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界融合”到“学科建制”:中国政治传播研究40年学术检视与理论思考

2023-03-06 08:35荆学民赵洁
社会观察 2023年1期
关键词:传播学学科理论

文/荆学民 赵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突飞猛进,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成为人类政治文明体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其匹配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实践也不断向世界展现“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极大丰富了世界的政治传播图景。至今,基于中国政治传播实践经验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已近四十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值此四十年之际,细密梳理和整合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勾画其总体学术态势,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向,既具理论价值,也具现实意义。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学脉溯源与基本历程

(一)“孕育”阶段(1949—1982):宣传研究和政治新闻研究的传统

据学者考证,梁启超在1896年就已经开启政治新闻学(从政治角度观察新闻传媒作用)的传统。之后,这种论述传统被中国各政党运用来服务政治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教育宣传部门就曾要求“从政治出发研究新闻学”。显然,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形成了从政治角度观察新闻传媒作用的研究传统,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宣传研究传统。

从研究成果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与中国政治传播相关的研究其实已经悄然出现,只不过它是以政治新闻研究或者宣传研究的面貌示人,从事研究的也多是新闻学背景的学者或者新闻从业者。总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研究总体上以宣传汇编资料为主,学理性比较薄弱。

改革开放初期,学界开始真正对我国政治宣传、新闻真实性等问题展开学理性探讨。这一阶段与政治传播主题相关的研究已经开始零星出现,政治新闻研究和宣传研究的传统,为中国的政治传播研究的孕育了学养,奠定了基础。

(二)“开显”阶段(1983—2010):西方理论的引介与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力量的积蓄

在该阶段,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作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支撑学科的政治学、传播学以及新闻学等,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各自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实现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领域因而逐渐显现;另一方面,西方政治传播研究开始被引介到中国,“政治传播”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和研究领域,逐渐为中国学者所熟悉和重视,中国政治传播的研究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不断的积蓄。

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阶段研究数量大幅度上升,研究的学理性和专业性增强,研究主题和路径也逐步丰富多样。相关成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延续上一阶段,在宣传研究和政治新闻研究的范畴下,使用宣传、政治宣传等概念进行政治传播相关主题的讨论;二是直接使用“政治传播”这一概念对我国的政治传播实践进行探析,这类研究涉及的研究主题和路径较为广泛;三是与政治传播研究直接相关但又未运用政治传播概念的研究,如舆论研究、民意研究、新闻社会学研究等。改革开放之后,伴随西方舆论研究的引介,这类研究也开始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并发展起来。

该阶段是学科专业化和融合化的大变革时代,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使中国政治传播研究进入“开显”阶段,不仅逐渐被学界关注,成为一个公认的研究领域,还涌现出很多相关研究。

(三)“成型”阶段(2011—2021):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研究的繁荣

2011年,国内第一个以“中国特色政治传播”命名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与策略体系”立项。以此为标志,以中国特色政治传播为独立研究对象,并旨在从中提炼出基于中国经验的政治传播命题和理论,着力在同一层次上与西方学界进行对话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正式启动。

在该阶段,多数学者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既不能完全照搬和运用西方政治传播理论和框架,也不能仅仅延续传统的政治新闻学和宣传研究路径,而是需要秉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分别从西方政治传播研究和传统政治新闻学、宣传研究、舆论研究中汲取养分,并依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实践和经验,从政治学和传播学“视界融合”的高度出发,展开自主性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其中,《政治传播活动论》《中国政治传播策论》等系列成果,从历史演进、轴心边界、基本形态、媒介体制、话语仪式和提升路径等诸多方面,初步建构起“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体系”。

该阶段掀起了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高潮,不仅研究数量激增,研究议题也愈来愈丰富和系统。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阶段形成了具有自觉的政治传播研究意识,以中国政治传播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旨在打造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政治传播理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通过这一阶段的加速,基本完成了“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基本范畴、主要命题、主要论断、核心学理的学术论证,以“活动论”为学理框架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已经基本成型。

(四)“突破”阶段(2022—):新形态政治传播学的建构

人类社会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承的最高形态是各种“学”,被人们归纳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科学体系就是这种学的规范和浓缩。人类创造的“理论”可以是千重万众,但成为“学科”却是丛中之花。任何“理论”,从“理论”到“学科”都是一种艰难的学术飞跃和理论升华。就此而言,中国政治传播理论的研究,经过孕育、开显、成型,前进的方向已然明晰——从“理论”迈向“学科”。

2022年初,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2年度课题指南》,其中赫然出现“政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内容构成和研究方法研究”这一选题方向。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实现新的突破的时机已经来临,意味着中国政治传播研究迈上了建构新时代、新形态的“政治传播学”的新征程。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主题分布与热点追踪

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问题域”十分广泛。为了全面而有逻辑地进行评析,本文尝试将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放置在以时间为纵轴、以主题为横轴的坐标系中。

(一)对中国政治传播理论的建构

伴随西方经验的部分失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反思西方舶来之品、建构中国特色的理论意识越发强烈。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亦是如此。政治传播的经典理论,多是西方政治和传播发展的产物,特别是受到美国政治传播研究的主导,无法解释被视为“政治宣传”的中国的政治传播经验。为改变这一境况,目前中国政治传播学界主要从两大方向发力:一是依据中国特色政治传播实践发展,对中国情境下的政治传播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展开深入探讨;二是从中国政治传播的历史向度着眼,通过阐释和反思历史上的政治传播观念和实践,从中提炼出政治传播的中国命题、建构政治传播的中国理论。

(二)对中国政治传播实践的探讨

自古至今,中国政治传播实践活动既丰富多彩,也颇具时代特点。与之相应,关于中国政治传播实践经验的探索,不仅具有过程记录之意义,而且发挥着鉴往知来、指导实践的效果。第一,当代政治传播实践可具体分为对内政治传播实践和对外政治传播实践。对内政治传播按照传播方向又包括自上而下的传播和自下而上的传播两类。第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与政治传播须臾不离,因此研究热点集中体现在王朝合法性建构、帝王形象和天朝形象的塑造以及行政信息的日常流通等主题上。

(三)对中国政治传播媒介的考察

媒介技术是政治传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媒介技术的升级换代,政治传播其他构成要素以及整体形态都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学界持续对政治传播媒介、技术及其影响保持高度关注,不断产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第一,当代政治传播媒介研究主要围绕政治话语、大众媒体、新媒体和新技术展开。第二,在古代和近代政治传播研究中,学者不再囿于狭义媒介的束缚,而以更宽广的视野探索中国特色政治传播媒介。

(四)对中国政治传播制度的分析

政治传播制度作为政治信息传递和管控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规范,是政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政治传播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持续推进,中国政治传播制度及其发展也被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一,当代政治传播制度的研究大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中国政治传播制度与结构进行宏观描述,二是对具体的政治传播制度及其变迁进行考察。第二,关于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传播制度的研究也不断推陈出新,总体包括对信息传递制度和信息管控制度两个话题的讨论。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论域广阔、议题丰富、方法多元,既关注当下中国政治传播中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也注重不断回答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根基性、深层次的重大政治传播问题,目前已经产出了一批基础性、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突破了长期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政治传播学”将政治传播研究对象固化在所谓“竞选性政治”和“媒体独立”的理念困局,为中国政治传播研究迈向新阶段、进入学科建制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视界融合”到“学科建制”: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升华

十年之前,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领域还只是各相关学科学者短暂停留的“十字路口”,对政治传播范畴的界定还处于“各学科相争不下、各自为战”的状态中。十年之后,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具备了学科建制的潜质和基础。

(一)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总体态势

总体来看,自1983年至2022年,基于中国政治传播学界长达四十年的深耕细作,中国政治传播研究,从延续宣传和政治新闻研究传统,翻译、引介和运用西方政治传播理论,逐渐发展至基于本土经验,关照中国现实,对政治传播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框架进行原生性思考和自主性探索,不断推进政治传播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的阶段,至今已经出现很多明确具有政治传播研究意识和学科意识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基本形成更具普遍知识形态的政治传播学建立的科研条件和学术生态。

第一,从研究意识来看,多数研究都已具备政治传播研究的理论自觉,且已有研究明确提出是“自觉地以政治传播的学科意识”开展研究的。第二,从研究进路来看,目前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形成了四种风格殊异又互补互济的研究进路。第三,从研究内容来看,中国政治传播研究围绕“政治信息流动”这一核心研究对象形成了一个多主题、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研究架构。第四,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中国政治传播研究运用比较多的主要有四类研究方法:理论思辨方法、文献耙梳和整理方法、定量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多类研究方法被综合运用于中国政治传播研究领域,多数研究能够选择和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展开具有说服力和科学性的研究。

(二)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发展路向

基于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丰硕成果,面对新时代人类政治秩序的剧烈变革,将基于中国政治传播实践的政治传播智慧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形态,成为理论之需和时代之唤。在这一背景下,把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政治传播的经验,通过理论抽象,建构成一种超越西方政治传播学理念的、更具有普遍知识形态的“新形态政治传播学”,实属因时应势之为。但是,要真正达到超越国别藩篱、建构普适性原理的政治传播学的学科建制,还需进一步下大力气。

首先,在学科意识方面,基于目前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意识多层次的态势,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建构具有普遍知识性和实践阐释力的政治传播学的观点;要继续深耕具有政治传播学科意识的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研究,提升其辐射和吸纳尚未具有学科意识的政治传播研究的能力。

其次,在研究进路方面,在全面把握历史实践的前提下,适当关怀当代政治传播问题;在准确理解西方理论适用性的基础上,具体考察中国政治传播现象;在尽可能保持学术独立的条件下,客观阐释中国政治传播政策。

再次,在研究内容方面,第一,需要持续完善宏观理论的建构、创新与交流。一方面,针对既有中国政治传播轴心理论体系展开充分探讨,并在对话交流中提升相关理论在学界的共识性、权威性和引导力,强夯学科建制的理论地基;另一方面,要基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媒介技术,及时对政治传播理论和话语进行创新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中国政治传播理论的概括性、前瞻性和引导性。第二,还需要对中微观研究议题给予更多关注,为学科建制填补研究隙缝。

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还是中微观层面针对具体政治传播现象和实践的研究,仍以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展开概念推演、逻辑演绎和价值判断。这使得很多中微观研究流于苍白的描述和空泛的对策性建议,无法切实地展开探讨。因此,要秉持方法本无优劣的态度,真正从政治传播研究问题出发,根据研究需要在方法库中择取最合适的方法与工具,而非方法先行,以方法带动问题研究。要不断推动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方法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提升研究方法运用的质量,积极采纳新的研究方法。

我们现在的呼吁是,在前期“视界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建制”,尽力吸纳国内外“政治传播学”研究的精华,立足于中国政治传播现实实践和经验智慧,着眼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现实的、可能的政治传播的剧烈变化,展开新时代“新形态的政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建构研究。

猜你喜欢
传播学学科理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超学科”来啦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