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 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技巧分析

2023-03-06 08:05郑欣然
戏剧之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奏鸣曲乐段小调

郑欣然

(吉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一、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出生于德意志波恩,是欧洲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792 年,贝多芬离开自己的家乡跟随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海顿学习作曲并终身定居维也纳。贝多芬一生创作的体裁范围很广,数量丰富,包括交响曲9 部、钢琴奏鸣曲32 首、协奏曲7 首以及室内乐作品若干,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在钢琴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贝多芬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伟大作曲家。

贝多芬c 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 No.1)又被称为“小悲怆奏鸣曲”,写于1796 年—1798 年间,属于贝多芬的早期代表作品。在这首奏鸣曲中,贝多芬首次运用三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充满活力的快板,表现了英勇威武的斗争精神以及勇往直前的姿态。第二乐章是很慢的柔板,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旋律优美,曲调仿佛有一丝神秘感。第三乐章是急板的终曲,充满幻想与幽默感。在创作这首奏鸣曲时贝多芬汲取了海顿的音乐创作风格与莫扎特的旋律特点,从而构成了独特的“贝多芬风格”。其中,第一乐章激动人心的旋律、热情奔放的情感、充满戏剧性的节奏特点使贝多芬风格中最有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得到了充分展现,既保留了古典主义奏鸣曲特有的程式化风格,又加入了自身的主观情绪,仿佛向世人讲述了自己激烈昂扬的抱负以及对英雄的尊敬和缅怀,体现了英雄反抗精神。第一乐章完整大胆地展现了贝多芬当时的心境,反映出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深受听众的喜爱。

二、c 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本体分析

(一)曲式结构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1)第一乐章是奏鸣曲的基本结构,为四三拍子、c 小调,整个乐章从头到尾总有不断前进的一种动力,整个乐章的主题是由爆发的强烈动力与圆滑的中间动机交互而成的,并且还不断在乐曲中穿插对立,预示着乐曲的整体风格。

呈示部(1—105 小节)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

主部(1—31 小节)c 小调,为非方整性乐段,以强劲有力c 小调的主和弦开始,紧接着是一串前短后长的附点音符,同时运用了模进的作曲技法,使音乐情绪层层推进,接下来右手八度音仿佛在诉说着什么,第22小节主和弦的出现与前面完美呼应,构成完满终止,整小节的休止符让气氛慢慢安静下来,准备进入后面的音乐情绪中。

连接部(32—55 小节),此乐段是非方整性乐段,主要材料与主部分完全不同,乐曲形式也转向了抒情化,并出现了实质性变化,六度音程的出现与主部分的主题动机相统一,同样也为副部分主题的降E 大调做属准备,并使用了模进的创作技巧。

副部(56—94 小节),左手八分音符的伴奏音型使副部主题充满了活力,右手的连续跳音使乐段稍显俏皮,接下来左右手同时出现的八分音符快速同时进行,让音乐形象更加鲜明,最终乐段构成了完满终止和收拢型结构。

结束部(95—105 小节),材料源自于连接部分主题,并继承了副部分主题的调性。

展开部(106—167 小节),以同主音大小调的C 大调主和弦开始,在经历各种调性的对比之后最终回到了主调c 小调上,并为接下来主题的展开做准备。左手的八分音符律动与右手的八度主题旋律缓缓弹奏出来,让人感觉到一丝丝忧郁。从第151小节开始,后面的右手八度和弦音使乐段达到了高潮,随后是一段下行的和弦跳音。

再现部(168—284 小节)分为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

主部(168—190 小节),为c 小调,主部分主题的缩减再现,省去了呈示部中主部分的补充性主题,最后在第189 小节回到了主和弦上。

连接部(191—214 小节),曲调虽和呈示部基本一致,但调性上也有所变动,最后进入了F 大调的属准备。

副部(215—271 小节),开始为F 大调,调式、调性不断迂回,从第229 小节开始回到了原调上。

结束部(271—284 小节),材料和呈示部结尾一样,但最后停在c 小调主和弦音上构成了完满终止,以收拢型结构结束全曲。

(二)旋律分析

在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1)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出旋律的走向与语气,在对乐句乐段进行演奏处理时,旋律向上的话要有渐强的处理,旋律向下的话要有渐弱的处理,乐句中的最高音也要着重强调。当完整的乐段结束时需要表现出明显的收拢感,这对演奏者的手指控制力有很高的要求。当乐句以强拍开始时,手腕、手指的力量要完完全全放在琴键上,加强音乐的感染力。在乐句以弱拍开始时则要屏住呼吸,控制手指的力量,并且当乐句结束的时候,手腕的力量应该向上提。

在第一乐章(68—70 小节)中,右手的一连串跳音呈上升趋势,根据贝多芬奏鸣曲旋律走向的特点进行渐强处理,渐强一直持续到乐句最高音,在达到最高音时更要着重强调。旋律线呈下降趋势时,要控制手上的力量,缩小肢体上的动作,在根据旋律线条处理乐句时注意乐句的气息要连贯,在演奏时把乐句汇总起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演奏技巧分析

(一)节奏与速度

节奏是一首曲子的框架,节奏准确也是对于钢琴演奏者最基本的要求。受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影响,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作品在节奏、曲式结构、演奏风格方面都相当严谨规整。

在演奏贝多芬奏鸣曲时,除了节奏的准确性,选择适当的速度也非常重要,因为速度关系到整个奏鸣曲的风格特征。贝多芬作为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其所创作的奏鸣曲属于古典乐派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要求在演奏时整首曲子速度保持统一、稳定、均匀,且不能有太多随意的速度处理,否则会破坏贝多芬奏鸣曲的风格,也不符合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

虽然贝多芬奏鸣曲的速度要一直保持稳定,但在一些修辞性的休止、停顿上会存在小尺度的自由空间,速度也可以有轻微伸缩,使音乐更具有色彩,但要掌握好尺度,不要忽快忽慢,更不能用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来处理乐曲。[1]

(二)演奏力度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有一大特征就是力度变化的幅度较大,变化较丰富。这与贝多芬的个人性格、创作目的和当时钢琴条件的限制有很大关系,在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可以看到许多ff、pp、sf、fp 等的力度表情记号,这种强烈对比标记表现出贝多芬内心的矛盾性、斗争性。

贝多芬也很擅长在一些乐段中运用强烈的力度对比,例如在第一乐章(1—4 小节)中,主部主题的前半句力度记号用f,后半句力度记号用p。乐句中迅速变化的强弱力度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让音乐形象更富有活力。

在弹奏时为了能更好地表现出乐句的色彩,演奏者要控制好力度,在乐曲开头的强有力和弦部分要做好充分准备后再落键,充分调动肩膀、大臂、小臂、手腕、手掌各部位的力量,触键要迅速有力,同时手掌框架要做好支撑,紧接着的后半句要迅速把瞬间爆发出去的力量再收回来,控制手指向前伸展并慢慢触键,手指向前推以减弱声音,力量的把握影响着整体音响效果,力量太大就不能与前面的强和弦形成对比,力量太小声音又会虚而不实,所以在演奏中要提前设计好每个力度记号该如何弹奏,便于达到更完美的音响效果。[2]

(三)踏板运用

在钢琴演奏中,踏板的合理使用会让音乐线条更加优美,音乐情感更加饱满,具有一定的润色作用。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滥用就会让乐曲失去美感,如同画蛇添足。想要准确使用踏板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时期和表达的情感,分清楚乐句和乐段。贝多芬早期的音乐作品对于踏板的使用非常严谨,但在c 小调奏鸣曲(Op.10 No.1)第一乐章中踏板的运用比较多。

在第一乐章的开始,为了能够表现强有力的和弦音,可以提前把踏板踩下去,使用音前踏板,使钢琴声音一发出就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第56 小节开始时左手为八分音符伴奏,右手为主要旋律,这时可采用音后踏板(旋律踏板),在句子的第一个音弹下去后及时踩踏板,按照句子换踏板,也可以按照小节换踏板,音后踏板可以让小节与小节之间自然连贯起来,使乐曲的旋律更富有歌唱性,充分展示出旋律的美感。在乐曲第78—86 小节中,为了强调重要的音同时不让音乐变得浑浊,可以采用二分之一踏板,用很小的动作将踏板提起来一半后迅速踩下,二分之一踏板的使用既加强了音响效果,也让声音变得更加纯净。针对第一乐章结尾处的两个ff 和弦音,我们也可以采用节奏踏板(重音踏板)在弹奏第一个和弦音的时候踩下,在弹奏下一个和弦音前的一刹那换掉,从而突出重音并产生浓厚的共鸣效果。[3]

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谱面上踏板的标记并不是很多,后来有些演奏家会按照自己平常使用踏板的习惯以及自身对音乐的理解来运用踏板,而有些演奏家则严格按照乐谱上的标记使用踏板,因而对于贝多芬奏鸣曲的踏板并没有一种严格的运用方法。所以在演奏第一乐章时要多听、多感受踏板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古典主义时期的风格,是否符合贝多芬的创作风格,根据实际演奏来合理运用踏板。

(四)装饰音处理

在贝多芬早期的钢琴创作中常用的装饰音一般是倚音、颤音、回音等,大量使用装饰音是贝多芬音乐风格的重要特征之一。在c 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颤音与回音的使用让这一乐曲变得更加华丽动听。

颤音由tr 在旋律上方进行标记,指由本音开始,两个音快速、均匀波动,颤音所颤的时值不能超过音符的时值,在弹奏中落下的瞬间要自然落下,将所有的力量集中在指尖,在波动的过程中不能断开,发出的音色尽量连贯、清楚、均匀,在练习颤音时要放慢速度进行反复练习,每根手指尽可能独立。回音以横卧的s 来标记,是由四至五个音所构成的旋律型,被分为顺回音和逆回音,由上面的音和下面的音交替回转到主音组成。在第一乐章中,回音时值是被计算在主音时值内的,在弹奏中要注重音与音之间的平衡感,手指贴键并减小动作幅度,保证音符弹得均匀清楚。[4]

四、结语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钢琴艺术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作曲手段还是表现技法都有了革新和进展,将钢琴奏鸣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贝多芬c 小调奏鸣曲(Op.10 No.1)第一乐章向人们全面展现了贝多芬早期作曲风格以及创作手法,时至今日这首曲子仍有着极大的演奏价值,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在情感表现上都给予演奏者很多启发。本篇文章对贝多芬c 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创作特点、演奏技巧等进行了全面剖析,旨在了解其中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并通过相应的演奏技法将作曲家的情感演绎出来,这才是真正演绎了一首作品。

猜你喜欢
奏鸣曲乐段小调
手机上的奏鸣曲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四 季 相 思
春天的奏鸣曲
思 夫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五河小调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