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瑛碑》隶书的艺术风骨审视

2023-03-06 20:30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朱婵婵
中国篆刻 2023年1期
关键词:汉碑横画端庄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朱婵婵

东汉时期,隶书繁盛,先后有《乙瑛碑》《孔庙碑》《史晨碑》等碑刻问世,蔚为大观。其中,《乙瑛碑》隶书风格鲜明、法度严谨,融质朴、雄劲、端庄为一体,展现了汉碑隶书的典型风格。《乙瑛碑》立于东汉桓帝时期,现存于孔庙里。乙瑛是鲁国的宰相,主管祭奠事宜。碑文篆刻的内容则是奏请事宜与对乙瑛的称颂。

作为“孔庙三碑”之一,《乙瑛碑》和另外两碑的隶书风格有些许不同。与《礼器碑》相较,《乙瑛碑》要更加端庄平稳,极具隶书的精粹,而《礼器碑》则稍有铭文与汉简的风韵;与《史晨碑》相较,《乙瑛碑》又在平实中多了几分刚烈之气,有一种雄厚的宗庙之美。所以,虽然汉碑的书法风格各自不同,但《乙瑛碑》兼有汉碑隶书的经典气韵,而且也把隶书“八分法”艺术推广到极致,特别是其笔法中的雁尾优雅异常,结字也端庄方正,向四周均匀铺展,松紧变化不太显著,内部匀称,显得雍容典雅,被郑簠誉为“东汉名家之一”。本文即以汉代的《乙瑛碑》为研究对象,阐述《乙瑛碑》隶书的风格艺术。

一、《乙瑛碑》隶书的艺术风骨具体阐释

整体来看,《乙瑛碑》隶书骨肉均适、典雅华贵、法度齐备,因此被清代的学者方朔在《枕经堂金石跋》中称赞为“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而本文在分析《乙瑛碑》隶书的具体风格时便主要从行书的用笔、结体、章法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用笔

1.左右均衡

隶书重要的风格特点之一就是结构端方,一方面把上下比例压缩、收紧中宫;另一方面长横、捺画尽量延展,整个字体变成横长的结构,给人一种横向的流动感。这种八分向背的用笔方法被称为“八分书”,而八分法中显著的横画“蚕头雁尾”与左右均衡的波挑笔画是隶书典型的特征。可以说,《乙瑛碑》中的波挑笔画与“蚕头雁尾”用笔特点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使用这两种用笔方式会让字的间架适度匀称、疏密有间,形成一种不对称的均衡感。学者蒋彝在《中国书法》中这样称赞道:“中国人通常喜欢不对称的平衡美,这是因为这样的美更有动势……字也像运动中的个人或事物有着瞬间的平衡感”。[1]

第一,《乙瑛碑》中常使用波挑笔画。波挑即撇画,《乙瑛碑》里的波挑通常会在前半段笔直、后半段出锋,比如“明”字的“月”左撇波挑沉稳而迅捷;与此同时,《乙瑛碑》里的波挑笔画还会直接斜挑,即起笔就弯转,出现“曲”线。例如“来”字,左撇完全斜挑,笔画中带些微摆动,这种曲线恰恰体现出斜挑中的细微变化。可以说,《乙瑛碑》中常使用波挑笔画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一是进一步扩大了字的左侧空间,波挑的延伸性决定了隶书的空间是开放型的,如“人”“有”等字体现出该隶书碑刻作品的包容感和海纳百川感。二是能够使字的重心稳定,波挑笔画通常是每个字中延展度较高的笔画,而其末端的顿笔收尾会让观者有种沉稳感,如“庙”字的广字框中间横画短粗有力,其利用左边粗壮的波挑与收笔处的顿笔,让整个字形不仅和谐有度,且显得粗细均匀,体现出一种古朴的味道。[2]

第二,《乙瑛碑》采用横画布白和“蚕头雁尾”的用笔方式,使字形横向延伸。一方面,相比于篆体,隶书喜欢把字形压扁,把横画延长,使整个字形趋于横势,所以在用笔上隶书非常讲究布白均匀,即书法上所说的“横鳞”笔法。如《乙瑛碑》里“书”字的八个横画布白上呈排列相叠之势,展现出一种起伏感。另一方面,《乙瑛碑》中字如果横画太多,会把主要的横画使用“蚕头雁尾”的方式进行体现,即所谓的“横波”。“横波”位置不固定,可用在冠部、腰部或底部各个地方,蚕头起笔逆势而入,用力朝下仿佛蚕头;中间波折较长,行笔缓慢;最后一折挑笔出锋,虚笔回锋,仿佛雁尾。如《乙瑛碑》中的“首”字和“雄”字等。而且,《乙瑛碑》作为汉代隶书的代表,在“蚕头雁尾”的用笔方式上也遵循一定的规则即“蚕无二设,雁不双飞”,同一个字中不能同时出现两个“蚕头雁尾”,比如其中的“徒”字为了让一个雁尾突出,便把左侧的两撇收起,等等。[3]

总之,《乙瑛碑》在用笔上发扬了汉隶的八分法,在起笔处停顿、调换笔锋后蓄势而破,遒劲十足;待到字中间波折处又很有筋劲;收尾的顿挫尖挑,秀劲凸显,使其字势横向,其笔势刚劲,波挑分明,法度庄重。整个碑刻书法作品规范方整,严谨不苟,展现出汉朝人的贤良方正之姿。

2.方圆兼备

隶书在战国时出现,成熟于两汉。但因为多种原因,西汉的简牍隶书虽已成熟但存世较少,而东汉兴盛造碑,碑刻隶书蔚为壮观,也为后世留下了隶书这一宝贵的字体。尽管现代隶书已经作为美术字体之一,在设计界传播较广,但现代隶书多侧重于方棱形状,平广有余,缺乏圆灵感。东汉精美的隶书碑刻显然不是这样,其在保持方体字的同时兼具圆柔质感,在对比中展现出变化与和谐。如《乙瑛碑》便是如此,该碑刻字体在用笔上可谓方圆兼备,且结字匀称、合乎章法,看上去四平八稳,但展现出一种腔调和气度。

具体来说,《乙瑛碑》根据字形的不同,在笔触转折的地方衔接平滑,粗细间隔均匀,笔触不仅变化较多,而且因字成形,规避了破角或破方的现象,使字形顺其自然,更添阔气。如“雄”字把左下角空出,右下角舒展,使方字中多了圆柔空灵之感。尤其是《乙瑛碑》碑文的最后一部分,行笔趋向于逆笔,使字体端凝深刻的同时又不失飘逸洒脱之感。[4]

可以说,《乙瑛碑》这种方圆兼备的用笔风格与《石门颂》的重圆笔不同,也与《张迁碑》的重方笔有所差异,而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美。虽然,现阶段有些人在欣赏《乙瑛碑》时会觉得其过于偏向中正,而忽略了其圆柔之感,但《乙瑛碑》在用字上的这种处理确实体现出古人对传统文化方圆兼备的尊崇与推广,也体现出《乙瑛碑》追求古雅、纯粹、肃穆的庙堂之气。

3.稳中求变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曾经讲道:“‘静穆的关照与悦翔的生命’共同组成我国艺术的特点,静的表层内含着生命的纯真与活力,以此语形容《乙瑛碑》最是恰当了。”的确,《乙瑛碑》在书法用笔上可谓是静态与动态共存,其在平稳中有所变化,在端庄中蕴含着一丝飘逸,可谓是“平凡中见儒雅”。具体来说,《乙瑛碑》在用笔上与《张迁碑》的方笔截然不同,也与《曹全碑》的圆笔较多不同,而是采用切锋方式用笔,再用顿笔圆转出锋,所以平画比较多。而且,《乙瑛碑》横画频多但不讳锋芒,起势稍微下压,整个体势偏中有正,灵气倍增,秀美中又增加了些许端庄。可以说,《乙瑛碑》的点画中夹杂了抒情的味道,其采用长笔平铺、短笔辅佐,末笔则多使用简牍的用法,使捺画厚重有力,入笔回锋,一些出锋的笔触微凸,显得蓄势待发。[5]

与此同时,《乙瑛碑》波磔笔画的隶书特点还非常鲜明,其雁尾以方形呈现,雄劲有力,而且形态多变,笔笔起始逆却笔笔收处蓄,显得端庄不苟。可以说,这种隶书特点与唐代的隶书差距很大,唐代隶书起笔侧露颇多,稍显庸俗。所以,这些都体现出《乙瑛碑》在用笔上稳中求变的特点。

(二)结体

1.巧中寓拙

中国书法讲究巧拙圆融、虚实相济,这就意味着书法家在创作时要把“无常”变为有序,在书法结体中调节虚实和巧拙。而《乙瑛碑》正是如此,其基调虽然是融和,但往往在朴实处增添秀丽的空灵感,使字的结体看上去刚健有风骨、风致淡雅却有风韵。《乙瑛碑》在碑石上预先设好界格,这让每个字均处于各自的位置上。但字与字的笔势却并不会被束缚,而是字势张扬,向背明晰,表面上俊逸秀丽,却不失字体的古拙本质。正如何绍基对该石碑评价所说的那样:“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可以说,这句话正体现出《乙瑛碑》结体的特点——字体虽然看似张扬却结构适中,在巧丽中蕴含着庄重之风。如在处理“雄”字时,让“雄”字的各个偏旁部首独立出来,而这种独立成立的偏旁组合在一起又呈现出一种端庄稳重感,显得沉稳规范。[6]

总之,书法家运用巧中寓拙的结体方式恰恰体现出《乙瑛碑》的字体规范性,即该碑刻书法字体极其重视技巧,但并不过分追逐这种技巧,而是保留了隶书古拙庄重的美感。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乙瑛碑》的这种古拙感也体现了一种严谨性,与后世人对《乙瑛碑》的“刻意”模仿截然不同,这是一种“以形写神”的表现,即《乙瑛碑》通过融入书法者内心的情感与对世界的认知,在看似随意的“形”中追求到汉隶朴拙的精神态度。

2.刚柔并济

正如前文所述,汉代隶书整体的艺术风格是方整平正,即一方面在篆书的基础上收缩竖画,把字体高度进一步缩短,中宫变窄,在体势上取向横势;另一方面则把横画、捺画等笔画尽可能横展延长走势,把修长结体转向横势。但是,《乙瑛碑》结体虽然整体上不脱离隶书左伸右张、上下收缩的状态,却有自己的风格,即其并非每个字都是扁方,而是按照每个字不同的字形、笔画来进行章法上的排列,即有自己独特的取势。总体而言,《乙瑛碑》的字形尽管偏向方正,即在用笔上偏向于点画始末的顿挫感,显得张力十足,但在书法结体上气息凝整,在端庄朴素间又夹杂着飘逸俊秀之气。[7]

(三)章法

1.气度雄古

《乙瑛碑》从章法上来看第一个特色即气度雄古,这主要是因为《乙瑛碑》重视字与字的横向关系性,横格之间形成行但起伏不大,纵列趋向平直,字与字的距离比行距稍微大些。比如《乙瑛碑》中的“瑛”“辞”二字在字形上为了回避呆板,即便二字偏旁错落,但左右结构并不对称,也不会上下皆齐;甚至《乙瑛碑》中的“曹”“鲁”二字下面的“日”字和上面的部分均为错落结构,体现出正中求偏的观感,使整个字的重心显得稳重端庄。可以看到,这种章法排布使《乙瑛碑》整体上行气畅通,字字各在其位,平整有序;而且在章法上《乙瑛碑》还重视虚实结合,字与字之间强调穿插避让,显得不呆板也不匠气,看上去典雅非凡、气度雄古。总之,《乙瑛碑》的章法在不对称上显得风韵跌宕,其笔画有秩序但又自成法度,其章法整齐,横看成行,纵看成列,但又不呆板,呈现出汉代碑刻鸿篇巨制的威严感与肃穆感。

2.中和之美

《乙瑛碑》从章法上来看第二个特色是具有中和之美,这也体现出汉代人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敬仰。如果说儒家所崇尚的“立德、立功、立言”在汉碑中哪块上表现得最完美,非《乙瑛碑》莫属。可以说,儒家的“中和”文化审美理念完全展现在《乙瑛碑》中。传统文化中“中和”一词出现较早,古人认为人的思维具有求同性、整体性,“中”即中庸、不偏不倚之意,而“和”即平正、融合之意。之后,“和”这一意象更演变到其他事物中,道家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的“和”即催生万物生长的原始力,“和”变成了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融通和依存,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重视“和”,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聚集力与融合力,阴阳相合、文化相合、万物相合展现的都是这个道理。而在书法上“和”的内蕴很难表现出来,如果说《石门颂》体现的是万物的自然野性美,显得奇崛狂野,那么《乙瑛碑》体现的则是人工的中和美,展现出平实融通的一面。奇崛常夺人眼球,显得大胆出奇;而平实则尤擅简约,在朴实的用笔与结体间展现出一种朴素的野趣。《乙瑛碑》就恰恰展现出这种“平庸之美”。当然,如果后世把握不好这种“平庸之美”,就会过犹不及,展现出一种拘谨僵化感,如明清两朝的“馆阁体”,临摹时字体看似规整,但不同的字之间却过于高下不辨,体现出一种匠气与固化。[8]

二、《乙瑛碑》隶书风格对后世的影响

《乙瑛碑》记载的内容是公文,而隶书由于是汉代官方流行字体,因此在碑刻书法方面更表现为一种严谨的庙堂之气。而从前文论述中可知,《乙瑛碑》把丰富多变的线条,巧中寓拙、刚柔并济的结体与具有雄浑、中和之美的章法融为一身,展现出隶书的端庄与威严,也使《乙瑛碑》在隶书石刻作品中独树一帜,成为汉代隶书的典范。正如清代的翁方纲评价的那样:“是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之最可师法者。”乃至于后世很多人在学习隶书时都把《乙瑛碑》作为最理想的典范。

特别是清代的学者们尤其认可应基于汉碑学习隶书风格,而且表示汉代正是隶书发展的高潮时期。这是因为汉代碑刻的种类丰富、风格奇多,不同碑刻在书法艺术上也展现为不同的艺术特点,正如清代人王澍在著作《虚舟题跋》里所说的那样,“隶法以汉碑为极”,而且不同的碑刻都有不同的特点,可谓是“莫有同者”。同时,西汉的碑刻隶书还受前面战国、秦朝的小篆影响而显得不够成熟,笔画少,呈俯仰之姿,到东汉时碑刻隶书日渐成熟,遂出现了古雅雄浑的气质。[9]

及至学习汉碑时,诸多学者认为应从《乙瑛碑》开始学习隶书。梁巇就在《评书帖》里认为,应从《乙瑛碑》着手学习隶书,并表示“晋唐乃至后来为隶书者,多取法于此”。而翁方纲在著作《两汉金石记》中也认为《乙瑛碑》是“汉隶之最可师法者”。这是因为,《乙瑛碑》属于汉碑里最标准方正的代表,从《乙瑛碑》入手学习隶书不仅很容易进门,而且也可以学习到该书法字体雄浑的古雅之风。同时,《乙瑛碑》作为具有“庙堂之气”的隶书,从风格上来讲用笔和结体庄重华美,体现了汉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在结体上也非常飘逸俊朗却又不失端庄;在章法上则体现了隶书的精华——横画起笔下压,字的体势些许倾斜更添灵动,捺画则沉稳有劲,雁尾挑出显得气质浑厚,诚如马邦玉在《汉碑录文》中所说的那样,该碑刻书法“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即像正人君子那样温文尔雅又庄重肃穆。[10]

可以看到,后世之人对《乙瑛碑》的评价非常高,而且不同的评价角度也有所差异。总之,《乙瑛碑》作为典型的汉代碑刻隶书代表,其艺术风格是独特的,其审美特点也是多方面,堪称汉代隶书庙堂之气的典范。

三、结论

《乙瑛碑》在百花争鸣的东汉碑刻中可谓庄重雍容、中和规整,不仅体现了东汉隶书的典型“八分书”风格,也代表了东汉隶书的成熟。其笔法纯正规范,笔画凝重而流畅,波挑平滑而从容,结体严谨平和,偏旁笔画组合匀称而显格局,在整个行列排布上肃穆雅致,体现了一种“庙堂之气”。

具体来说,《乙瑛碑》在用笔上强调左右均衡,把波挑笔画与“蚕头雁尾”的用笔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注重方圆兼备,规避了破角或破方的现象,使字形顺其自然,更添阔气;把握稳中求变的蓄势待发,在秀美中又增加了些许端庄。从结体上来看,《乙瑛碑》强调巧中寓拙,字体虽然看似张扬却结构适中,在巧丽中蕴含着庄重之风;注重刚柔并济,《乙瑛碑》的字形尽管整体上偏向方正,但在端庄朴素间又夹杂着飘逸俊秀之气。从章法上来看,《乙瑛碑》气度雄古,在字与字的排列上追求正中求偏的观感,体现出汉代碑刻书法的秩序性与法度性;同时,《乙瑛碑》也具有中和之美的内蕴,在书法中蕴含着一种生命的相互关照与融通性。

总之,《乙瑛碑》的用笔丰满、结体端庄、章法规整,正表现出汉代碑刻隶书的庄重性与肃穆气。因此把《乙瑛碑》作为学习隶书的最佳典范,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也正因如此,《乙瑛碑》一直被后世书法家们所推崇。

猜你喜欢
汉碑横画端庄
苕溪诗蜀素帖 技法精讲(十一)
简洁实用,大气端庄 北京影视导演影音娱乐室
巴蜀汉碑书法艺术探究
画说汉字——百
回忆
端庄杂流丽 刚健含婀娜——晁岱双书法艺术管窥
汉碑的个性特征及其审美趋向
浅析汉碑的形制及其演化
写字大课堂
安处养元气 燃犀熔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