向提出思考与建议。

背景与发展

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的总和。营商环境建设具有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涉及政府各相关部门的重要特点,在政府提升管理绩效、规范活跃市场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日益显著,备受各方关注。

在一般公众眼里,“营商环境”可能是遇有急难愁盼的事项时,能顺利接通“12345”热线,比较及时地看到有关部门解决或着手解决棘手的问题。对于市场主体来说,“营商环境”表现为经营活动的便捷程度,就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尽可能减少,尤其不要出现办事难、事难办、对企业“吃、拿、卡、要”的不良风气。对于政府来说,“营商环境”则表现为“放管服”治理的有效程度,即通过“放管服”改革,在开办企业、获得施工许可、获得水电气和电信服务、财产登记、获得信贷和改善融资环境、纳税便利化、跨境贸易、保护投资者、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方面面形成更加优化并可以持续升级的政策体系。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市场主体的投资与交易成本,也能明显提高国民经济收益、促进社会总福利的增加。世界银行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提高0.36%。自从参与营商环境评价以来,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世界排位持续上升,2020年已跃升至全球第31位。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提升国家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成都持续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建设。从2019年至今,成都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累计实施600余项营商环境的改革措施,在服务水平、市场发展、监管机制、法治建设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营商环境评价中,成都营商环境便捷度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其创新做法广受关注和好评。

2022年成都经济总量跨越2万亿元,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疫情冲击、高温限电等多重考验,成都市场主体逆势增长17.8%,总量达363.89万户,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显现了超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这与成都持续升级营商环境政策体系密切相关。

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本次正式实施的《十大举措》,在“放”“管”“服”三方面,突出便民利企,全链条优化审批,持续降低企业成本;破除市场壁垒,推行柔性管理,實行全过程公正监管;强化数据赋能,实现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诸多的创新和亮点,对于激发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思考与建议

从比较直观的角度,营商环境优化就是商事活动时间、程序和办事成本不断减少、简便和降低的过程。比如,国家规定企业开办时间为8.5天,在成都营商环境1.0版本中,承诺开办企业流程时限为5个工作日;在2.0版本中,成都将办事窗口整合,企业只需在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办理时间缩短至1个工作日;到了3.0版本,成都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整合,把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0.5个工作日内;4.0版本则继续优化环节,进行“一键式”整合,除了进一步压缩时间,还提高了监管质量。理论上,时间的缩短、程序的优化、成本的降低在“物理空间”中终究会趋近“极值”。因此,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必然走向更加系统化、产业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现实需要的发展方向。

第一,营商环境建设要更多关注部门协调和整体效益。营商环境事项覆盖政府几十个不同部门,往往一个具体的企业发展问题,需要多部门协调才能解决。以企业用电问题为例,就需要发改部门、电力部门(能源办)、环保部门、电力公司等部门和机构协同解决。在营商环境评价中,有比较明确的牵头部门和协同部门的确认,但是评价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是形成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协作长效机制,更加重要。《十大举措》中“一证多址”“法定登记事项在四市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同样需要跨区域多部门的协作才能做好。营商环境建设的系统性,还体现在商务政策之间的协同、营商环境与创新环境的协同,等等。

第二,营商环境建设要区别对待不同产业的具体需要。营商环境是企业共性化的发展环境的呈现,但是不同产业中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营商环境是有差别的。比如,软件等电子信息类企业更需要前端技术支撑和网络状态的庞大用户生态;装备制造类企业更需要沉没资本的激活和稳定的大客户需要相应;现代服务业类企业更需要稳定的人流物流和不止一次的“歇业”盘点,等等。成都既有众多大型国有企业,也有众多民营小微企业,他们对于营商环境的需求是显然不同的。还原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和政策体系中平等市场主体的地位,需要建立宽容企业失败的创新环境。“企业创新失败”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企业创新失败率高达47%。营商环境政策,要特别关注民营企业在实施创新项目方面的脆弱性。

第三,营商环境建设要更好借助数据智能和人工智能。营商环境建设本身是制度性政策供给,更应该是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方案集成。市场主体开办、经营、贸易、纳税、关停、收购、合同执行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周期性呈现,大部分已经解决的问题还会重复出现。我们不能满足数据共享的初步改革,在这一点上,最近ChatGPT的热度带来了深刻的启示。系统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需要政府“放管服”改革与社会治理的持续深化,也需要借助数据智能和人工智能方法,形成算法化、模型化、智能化并在使用过程中可以不断升级的营商环境工具箱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库,是营商环境建设的方向之一。

第四,营商环境建设要探索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的统一。前期营商环境建设均以程序化、标准化为重点,其合理性就像工业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阶段性特征一样。到一定阶段,才有在标准化基础上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实施柔性管理的可能性。营商环境因素很多,可以大体分为“程序性环境”和“非程序性环境”两类,前者可称为“硬环境”,后者可称为“软环境”。“程序性环境”主要是由商务政策与管理规范为主要内容而形成的制度性环境,“非程序性环境”是指由于商务活动而形成各相关主体间特定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性环境。“程序性环境”是“标准化”的,“非程序性环境”则是“非标准化”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相互统一,更加注重非标准化,是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方向。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猜你喜欢
程序性市场主体营商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软转型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