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2023-03-06 05:59
法制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法治法律

徐 唱 姜 超

1.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黄石 435109;2.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而教育领域也应该全面贯彻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推进高校法治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2018年11月29日,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法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迫切要求,也是长期以来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总结。[1]依法治教就是指所有的教育教学主体在从事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时都应该遵守或者不违背教育法律法规。高校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使命。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师生的法治素养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成效。因此,培养与提升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法治这一概念自古就有,而且在治国强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韩非子· 有度》中就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而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不断推进,法治不再仅仅是治国方略,也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陈金钊教授认为,法治思维是“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法学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在思维中的有约束力的表现。……法治思维主要表现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法律及其基本原则对人思想的影响”。[2]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指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有意识地运用法律法规引导决策行为的一种稳定的理性的思维模式。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应该培养和提高自身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指导实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高校、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一、高校教师培养和提升法治思维的意义

(一)维护教师自身权益,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高校教师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人际关系的诸多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纠纷和矛盾,如果不能恰当合法地处理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师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树立法治思维,做到德法兼备,用法律规范日常的工作及生活,在评聘职称、评奖评优等方面维护好自身权益,同时也不侵占他人利益,让自己的工作顺心、生活愉悦,提升职业幸福感,营造和谐氛围。例如教师内心要有一个明镜,守住法律底线,不泄露国家机密;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同时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劳动成果;正确及时地处理解决好教育民事关系,教育行政关系,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提升自身业务素养,促进职业持续稳定发展,更好地贯彻实施依法执教。

(二)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建设法治校园的需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强弱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国依法治国的整体水平与成效,这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充满创造力,但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影响,从而一时冲动做出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而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对于思政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习兴趣不浓厚,获得感不强,这也使得学生的法治思维提升不明显,法律观念不强,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做好法律知识的传播者和法治思维的引领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授法律知识和法治观念,从而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法治思维,引导大学生知法守法,对法律存有敬畏之心,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公民素养,创建文明法治校园。

(三)实现教育公平,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教育的公平正义关乎教育的未来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而“法治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最根本保障”[4]。教育公平体现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标准、教育评价、教育结果等方面的公平。因此,高校教师应提升法治思维,认真学习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办事、教学,在考试招生、学业评价考核、评奖评优、入党、贫困生资助等各方面依法行事,遵守规则,符合章程,体现公平,不得徇私舞弊、暗箱操作,高校才能风清气正、学风优良,学生才能安心学习,形成良性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建设得更好。

二、高校教师法治思维水平现状及分析

(一)部分高校教师自身法治思维淡薄,缺乏相关法治实践

2018年11月18日,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明确指出,高校教师应该“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但是仍有些高校教师藐视法律法规,厘不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做出违背师德、败坏师风的事情。例如,有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误导学生;不尊重学生,用言语侮辱学生;向学生收取财物换分数;对学生进行骚扰性侵或者与学生发展师生恋等;对同事进行人身攻击或蓄意杀害;在招生考试中贪污受贿,弄虚作假;不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剽窃他人劳动成果或学术成果造假。这些行为都说明了仍有部分高校教师法治思维水平低,没有底线意识和红线意识。高校教师应该严格遵守十项准则,明确“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发表有要求”。同时,由于高校教师大多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可以说是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对社会乱象、民事纠纷等案件经历较少,大多是通过媒体报道了解,缺乏法治实践,感觉一些违法违纪事件离自己很遥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教师的法治思维。

(二)部分高校教师引导学生能力弱,法治理念传授力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安全问题频发,有大学生卷入杀人投毒、吸毒传销、网络诈骗等案件中,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法治观念淡薄。高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理应承担起法治教育的责任。但是事实上,除了法学专业教师上课会讲授法律知识外,其他学科教师主要是教授本专业课程知识,很少谈及法律。大多任课教师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少,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动向,无法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结,或者解决学生的内部矛盾;面对网络舆情或者网络谣言,不能及时正确引导规范学生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而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的学生众多,也不能及时跟进每位学生的动态,不能及时止损,防患于未然;事故发生后,不能及时妥善处理,从而导致更大损害,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而法治主题班会也大多流于形式且形式单一,开展得不够深刻,学生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上心。由于高校教师没有做好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引领者,没有对学生进行预防式的引导与教育,加之大学生社会阅历有限,防范意识不强,急于就业,因此有一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就误入歧途,从事了违法犯罪的工作而受法律制裁。因此,只有高校教师以身垂范,凡事按规则办事,走正当程序,学生才能打心底里信任规则和法律,毕业以后进入社会、走上职场才能按法律办事,而不是钻营取巧,为蝇头小利而误了终身。

三、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培养与提高途径

(一)高校和政府应打破政策思维,坚持依法治校

教育法治化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方略。[5]但是长期以来,受政策思维的影响,“文件治教”与“项目治教”使得高等学校对政府形成依赖。高等学校无法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规制理念与治理体系,而这也会直接影响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最终导致教师与学生的“权利危机”。[6]因此,政府和高校应该打破政策思维,树立法治思维。政府应当坚持“放管服”,规范政府公权力。高校应该坚持依法治校,针对校规校纪漏洞和细则进行补充完善并严格执行,确保决策过程透明公开;在招生、招聘、招标等过程中坚守规则,符合程序,体现法治精神;完善职工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鼓励师生通过合适的渠道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自觉接受批评和公众监督,不断改进提升高校法治管理能力,从而促进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提升。

(二)高校教师应主动学习法律知识,逐步提升法治思维

高校教师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学习法律相关知识和案例,明晰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律规范,提升对教育法律现象的敏感度,明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责任与担当,让法律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可以阅读普法读物,利用学习强国、网络平台资源等观看相关普法节目如《一线》《天网》《扫黑风暴》《零容忍》等学习相关法律案例和法律知识,并从中获得警示和启迪;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听证会、去法院参与庭审旁听等活动,提升法律素养,强化法律意识。当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应该以正确的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向社会展现当代高校教师的良好形象。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坚持以身作则,给家人、同事、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努力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同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高校教师应将法治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并开辟第二课堂

高校教师应当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将法律知识和警示案例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方式熏陶学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思维。专业课教师应该挖掘授课内容与相关法律知识的恰适性和切入点,在课堂上适时融入法律相关知识,实现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师生的法治思维。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应该上好讲活思政课,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培养高尚的公民素养。辅导员和班主任也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动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对学生的动态能够及时把握、及时解决,如开展主题班会向学生普及“校园贷”“刷单”等非法活动的危害,让学生及时规避,实现源头制止。

同时教师也不应该忽视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求新创新,创建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功能,让法治思维入脑入心,强化高校法治文化。例如除了在校园和教室张贴标语横幅,通过校园广播、学校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宣传法律知识以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普法宣讲会,邀请法官和律师做普法案例报告讲座,举办法治文化节,让学生表演普法话剧小品,制作普法小视频,开展普法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人人懂法、守法、知法、用法,切实提高师生的法治思维和公民素养。

四、结语

依法治教是实现教育公平、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应加强法治思维,坚持依法执教,养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言传与身教同步进行,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这对于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高校教师法治思维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高校和教师各方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