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视域下地方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探索

2023-03-06 14:29莫珊珊
福建茶叶 2023年1期
关键词:茶艺茶文化育人

莫珊珊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199)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喜爱上茶文化。育人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扎实职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方向。地方高职院校通过对“以茶育人”模式的探索,在开发整合茶艺课程的基础上,拓宽学生参加各种实践茶主题活动的渠道,使学生学到茶文化、茶技,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浸润他们的精神品质,同时还能促进教学、丰富校园文化。

1 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1.1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不仅涉及植物、生活、制作技艺层面,还涉及文化、精神、民俗、气质层面,可谓博大精深,在茶历史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知识获取的来源。茶人在采茶和制茶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技艺和态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树立刚健有为、务实勤奋的职场态度。茶所包含的“廉、美、和、敬”的文化精神,是民族行为观念的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涵上的相通之处,亦可成为当今高校学生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

1.2 技能与育人并重的办学理念

当下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在校生规模巨大,高职教育是以为社会各领域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往往会产生重技能而轻素质的培养问题,表现在学生只接受专业教育而少接受人文教育,对素养的认识比较模糊,人文知识薄弱,人文精神与品质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要确立职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并重的办学理念,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精神和人格,做到全面育人。以茶育人的模式既可以授予他们茶艺技能,拓展一技之长,又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还能浸润他们的精神品质,能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1.3 地方文化育人的有效资源

高校办学可以依托各种地方文化资源,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历史等各个方面,增强教学的特定性,提高育人的实效性,提升本土化特色,能促进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和多元化。笔者所在高校地处桂林,包括周边的三江、昭平、龙胜、资源、平乐、永福等地都出产茶,种类多样,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可以为 “在场式”以茶育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2 茶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策略

2.1 在专业教学环节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综合院校可以结合不同的专业特征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文科类专业开设《中国茶文化》,师范类专业开设《教师礼仪与茶艺》,化工食品类专业开设《茶艺与健康》,艺术类专业开设《茶艺鉴赏与设计》,面对所有专业还可以开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比如《茶文化》《茶艺与茶道》等,使能覆盖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让更多的学生能接受到茶课程教育。[1]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首先,找准学生兴趣点来发现茶。高职院校学生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茶所包含的文化、精神、礼节是不分年龄限制的,青年人应该通过接触茶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悟,进而将其内化到自己的素养中。教师可以从青年学生的关注点出发,吸引他们走入茶的世界,通过不同特点的茶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上茶艺课程和进行茶讲座时,可以推出一些有个性的主题茶,像“有颜值的茶”,将洛神花、红枣、柿饼调饮成的“洛神茶”,通过漂亮的茶汤吸引学生;“有故事的茶”,立夏时节推出“七家茶”,通过七家茶故事中包容和友情的内涵吸引学生;“有情怀的茶”,结合广西客家人地区的擂茶习俗以及桂林地区的油茶传统,讲解以茶为载体所传达出的家庭观念,解读其仪式内涵,通过浓浓的家庭和亲情氛围吸引学生;“有创意的茶”,通过茶汤颜色的变化来吸引学生;“聪明保健茶”,天气转凉时推出“聪明保健茶”,增加学生们的保健预防意识。

其次,引导学生在艺术和生活中寻找茶。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项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文学、影视、歌曲、绘画、书法中去发现茶类、茶具、冲泡方法,然后进行追根溯源,了解茶知识和茶文化。比如有学生就发现韩剧中的“柿饼汤”茶,通过查找资料发现柿饼汤茶在中国历史上就已经存在,它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中国的古装影视剧里常常会出现茶,在近年来的古装剧《延禧攻略》中学生就找到很多款茶,有三清茶、龙井茶、碧螺春、茉莉花茶、铁观音、金瓜贡茶等,学生们很有兴趣去了解这些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古装剧《琅琊榜》中儒雅的主人公梅长苏有不少饮茶的镜头,可以促进学生去了解茶的品饮方法;《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年代背景是宋朝,学生在剧中可以看到宋代点茶的方法步骤;《都挺好》虽然是一部现代剧,但是剧中也有不少品茶的画面,特别是明玉的师傅老蒙有很多洗茶、斟茶的镜头,符合老蒙沉稳淡定的性格。除此之外,学生还了解到影视作品中的雀舌茶、蒙顶茶、日铸茶、天尖茶、毛尖、白茶等,通过这些剧中的茶、茶技、茶器,学生很容易对茶文化产生兴趣。茶在文学创作中也是一个常见的题材意象,根据《全唐诗》记载唐诗与颂茶、咏茶相关的作品有一百多首,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是为感谢友人带来的“明前茶”而创作的,[2]诗中详细描述了煮茶工艺及其过程,其中“煎鱼眼”惟妙惟肖表现了煮茶时水沸腾的景象;杜甫的《重过何氏五首》中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借茶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与情感;“茶盛在宋”,苏轼的《西江月·茶词》中不仅描述了烹茶、品茶等茶艺,也对煮茶使用的水进行了详细说明;秦少游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叙述了烹茶的程序与动作,描绘了奉茶仕女的娇柔;黄庭坚的《品令·茶词》体现了煮茶、品茶的讲究,是对煮茶技艺的细致再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在第四十一回提到六安茶、老君眉。此外,学生还在中国现当代作品中也发现很多茶。汪曾祺在《泡茶馆》中记叙了其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对学校门口各种茶馆的记忆,包括茶馆的布局、内部的摆设、茶馆的风格,特别是对茶馆里的闲人趣事的描摹,极富生活感;《寻常茶话》说到了扬州人喝早茶的生活习惯,具有丰富的地方文化特征,在茶文化的民间生活里展现出丰富的诗意;[3]老舍的《茶馆》通过一个小茶馆折射出民国时期北平的民生世相和社会变迁,展示出北京的茶馆文化,还有《正红旗下》中的茶点,可以看出茶文化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茶食体现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百态。

再次,通过情境感悟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地理资源,创新教学情境,提升审美感悟。比如作为地处桂林的高校,教师可以设置“喝遍桂林的优山美水”的教学主题,把学生带入到山和水的情境之中。一方面品茶论水,好茶是需要用好水来冲泡的,可以带着学生到有好水的地方采集水,用好水来冲茶;另一方面,师生在独特的自然情境中品茶,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愉悦感。桂林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市内及周边景点众多,风光秀美,在市区公园、景点里,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品饮好茶,可以达到一种物我一致、天人合一的境界。再比如通过“茶席敬茶”环节,学生按照茶礼茶俗的传统,模拟给长辈、师者或者客人敬茶,能增进学生对茶的“礼”内涵的理解。

最后,在茶课程的考查形式上突出创造设计性。茶课程可以依托校园社团活动,举办全校性的茶作品设计展示比赛,配合插花、音乐、解说、书法、舞蹈等形式,全面锻炼学生的艺术建构能力。结合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通过多种媒介来打造和传播茶文化,增加茶文化的受众,提升全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媒介素养。比如传媒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可以建立茶主题微信公众号,推送关于茶、茶俗、茶礼、茶席、茶艺插花的文章,文章可以由学生原创,用恬静淡雅的文字介绍茶文化,对中国民俗和经典茶文旁征博引,配以精美的图片,展示出浓浓的茶韵之风。可以与短视频形式相结合,在媒体平台上建立自媒体公众号,学生自己拍摄泡茶、品茶、茶席、茶艺插花、茶乐、茶舞、茶诵等素材,并在配乐、剪辑、视觉效果、字幕等方面进行后期处理,制作出茶主题的视频作品系列,在平台上上传分享给其他用户,分享到博客、QQ空间、微博、微信、论坛等媒介上,扩大作品的受众。这些作品可以作为学生课程的评价,也可以作为课程交流学习的素材。

2.2 在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中提升人文素养

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社会和群众服务的重要形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可以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这既可以是高职院校各种茶课程的实训实践部分,也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开展,使对茶有兴趣的同学都能够参与其中。

组织学生到茶行业领域参观调研,参加茶活动,还可以在社会活动中融入茶事环节。比如带领学生到当地的茶科所、茶企业、茶叶种植基地、茶馆、茶店,参观茶文化节、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博物馆、展厅,了解茶的品种、制茶的过程、茶叶的包装、茶的消费。组织学生到茶馆茶舍中去见习,了解全套运作流程,包括茶叶介绍、茶的冲泡、茶舍的空间规划、客户交流与接待、茶的经营和管理,让学生模拟参与茶行业的整套运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结合一些社会活动、仪式、庆典,包括在迎接新生时、新生军训期间、学校大型招聘会、校庆等学校活动中,组织校茶艺队、茶艺社团开辟茶艺展示专区,同时为宾客、师生献茶,学生可以收获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可以组织学生做关于茶的一些社会调查,比在市民和外地游客中采用街头或问卷的形式调查他们对本地茶的了解情况,以形成对本地茶的一个调查总结,通过此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资料收集和信息处理能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将茶包容、平和的文化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能增强学生的仁爱观念和奉献精神。可以组织学生与社会热心人士一起进行公益活动,比如到阳光家园当志愿者,将一壶好茶带给残障人士,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关怀;到戒毒所为戒毒人员带去一场茶文化讲座,使他们平缓心境,端正对未来生活的态度;关注“星星的孩子”,为自闭症儿童带去陪伴与快乐;关注留守儿童,通过茶的故事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图书馆是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开展一系列的茶主题活动,比如举办“品茶品美文”读书茶会,邀请茶文化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对茶主题作品进行交流;举办“茶·茶语·茶书”展览,请学生进行茶艺展演,将与茶有关的诗词作品做成展示板展览,并展出一些和茶有关的书籍。学校的茶吧、茶艺社团、茶艺队联合举办茶会,每一场茶会选定一款茶或一个主题来,比如“端午午时茶会”在端午节的午时泡饮药茶,讲述端午午时茶的防疫保健药效,以及旧时积善人家熬茶布施行人的风俗;母亲节当天举办的红茶会,表达儿女对父母的感恩孝道;惊蛰时间举办“陆羽《茶经》品诵会”,一边品饮雪梨枸杞茶,一边朗读解析《茶经》;七夕节时举办七夕乞巧茶会,一起分享插花、手作、诗画、音乐和香茗。

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茶来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茶产业的创新发展,在茶产品的开发设计方面做一些文章。学生在创意茶、茶包装方面展开设想,例如把花茶制成糖果颗粒状“糖果茶”,剥开像糖纸一样的包装纸,将茶取出来冲泡,会让人心情轻松愉悦;将茶制成茶汤进行液态装瓶,选择采用不同形状及创意的外包装,会更迎合青年人的消费心理;茶口味方面调制开发出适合年轻人口味的各种茶饮,比如雪花泡沫凉茶、薄荷牛奶茶、玫瑰奶茶、樱蜜乌龙茶等。

3 茶文化融入育人模式的效果

3.1 拓宽知识面,引导正面价值观

高职院校通过以茶育人的实践探索,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之情。了解茶文化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包括茶叶分类、特性、产地、成分、功效、茶与文学、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自然地理、民俗文化,能拓展人文视野。茶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拜金主义、金钱至上、个人主义等不良的社会思潮通过互联网对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得一些学生在人生规划中陷入了迷茫。茶文化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学生提供方向,将茶德与个人的品德修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茶文化还能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高校的校园生活通常比较自由,缺乏自律的生活影响着一部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通过茶文化可以让学生自觉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精神压力,在茶道中增强自我约束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4]

3.2 浸润身心,提升人文素养

茶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个人礼仪,培养审美情趣。在中国茶礼中,饮茶需要一个优雅清静的环境,泡茶的过程需要温杯、置茶、醒茶、冲泡、闻茶、奉茶、品茶等一系列仪式性的过程,茶汤的颜色和茶具的选择颇具艺术气息,饮茶的环境可以配以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生发出无限的审美意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心灵宁静,更能够获得审美体验,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茶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礼仪及人际交往能力,能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学生的在人文精神风貌方面会有较大改变。比如学生在茶艺课中上课和下课时向老师行鞠躬礼;在茶艺室里进行实训时,能保持茶桌的整洁,整齐摆放茶器,下课结束时将垃圾杂物收拾妥当,将茶桌收拾干净;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语速音量得当,语态平缓轻柔,不急不躁;拿递东西时轻拿轻放,将东西放在托盘上进行传递。从这些行为细节上可以看出,学生在人文素养上有明显的提高。

3.3 促进专业建设,丰富校园文化

以茶育人模式的开展不仅对学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还能促进专业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在茶艺教学的硬件方面,建设茶艺实训室、茶文化体验室、茶吧可以丰富专业的实训环境,增强中文专业类、旅游类、行政文秘类、师范类、食品类、艺术设计类、表演类专业的职业情境,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师资力量,聘请行业知名人士授课,校内教师也积极学习进修,提升了行业技能,提高了专业软实力。学生参加茶课程、茶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升温,参与茶艺比赛的人数明显增多,比赛中学生所展示的茶艺茶礼质量明显提高,参加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的人数也逐渐增加。

猜你喜欢
茶艺茶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茶艺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品山品水品毛尖 信阳茶艺纵古今
当前茶艺表演主题创作及审美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