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双减”政策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策略

2023-03-06 07:32何雨杭
小学生 2023年1期
关键词:双减多媒体科学

☉何雨杭

科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科目,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的重要作用。随着“双减”的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学习位于时代前沿的教学理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有趣、新奇多元的教学活动,构建寓教于乐的科学课堂,引导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驱使下,高效完成课堂探究,有效落实“双减”的要求,为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一、借助多媒体设备,辅助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多媒体设备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帮助教师显著改善了课堂教学质量。在“双减”的号召下,教师应进一步发挥多媒体设备的效能,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设计精美的课件,对原本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实施形象化、生动化处理,使其更易被学生接受、认可,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1]一般来讲,在备课阶段,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课件中加入一些精美的图片与视频,因为这类教学素材最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能够使科学知识变得更为通俗易懂。

举例而言,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一课时,教师通过操作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再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知道冰墩墩是由冰做成的,你们知道冰是由什么构成的吗?”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成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次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这一现象:在寒冷天气的影响下,路边的水逐渐结冰,拿出矿泉水向马路上洒,一段时间过后,矿泉水就变成了冰。这一情境展现了大自然中水结成冰的过程,十分形象生动,有着一定的动态性特点,易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笔者的课堂实践中,学生对水结成冰的现象感到十分新奇,在这一动态视频的影响下,纷纷拿起课本,开始仔细研读水结成冰的内容。这种形象化、生动化的教学方法,在科学课堂中有着一定的实践性与可行性,可有效提升科学课堂教学实效。

二、设计渐进性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也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使科学课堂符合“双减”要求的一个重要途径。一般来讲,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分为三种:实践活动、探索活动与阅读活动。这三类活动相辅相成,在课堂中共同发挥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2]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教师应格外重视把关科学活动的层次性、启发性与渐进性。通常情况下,那些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设计而成的科学活动,往往最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最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完成新知识的迁移与积累,促进学生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的稳步提升。因此,科学教师应格外重视设计此类活动,将科学探究的价值进行最大化彰显。

举例而言,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课时,教师在课前,提前为学生布置探究性强的预习任务,如要求学生从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中,搜集与人体消化系统有关的资料,初步了解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在课堂中,教师拿出相应的食物——馒头,将其作为样本分给班级中的每一个小组,再为学生布置如下探究任务:通过嚼一嚼、咽一咽,了解馒头在进入口腔后,会出现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口腔中的哪一部位完成的?在进入消化道后,馒头又去了哪里?由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预习环节获得的知识,简要回答这些问题,记录下相应的感受与想法,并与小组中其他成员一同分享。待学生完成课堂探究活动后,教师邀请几名小组代表,面向班集体中的其他同学进行总结发言,讲解本小组的探究成果,确保全部同学都能够清晰明了地认识食物在身体中的消化过程。在学生发言期间,教师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统一的点拨与答疑,并操作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直观呈现食物经过牙齿咀嚼、舌头搅拌进入消化道的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与难点,提升教学质量,使科学课堂真正满足“双减”政策的要求。

三、以问题驱动探究,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相较于成年人,小学生有着更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实践性、启发性强的问题,可驱动学生完成科学探究与科学思考,也不失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看来,很多科学教师尚未认识到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有效提问的重要性,常会使用一些宽泛且无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你们想不想了解?”“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实践证明,这类问题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往往无法起到理想的作用,可被算作无效提问。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提问才算是“有效提问”,才能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一般来讲,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基础、是学生想一想就能明白,且符合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设疑性、启发性的问题,就是典型的“有效提问”。[3]

以五年级上册《制作一个潜望镜》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为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假设你要为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制作一个潜望镜,你会用到哪些工具?”“在潜望镜中,镜子主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何固定这些镜子?”这些问题有着明显的启发性、层次性、探究性特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索,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展开循序渐进的探索,因此属于有效问题。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对“制作潜望镜”这一探究任务形成了极为浓厚的参与热情,很多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够结合教师的提问,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创意。由此可见,这类问题确实能够起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作用。

再以五年级《风的作用》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再为学生提出问题:“岩石是在什么样的力量的驱使下,形成了这样的地貌?”“你们会如何概括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在你们看来,地球表面地表变化究竟是受哪些因素影响的?这些因素分别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课堂探究,结合教师给出的材料,回答这些问题,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填写探究报告。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能力,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使科学课堂足以回应“双减”的要求。

四、调动学生的感官,构建优质的小学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需要对大自然中的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展开一系列的观察,从反复的实践、探索中汲取大量的经验,顺利完成整个知识迁移的过程。为使学生顺利完成这一过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懂得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尽可能活跃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引导学生在全部感觉器官的帮助下,潜移默化地完成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成长与发展。

还是以五年级上册《制作一个潜望镜》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潜水艇的视频,引导学生观看,了解潜望镜的构造、部位,之后再引导学生使用提前准备好的工具制作潜望镜。在课堂实践中,教师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地制作潜望镜,大胆探究潜望镜的多种功能,从学生处获得了良好的反馈。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可见这一教学方法,在科学课堂中有着宝贵的应用价值。

再以三年级下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出示几种不同的动物卵,如鸡卵、鱼卵、龟卵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讲一讲“这些动物卵分别有着怎样的特征”,想一想“我们应如何辨别它们”,并为这些卵进行一一分类。之后,教师可为学生拿出“熟鸡蛋”“生鸡蛋”这两个道具,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区别,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想想生鸡蛋、熟鸡蛋分别有着怎样的特征。学生经观察,不难得出如下结论:生鸡蛋由蛋清、蛋黄等几部分组成,熟鸡蛋有气室,前者的壳更加粗糙,后者的壳较光滑,因此通过摸一摸,可较为轻松地分辨出熟鸡蛋与生鸡蛋。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分别用到视觉、触觉等多种不同的感官,通过看、闻、说、摸、嗅等一系列的操作,了解到了几种动物卵的区别,对鸡蛋的外观与结构也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一堂课下来收获颇丰,这说明这一教学活动也有着宝贵的实践价值。

五、设计多元化作业,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

作业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属于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检验自身教学质量、学生检验自身学习质量的重要工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来源。学生可借助作业,快速完成查漏补缺,巩固自己的课堂所学,为科学探究能力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也可依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程度,为课堂教学的持续进步积累扎实的数据依据。在“双减”政策实施前,小学科学作业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作业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多为书面作业,需要学生以抄、写、背的方式来完成。而随着“双减”政策出台,这一作业形式与新时代教育总体目标相违背,无法满足当下时代对学生全面化、个体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积极结合现代化教学理念,给予作业设计一定的改良,减少重复性、机械性强的训练,减轻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承受的学习负担,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4]

举例而言,在教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这一课后,为增加学生对“声音传播的途径与特征”的了解,教师就可设计如下的作业:在操场上,我们可以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在游泳池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听到声音;面对面讲话时,我们也能够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传播的途径有哪些?与传统作业相比较,这样的作业有着更强的开放性、趣味性,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兼顾了对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能力的考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一定的锻炼作用,值得布置给学生。

值得说明的是,相较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作业,科学作业的形式本就较为多元,可供教师进行创新性设计的空间也更为广阔。除上文提到的问答类作业外,教师还可设计观察类的作业、探究类的作业甚至阅读类的作业,如要求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撰写观察日记等等,都是十分值得采用的作业形式。[5]相信在这样多元化的科学作业的影响下,学生必然会对科学这一学科产生更为深刻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形成丰富的知识、技能储备,这对于学生后续的成长与发展而言,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体来看,在“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已经来到了变革的关头。科学教师必须正确看待自身肩负的教育职责,与学生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力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生动、有趣且充满科学性的科学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之中。同时,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机会与舞台,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学习水平的稳步提升,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小学科学课堂才能真正满足“双减”的要求,也才符合当下现代教育事业的追求。

猜你喜欢
双减多媒体科学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科学拔牙
活用多媒体 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