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氤氲润英才

2023-03-06 21:23刘青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
教育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诗意心灵生命

刘青 |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

36年教师生涯,弹指一挥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回眸来路,岁月沧桑,雪泥鸿爪,留下许多生命的感动与温暖。

心灵引擎,培育完美人格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育,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心灵引擎。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更应关注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培育人文情操,使语文不仅是表达工具、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更是体味生活、感悟生命的认识工具、生存工具。引领学生阅读名著,在高尚达观的心灵世界中遨游,在丰富的语言资源中呼吸吐纳;周记评改,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提升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使其心灵在师生悄无声息的交流中得到滋养;悉心研究读写规律,将育人元素和学生成长,融入语文课堂,精心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理性精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提高思辨能力,学会独立思考……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笔者探索了个性化的生命阅读教学——解文、知人、论世、察己。2008年北京市级“祥云计划”活动中,我以《赤壁赋》实践语文教育为生命教育的理念。此课分四步:游客与苏子的心灵对话——走进文本,了解苏轼;学生与苏轼的心灵对话——走进苏轼,丰富体悟;苏轼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聚焦黄州,强化认识;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追逐现实,省察自我。师生共同体悟到:一个是孤独寂寞的苏轼,一个是潇洒乐观的苏轼,主客问答,实际上是作者心灵的反省与超越,心灵的丰富与成熟。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永恒的,万古不朽的,希望苏东坡的精神滋养每一个人的心田,提升每个人的人格,希望同学们用心体味并享受生命中的每一缕清风,每一轮明月。

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生涯规划的理念走进了我的语文教学。2021年,我的研究课《庖丁解牛》,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学生的生涯规划结合起来,挖掘“解牛”的多种寓意,解读庖丁的“成功密码”,体会庖丁的境界,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审美品位得到提升,同时为学生实现个体生命的幸福路径提供新的思考与启迪。

学生称我“青妈妈”,一声亲切的称呼里,有我对学生嘘寒问暖的关心、慷慨解囊的相助,有我跋涉大半个北京城的家访,有我为孩子们高考前准备的“状元饼”、为抗疫前线医护人员子女建立的“助抗疫教师群”,有无数化作笔墨的真爱表达:“青爱三班同学”“青爱吾生”“祝尔成人”等藏头诗;嵌入同学名字的成人礼祝词和“我们的一二·九”长诗;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的小主题对联,以“众志成城保平安”为尾句的班级接龙等。学校注重学生视野的开阔与人文素养的提升,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高雅有品位的语文实践活动——走进剧场观看《理发馆》,感受人艺“始终与时代血脉相连,始终高举京味文化的旗帜”的不朽与伟大;走进外交部和华春莹面对面,认识到外交官对国家的忠贞与奉献,对责任与担当、青春与梦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到敦煌莫高窟观亘古之遗存,在大漠的荒凉广阔中感受生命的珍贵与崇高。这些活动带给学生人文的濡养、胸怀的洒脱,学生得到的是生命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是获取更高个人幸福,更多人类幸福的理想、见识与能力。

潜心研究,满载星辉放歌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多年来,笔者更注重语文课的品位和创意,努力使学生在语文课上得到理的启迪、情的陶冶和美的享受。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深耕阅读教学,创设诗意课堂,由浅表的、文本的、基本的内容的梳理,到对文本的精神价值的追寻,到最后文本对学生的召唤、感染、提引、升华,文本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其思维、情感、思想、人格、审美都在不知不觉中生长。

首先落到教材实处,指导具体品读。其次以情传情,进行必要的迁移,借助其他作家同题材作品,丰富同学的内心感受。最后根据教材实际,启发再行感悟。

在2011年“北京市学科带头人进门头沟”活动中,我的《致橡树》一课,引领学生从意象入手,联系现实生活中伉俪佳话,体会舒婷笔下橡树与木棉的爱意,领悟一个现代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自由平等的向往与追求。之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围绕文本展开与此相关的多重拓宽提升,从词语联想明真意、同题比较见风骨、同家延展识人格、读者反省显智慧四个方面进行深度阅读指导,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使阅读教学充满思维的张力与活力,并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

从教学中,我深深地认识到写作是对学生思维品质、情怀世界、阅读积累、审美品位的全方位考量,是思想智慧与情怀气度的整体彰显。研究写作的外在技能,如审题、构思、选材、详略等,关注内在写作过程:大脑的记忆、想象、联想、分析、比较、综合、创造等。从内涵外延、上位概念、逻辑观照、辩证思维、归纳演绎等诸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使之把握好文章四度:准确度、清晰度、深透度、饱满度。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综合的,也是深层次的。

孜孜以求,漫溯青草更深处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我的心中,理想的语文教学就是师生共在瑰丽多彩的语文世界腾挪跌宕,诗意地表达生命的律动、发现与哲思,典雅丰美,滋养人文情怀,传续文明薪火。

成功的教师不仅是善于鼓励和说服学生的讲演者,而且能够组织学生深入地进行认知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并教会他们如何有效地利用活动结果,从而培养高质量的学习者。在2012年开展的“余秋雨散文批判性阅读专题学习”活动中,笔者以《都江堰》《道士塔》为例,依托互惠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余秋雨散文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批判性阅读,对余秋雨散文背后的基本情怀和艺术追求进行分析。同学们意兴盎然,他们广泛搜集资料,认真探究,小组团结合作。学生把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人,其批判性思维倾向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他们透过作品分析作家背后的情怀与志趣,从而褒善贬恶,更会用发展的眼光,比较的态度,进行客观辩证的查验与品评。

诗意美是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笔者于2015年主持“语文学习诗意美”课题研究,借助读写结合的各种途径,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运用优美的文体形式,如对联、颁奖词、律诗、古体诗进行创作训练,在文本教材、课外生活、游学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资源中腾挪跌宕,偃仰啸歌,形成缤纷多彩的文学佳作。仿《赤壁赋》写“学农记”,仿《滕王阁序》写“圆明园游”,仿《六国论》写“期中总结”,赋诗一首、对联一副成了我们班级的口头禅,他们苦之、乐之、爱之、醉之、荣之。

多年担任人文实验班的班主任,我和学生一起在语文实践中诗意生活。学生的生花妙笔,装点着朝霞云霓,化作醇美佳酿,浪漫了芳华青春,润泽了人生岁月。

没有锤的打击,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趋于完美。在我注满深情的诗意课堂里,留下了师生彼此间生命的照耀与温暖。做班主任30年,在一零一中学送走十届高三毕业班,犹记得学生写给我的一段话:“您是诗意栖居的领路人,您温暖的微笑与智慧的指引是我们青葱时光里最美的珍藏。‘美写’是对生活的一种深度滋养,它让心永不麻木,永葆情感的丰沛与活力,因而应该成为贯穿一生的事。越长大越明白一颗善感的心多么美好——能为生活中的美德与善行而由衷感动、感恩,也能在感知美好的同时获得远离阴暗和对抗丑恶的坚定、坚强,汲取成长的力量。”足以备感欣慰与幸福。

爱在左,温暖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共享一径长途芳香弥漫。

猜你喜欢
诗意心灵生命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被耽搁的诗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春日诗意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