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未来主义:时代表现、类型与特征

2023-03-06 08:35吴岩
社会观察 2023年1期
关键词:未来主义科幻文学

文/吴岩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有关科幻现实主义的讨论很多,但在整个科幻文学范畴中,现实主义只是一个流派,更多的作品应该被划入科幻未来主义。这里的未来主义不是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在艺术领域的艺术未来主义,也不是20世纪中叶出现在社会学领域的科技未来学。各民族文化中的科幻未来主义,是作家携带本土时间哲学去思索和表述未来过程中所透露出的具有某种一致性的追求甚至意识形态。

在西方,科幻未来主义可以追溯到科幻小说形成的初期。儒勒·凡尔纳和赫伯特·威尔斯的创作形成了积极和消极两种未来主义走向。20世纪上半叶,国外科幻未来主义中积极的趋向占据了主流。直到20世纪60年代英美新浪潮的产生,悲观未来主义才开始回归。最近40年,西方科幻中的未来主义表现出多种观点杂陈、多重趋势分裂并进的状态。与西方科幻未来主义类似,中国的科幻未来主义也是在本土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本文力图揭示这种未来主义的产生、分类和特点。

时代表现和类型划分

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科幻未来主义,是在这个文类发生时就已经产生的一个流派,这一流派期待通过创新引领人类更智慧地走向未来。

1902年,梁启超感悟到文学必须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不能置身事外,进而创建新小说的理论和刊物。他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开宗明义地提出“小说新民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这里,“新民”作为一个任务,其目标在于塑造未来国家的基本单元的全新特征。《新小说》与其说是一本文学杂志,不如说是一本教育杂志。这其中,道德、宗教、政治、风俗、学艺、人格等,都在教育的范畴之内。如果说梁启超等人创造新小说的目的,跟未来主义思想之间有着暗中的联系,那么他的唯一小说创作《新中国未来记》则通过标题和内容,直截了当地展现了他对小说这种文类必须面向未来的诚意。

《新中国未来记》创造了中国科幻史上一种新的风格,即蓝图未来主义。这类作品给出未来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构想,提出行动方案和前进步骤。在小说中,中国走向成功被分解出6个不同的步骤。蓝图未来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创建一系列符号。例如,小说中的未来国家体制、治理方式等都与过去传统王朝的基本观念不同,只有采用这些符号才能对未来发展进行设计和展演。梁启超在此文中还提出了提升“民德、民智、民气”的努力方向。跟《新中国未来记》类似,陈天华的《狮子吼》、东海觉我的《新法螺先生谭》等都是这类作品。晚清的蓝图未来主义小说还创制了许多有关科学或技术的词汇,这些词汇作为符号,被用来建构未来科技世界。这类的作品包括《电世界》等。

晚清时段出现的第二种风格是以《新石头记》为代表的体验未来主义。新的时间与新的空间携带着新的信息。资本主义刚刚萌芽的上海滩与泰山胜境的两个世界,展现了具有未来意义的经济和科技的全新力量。小说中新科技词汇层出不穷,但作者明显把创作的重心放在新异生活的体验上。体验未来主义让科幻小说从高层的未来设计进入平民化的日常感受,这无疑让未来的召唤更加切近。民国时代,高行健、徐卓呆和许指严也在体验未来主义作品创作上进行了尝试。

晚清时期出现的第三种科幻未来主义风格是以碧荷馆主人《新纪元》为代表的运演未来主义。所谓运演未来主义,指的是小说在一个较为长期的历史时段或较为宏大的外在场面之下,让叙事在交织的多重线索中蔓生发展,逐渐把时间推向未来。在《新纪元》中,强大之后的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改变纪年方式,但这种改变却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中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代入战争。运演未来主义中单一事件推动的多重方向上的叙事,把一个小的事件造就的宏大社会变化纳入其中,这些变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蔓生性成长趋势。

在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历史上,晚清既是科幻的发端期,也是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爆发期。除去当时用于科普教育和对现实关注的作品(后来演化为科幻现实主义),多数创作均可纳入科幻未来主义的几个类型。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大陆的本土科幻未来主义发展迎来了第二个迅猛时期。在这一时段有关蓝图未来主义风格的创作本应该受到重视,因为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原初社会是一种新的存在,本应很好地进行观念创新和路径设计,但此时有关国体政体的讨论已经随着历史走向终结,人民选择了符合自己需求的政治制度,因此蓝图未来主义创作变得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只是选择国家建设的一些侧面进行蓝图创作。这其中,王国忠的《渤海巨龙》和郑文光的《火星建设者》,分别从国内和国际两个侧面尝试了一些蓝图描绘。

在新中国早期乃至新时期的大量时间里,体验未来主义类型发展得特别旺盛。《大鲸牧场》《三号游泳选手的秘密》《割掉鼻子的大象》《从地球到火星》《飞向人马座》《大洋深处》《神翼》《战神的后裔》《布克的奇遇》《奇异的机器狗》《球赛如期举行》《密林虎踪》《失踪的机器人》《失去的记忆》《在科学世界里》《小灵通漫游未来》《波》《未来畅想曲》等都是体验未来主义的代表性作品。体验未来主义并不是一味讲故事谈体验,这种小说也会给出体验的由来,给出故事背后的科学或社会学原理。但无法否认的是,读者的感受是以体验的获取为中心。

运演未来主义的类型在新中国也有所发展。宋宜昌的《V的贬值》和《祸匣打开之后》就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前者讲述的是一种新型整形塑料的面世导致美丑界限的消除。后者则是以人类不小心唤醒了沉睡在地球上的外星生物而造成的灭种危机开始,在跟外星人的交往和战斗中人们逐渐发现,宇宙中的生命纷繁复杂,人类只是这个世界渺小的一种。两部小说都展现了在纷繁复杂的未来社会应对科技和自然变化中对时间流的某种追索,这种追索都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条蔓生的。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主义继续在创作中占据着主流地位。《决斗在网络》《网络游戏联军》《MUD黑客事件》《千年虫》等是中国式赛博小说的先声。小说创造了一系列新的词汇。例如《网络游戏联军》中作者以“C(computer)H(human)桥”代表电脑跟人类驳接设备就是这样的创新之一。熟悉当代技术的读者很快可以发现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脑机接口。《MUD黑客事件》则对字符版电子游戏进行了发展性展现,创制了许多新的操作和演进方式。《天年》针对人类最基础的生理需求,对全球范围内的生物技术发展和饥饿防范进行了蓝图式表达。有关科幻未来主义在当前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2022年出版的由李开复和陈楸帆创作的《AI未来进行式》。这是一部以人工智能发展视角观察未来的蓝图未来主义作品。

世纪之交和21世纪的体验未来主义,在本土的未来主义科幻创作中仍然是主流。《七重外壳》把某种技术带给人类的神秘和诡异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新人类四部曲”(《类人》《豹人》《癌人》《海豚人》)则全面展现了后人类发展所面临的道德问题。《阎罗算法》改变了人们对死亡到来一无所知的状况,技术协助人们改变自己生命体验的感受相当深刻。《荒潮》展现了全球资本主义导致的不同社会科技发展方向的差异,小说中承接国外电子垃圾的硅屿和人机结合体小米都给人全新感受。《人人都爱查尔斯》通过商用人体感官神经数据的直播产业,给出了未来人类之间共感的可能获得途径。在《霾的二重奏》中,脑桥芯片、中微子信号站等也都有着很强的未来体验感。《湿婆之舞》讲述了合成生物学的前景。《中国百科全书》中提到了一种LING cloud,这种人工技术能释放出实物一样的云,可以跟人类进行语言交流。《穿越土星环》提供了一个在太阳系中的独自生存体验。《微纪元》给读者创造了不可多得的纳米世界的生存体验,还展现了这种新的纳米文化圈跟现有尺寸生命的文化圈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体验未来主义创作中走得最远的应该是《知识城一夜》,这是一部充满离奇感受但很难理解的作品。

事实上,三种科幻未来主义类型在创作过程中时常产生交叉,这种融合三种未来主义手法的作品称为混合未来主义。这些作品包括《流浪地球》《超新星纪元》《三体》《2066西行漫记》《红色海洋》和“轨道”三部曲、“医院”三部曲等。

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特性

中国本土科幻未来主义创作,是中国式科幻小说集大成者。笔者大致尝试总结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充满对科技和未来社会的发展洞察和向善信念。科幻未来主义是中国科幻小说中最具有科技或社会创新能力的一类作品。无论是为成年人创作的长篇巨制还是为儿童创作的微型小品,中国科幻未来主义小说都力图在新科技的发明和社会发展方面作出深刻洞察。所有这些颇具前瞻性甚至颠覆性的想法,至今仍然以科幻小说特有的疏离性和新异性吸引着我们。更不用提一系列有关信息时代人类社会更新生活模式的小说,这些创造不但昭示科幻能改变我们对自然科学领域诸多前沿的认知,也昭示了改变人与自身和他人之间交往的可能性。

第二,对未来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作品大多对未来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最主要来自中国文化中对科技的认可、尊重和信心,也来自本土文化中对趋向美好追求的哲学观念。如果把科幻作品对未来的态度分成乐观积极、悲观积极、情感中性、排斥四个类型,那么中国科幻未来主义小说中对未来的乐观积极态度占据了大的比重。这种状态产生的原因是,从科幻小说在中国奠基开始,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就已经饱有尊重、期待和信赖。随着时间的流逝,伴随科技进步的加速以及人和自然之间对抗的加剧,中国科幻小说中乐观积极的态度也发生着改变。冷静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引发灾难的可能进行批判的作品也逐渐增加。但中国本土科幻小说中排斥未来的作品很少。多数作家即便批评未来可能出现的灾难,也不会把朝向未来的努力一同摒弃。具有未来主义思想的科幻作家,还会在作品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更多关注未来并积极采取行动干预未来。

第三,重视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中国的科幻未来主义还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一直是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从晚清诸多作者为国家发展所提供的蓝图设想,到新中国各个时期作品中人类跟自然的对抗,集体主义和家国情怀一直是挥之不去的重要情结。在这类些作品中,人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体,其生活和存在本身就需要保卫,而团结一致共建地球社群共同体的想法,也在作品中被充分展示出来。

第四,展现变革中民族特有的坚韧。在中国科幻未来主义者谈论未来的时候,读者常常能看到他们对历史和环境变迁中人类所必然具有的坚韧性的展现。中华民族对生命的坚守、在艰苦年代对朴素生活的乐观态度,在中国科幻小说中都有清晰的体现。在许多情况下,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穿越苦难的时光是主人公获得快乐的源泉。中国科幻未来主义具备了某种自身的乐观性。

结语

多年以来,主流观点一直认为科幻文学是功能性文学、类型文学、通俗文学。这种看法在某个意义上说也没有错误。但也应该看到,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上出现较晚的类型,本身就跟现当代科学推动的世界观转变有着密切关系。如果说传统文学的基本想法是建立在某种亘古不变的人性之上的,那么科幻文学则是建立在科技拓展后的人类必定要改变的基础之上的。恰恰是这种性质的改变,使得科幻作品采用新的方法看待世界和构造文本。在机器人、人造人甚至可能被发现的外星人为代表的后人类逐渐出现的当前,智人在这个世界上面临的问题也在逐渐上升。文学是否仍然要停留在轴心时代或启蒙时代的古老传统之上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甚至作出选择的问题。此时,科幻文学地位的上升,恰好从另一个角度弥补了传统文学的盲区。在这个意义上看,科幻未来主义理所当然地比科幻现实主义跟主流文学的距离更远。这种距离也就使它更加具有异域特征,更加能对主流文学的缺失作出补偿。宋明炜认为,当代科幻作家对文本开放和思想开放所作的尝试,已经构成了一种所谓的中国(新)科幻,这种科幻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回馈主流文学。笔者认为,中国科幻未来主义,凸显了科幻小说对文学的解域作用,是科幻未来主义作家提供了让我们能脱离现有结构和老生常谈、走向新变化的机会。科幻未来主义远离主流文学的“一意孤行”给主流文学带去了自我认知和更新发展的可能。

中国科幻未来主义不但能给主流文学以有价值的影响,还能在国际范围内增加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吴福仲、张铮和林天强在文章《谁在定义未来:被垄断的幻想与“未来定义权”的提出》中指出,西方科幻作品借助资本的横行,已经对全球读者和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对未来幻想的垄断会让传播力不足的国家无法更好地参加未来的建构。可见,在当前的形势下,急需更多中国科幻未来主义的国际传播。这也是提升本土文化竞争力与建构未来领导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猜你喜欢
未来主义科幻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热情夏日/未来主义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意大利未来主义,1909-1944:重构宇宙》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