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内涵与首要任务
——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阐释

2023-03-06 08:35林毅夫付才辉
社会观察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高质量现代化

文/林毅夫 付才辉

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宣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其主旨可以概括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指导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和以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西方式现代化批判

在人类发展长河中,现代化还是非常短暂和局部的现象,在过去两百多年以来仅少数国家实现了现代化。从新结构经济学基于禀赋结构的社会形态理论来看,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根源于世界各地禀赋结构的差异性,而现代化的本质是改变自身支配社会变迁的禀赋结构决定的生产结构从而引发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安排,而不是本末倒置地照搬照抄西方现代化之后的与之相适应的西方上层建筑安排。西方发达国家虽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走出了马尔萨斯陷阱,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引领了世界的现代化,但最初采取的主要手段却是对外发动战争殖民掠夺和对内采取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是非文明型现代化道路。我国历经百余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民族独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仅用了七十余年,通过对内采取社会主义制度和对外采取和平公平经贸交往,就在超过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尽管20世纪以汤恩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为代表的全球史家为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史观并为梳理人类历史上的文明多样性做出了努力,但由于缺乏非西方文明的重新崛起,方家和大众都难逃西方文明优越性的陋见,也无力客观地审视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根源,当然也就无法跳出以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的现代化框架。具有中华文明根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将彻底打破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的理论意义所在。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占到全世界的18.5%,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70%。如果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使得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有自信心重新审视现代化的参照系首次成为可能。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西方国家的崛起也只不过是过去两百年来的短暂现象。现代化的概念不应该以西方化范畴来定义,这种反思虽然日益深入人心,但是究竟该如何定义现代化却众说纷纭。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与转型经济学、发展社会学与转型社会学、发展政治学与转型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从不同侧面与层面予以了探讨。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范式,我们主张不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而从一个国家自身的经济基础[禀赋结构与生产结构(产业与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金融、教育、政治、文化等)的结构转型来界定自身的现代化,并以相对于前现代社会的性质来识别现代社会的性质,即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其本质是否走出前现代化社会的马尔萨斯陷阱。后发国家充满挫折的现代化历程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过去涌现的各种现代化理论大都无功而返,这说明迄今为止非洲南亚贫困陷阱、拉美中等收入陷阱和东欧转型陷阱中的国家还没有成功找到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四个自信,需要总结出适合自身的现代化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蓝图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中国历经百余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民族独立,建立并巩固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仅用了七十余年就让超过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仅用了几十年时间就走出了马尔萨斯陷阱,坚持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现代化转型。中西方现代化道路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文明型现代化与非文明型现代化之分,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实现文明型现代化转型除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之外,在吸取经验教训之后,实事求是地采取符合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根本原因。“中国式的现代化”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的概念,其初衷是反对急躁冒进,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反对照搬西方经验,走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中国从1978年开始的经济转型并没有遵循“华盛顿共识”,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式推行渐进式改革。最初,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转型方式是比计划经济更不理想的制度选择,会导致贪污腐败现象更为普遍,并影响经济效率。实际上,通过推行这种转型方式,对原有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保护补贴,维持了经济稳定,同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能够形成竞争优势的产业的准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资本迅速积累,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逐渐符合比较优势,为后续改革创造了条件。而那些根据“华盛顿共识”来推进经济转型的经济体,绝大多数都出现了经济崩溃、停滞、危机,而且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非常严重。现在看来,世界上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推行的都是这种被主流经济学界认为最不科学的转型方式,即双轨渐进式的改革。

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累了坚实的禀赋条件。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万元增加到8.1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18.5%,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28%,稳居世界首位;2021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202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1735亿美元;我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为现代化建设积累了丰裕的人力资本,2020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达870万人。此外,我国的生态禀赋、制度安排以及安全条件也得到巨大提升。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坚定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从十二个方面做了具体部署,包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主要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特点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根基禀赋与目标价值取向及其对人类文明的伟大意义。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想要振兴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秉持唯物辩证主义,实事求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现代化不能仅仅是少数人、少数地区、少数领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全国各地区协同现代化,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一体发展。过去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实现了现代化,但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以帝国主义体系控制他国,以及掠夺自然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是一种非文明形态的现代化。与西方极力掩盖其殖民掠夺一样,西方也不遗余力地渲染极端环保主义来掩盖其对自然的掠夺,无端指责发展中国家由于所处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的污染问题。相反,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形态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一般性的学理内涵,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结合反映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物质第一性原理的禀赋结构作为推进国家现代化的依据,即中国式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个基本点”则是一个国家由其禀赋结构所客观决定的国家发展、转型与运行,其结合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一个国家的具体社会形态,即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就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反观主流的现代化理论,其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理论总结于发达国家的经验,把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作为理想的现代化目标。在其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量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区别,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都当作应该消除的扭曲。然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既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区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反映的既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经济基础”的不同,也有由不同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不同,不能简单地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异都当作扭曲来对待。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由其禀赋结构所内生的产业、技术、硬的基础设施、软的制度安排的结构差异性,如何从一个较低的结构升级到一个较高的结构属于“发展”的问题,如何从一个有扭曲的结构向没有扭曲的结构转变则属于“转型”或改革的问题,同时,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在不同的结构状态下经济社会运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我们党历来都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详细地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高质量发展概括起来讲就是在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现代化伟业能否如期实现。党的十九大已明确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过往各界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认识普遍存在两个误区:其一是把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合理增速对立起来,其二是把高质量发展狭隘化而没有置于现代化进程之中。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包含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并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随着我国发展阶段的提升、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升级,教育、科技、人才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十四亿多人口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要充分发挥三大优势(后来者优势、换道超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关键环节(缩小差距、领先突破、自立自强),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首要任务上率先取得突破。乡村振兴、民生就业、区域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三个薄弱环节,也是全面现代化的潜力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现阶段也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以高质量增长极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牵引协调推动各个地区的现代化,确保全国各地同步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猜你喜欢
中国式高质量现代化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