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竞赛的知与行

2023-03-07 12:41
武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拳种品鉴技法

陈 青 张 晶

河北体育学院武术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1

1 问题的提出

竞技武术作为武术演进历程中的重要存在形态,表现出浓烈的竞技体育样态。这种样态表现出武术已步入竞力——竞技——竞艺运行之路,特别是生搬硬套模仿性的唯腾空跳跃高飘至上的技术路线,使其失去了武术原本的技术结构、丰富技法、功用意境。学界、坊间,不时传出拯救武术文化的呐喊。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守正创新”,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试问创新的竞技武术竞赛守正几何?

竞赛规则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要环节。武术竞赛规则由他者对演练者的演练水平进行评判,其中存有合理的成分,但也存在着规则导向与习练者技法实践的认知差异。一部能够客观反应评判对象技术水平的规则,不仅可以减少规则与客观存在的二元对立,而且能够发挥引导技术演进的作用。现行的武术竞赛规则是一种什么状态的规则,本研究以“守正创新”原则、知行理论分析武术存在和竞赛规则之间的关系,以图对武术竞赛规则的完善提出建议。

2 武术的“行”

武术的“行”是博大的武术搏击技法实践。一群对本能的踢打摔拿击刺技击元素进行加工、改造的人,将这些本能动作变成套路的核心技术,进而演进成武术。这类人被称之为习武人,通过他们的习武实践,创造出武术之行。需要格外强调的是,习武人是对搏击技法的整理、改进和升华,现行的难度动作已偏离武术之“正”源,不可再“守”。

武术的行,包含着本能的动作元素,更是专门化的技术成分。而武术“正行”则是以武术核心技术为体系,在此体系中,同一个动作包含两种不同的属性,一是肢体活动;二是身体行为,武术技术体系是建立在肢体活动元素基础上的核心技术身体行为。如何区分肢体活动和身体行为?试看,本能的跑与百米竞速的跑,常人的跑很随意,没有什么技术可言。而经过训练后的运动员的跑,步幅和步频等方面都出现了专业化倾向。有研究表明,博尔特的步幅约2.7米,步频大约4.4步/秒,百米时速高达44千米,欲在百米竞技中获得更好成绩,必须接近或达到这个状态,这再现着身体文化由肢体活动向身体行为演进的脉络。武术循着这条脉络演进,习武人对本能的技击动作进行整合、训练后,每个动作元素都产生专业方向的特殊变化。据报道,一名叫Chloe的女子,她踢腿的速度高达每分钟212次,也就是每秒钟3.5次。无论她的腿法属截拳道,还是跆拳道,其出腿的高度、屈伸的速度都是经过训练后的武术类腿法,这是常人根本无法比拟的速度。武术的侧踹一般使用中平腿,不追求过高的高度,以防止出现起腿半边空,侧踹之腿快速地由曲至伸,躯干侧倾以便周身力量以弹射方式顺达足跟,整个动作所需要的柔韧、灵敏、速度和力量在常人的肢体活动中难以实现。其次,需要进行相关的专门力量、速度训练,使特定的腿法具备有效的打击力度。仍以侧踹为例,人云李小龙的侧踹力量是762公斤。研究表明,散打的侧踹腿力量如果达不到七百公斤以上,侧踹的攻击效果会锐减。这类经过长期柔韧、力量和速度的专门训练后,被习武人掌握和灵活运用的技术,有机融入习武人的专业身体行为之中,构成习武人特有的中用不中看的“击技行”。为了熟练掌握这类实用技法,习武人通过套路“成艺”,实用技法逐步开始变得中用又中看,且进一步丰富、深化武术的“套路行”。在套路中,必然是日趋精湛的踢、打、摔、拿、击、刺等核心技术为“正行”,绝非是转体圈数越来越高的旋子等无技击含义的腾空跳跃难度和难度连接动作。

习武人的行实质上是专业身体行为,而常人使用的本能技击动作多处于肢体活动状态。这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一,最基本的区分在于后天与先天之别。先天的肢体活动,比较随意,动作的效用有限。后天的身体行为经过了有意识的专门练习,成为专业技术,技术动作伴随着主体意识和客体身体的融合,表现出较为专一功用。比如,随意地看,与刻意地观察,虽然都是视觉器官的活动,但是有了特定意识的加入,这时观察已演变为身体行为。难度动作和难度连接很难在后天培养中添加攻防意识,因此,这类技术不能隶属于专业身体行为。其二,随之而来的是散漫与专业精湛之分。散漫的肢体活动,时过境迁,无规可循。精湛的专业身体行为,以专门技术动作为主线,具备明晰的运行规律,能够有效地完成特定任务。比如,孩提时的打闹始终是游戏,技击术则能成为人的营生手段。即使是被专业化后的难度动作和难度连接,由于专业取向的偏离,不易视为武术专业身体行为。其三,两者更存在着易行和难忘之差。肢体活动由于是人的本能活动,是与生俱来的,很容易上手。身体行为需要后天艰苦的专业训练,不容易上手,不过一旦上手,变成难以割舍的终生身体行为,比如,学会游泳,终生不忘。自幼习武,终生受用,高飘的跳跃动作的运动寿命有限。

习武人的行随着拳种、流派、门户而出现技法各不相同,表现千差万别,异常丰富。确乎如此,其一,因为习武人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个体对相同的动作元素掌握和改造的能力因人而异,在演进为身体行为过程中会放大这种差异。比如,相同的步型,传统套路与长拳舒展大方的步型相去甚远。其二,习武人的悟性表现对动作元素加工、改造的进度不一,习武人的行大相径庭。比如,“捉虾”出手在什么阶段加速,个体悟性差异较大。其三,习武人的身体创造和身体表现具有难以言表、不易模仿的特征。基于上述因素,很难凝练出准确对应习武人行的规则标准之知。

武术以各美其美特征成为东方的身体艺术,既表现出习武人身体行为的异彩纷呈,又呈现为高度统一的武术身体行为艺术之美。比如,王常凯赛游龙的剑法和于承惠似猛虎的剑法、李连杰的舒展规范与赵长军的刚劲剽悍。由此,武术中便存在大量需要他者进行甄别的“行”,有肢体活动的“行”,更有身体行为的“行”,用“守正”之心,明辨武术之“行”的规则、裁判员便成为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3 武术的“知”

武术的“知”便是对武术博大技法的真实概括。知,须为一面明亮的镜子,真实客观地反映武术的行。对于武术行的认识,在王阳明看来,需要用心去认知,即所谓的知行合一的方式。但是,不得不承认,王阳明清楚地看到人不能真正实施知行合一的认知,特别是“守正”的认知。比如,人们很清楚吸烟有害,却戒烟者寥寥。王阳明因此提出人立言处世应力求“知行合一”。当然,王阳明是针对人的道德,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指挥人的行为,人的心犹如明镜,如果镜子是明亮的,就能清晰地感知一切,认识道德的本来面目,进而表现出符合道德的行为。如果心里的镜子被尘埃蒙蔽,特别是受到人欲的影响,我们的行为便会出现偏差,故须“存天理,灭人欲”。知行合一妙在塑人为道德高尚,行为高雅的完人,即圣贤,而且人人能够成为圣贤。在理想状态下,知行合一可能会实现。但是,现实中这种状态难以呈现,知行分离总是频繁上演。知与行的确很难达到合一,起码人欲难灭。没有人欲的人,是否当属植物人。人的生命冲动也是一种人欲,没有生命冲动,武术估计无从衍生。“人之初,性本善”,性善的人欲是否也需要祛除。在王阳明看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心本无善恶,镜子很明澈,然意念发动后,裹缠着私欲便有了善恶。对此,需要“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通过良知判断善与恶,用格物的方式不断扭转错的意念,消除恶的意念。[1]在人体文化中,生命冲动并无善恶,武术核心技术体系亦无善恶,可以用来充当娱人的玩具和健身的工具,也可以将它当做搏杀的武器,其行走向在于持武向度。面对这种复杂的,充满悖论的知与行,习武人以“良知”明确了核心技术对生命体有益的为善,反之为恶,用“格拳”有效地将技击术转化为套路,实现“为善去恶”。如此,武术以套路为持武向度,向善而生。习武人很早开始了武术的套路化改造,在不断格拳为套的过程中,由于“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立“守正”之志,发挥知行合一前提的“立志”作用,促使和维持武术的向善,有效推动武术的真知、正行的合一。

对于习武人的行,唯有依托身体体验,也就是需要具身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显示,大脑不需经由意识就决定了我们的行为。里贝特的研究表明:“脑产生动作的时间发生在参与者意识到他们做出决定前350毫秒。”海恩斯等人利用更加先进的功能磁共振成像进行类似研究。结果表明,大脑不需经由我们的意识就决定了我们的行动。[2]根据这个理论,可以发现武术技法的习练,特别是从动作的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中,反复的刺激-反应激活了相应的神经回路,形成了特定的运动单位,最终产生肌肉记忆,这种记忆悬置了意识或意念,成为一种机械化程度很高的自动化技术反应。在这个技术反应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种是始终都不能说清楚自己动作,具身认知一般难以清晰地说明身体行为,能说明白的行,已经不是能够实际运用的行了,比如各类技术动作的量化分析数据;另一种是掌握精湛技术的习武人可清晰说明技术细节,在他们身上明显地看到了知行是合一的,因为在行中存在着知。达到知行合一的浅显易懂的语言,高度凝练习武中身体行为艺术的行,试看一羽不能沾——听功、拧毛巾——拧劲。可见,身体行为艺术具有与知行合一的潜质。

4 武术的“知行两分”

“知”具有高度的抽象、简约特点,也就是说,一个知可以包含非常丰富的行。比如,善有很多的善行善为,武术的拳种有129种之多。武术庞杂的技法,导致行异常丰富,欲求每种技法都能对应相应的“知”,的确存在难度,也没有必要求全。由于知的概括性,因此无需一一对应相应的行。比如,“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可以指导各类太极运动的习练。在身体文化中,知行合一是以知概行,具象的行归纳为抽象的知是一种理想目标,知行两分则是难以量化、言说的“身体朦胧度”和丰富的“技术自由度”的真实镜像和客观存在。

天人合一是武术追求的终极目标,习武人习练不同拳种,运用各不相同的行以求探寻这个终极之知。有从拳种名称上扣合的六合类拳种,有从拳理中践行的心意类拳种,有从功用上体现的形意类拳种,习武人意欲通过各种行,探索和践行着天人合一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但是,由于习武人缺少武术文化自我的切身凝练的真知,很少有效运用有容乃大、贵和尚中意识甄别传统武术和异质体育,使习武人难以践行自然技击与虚拟技击、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流变合一的知与行,难以甄别武术核心技术与异质体育核心技术,使非武术的动作充斥竞技套路,武术核心技术已经少到了不能再少,而腾空跳跃动作多到不能再多的地步,中国武术从此名不副实。这种干扰武术本真结构,偏离塑人实践目标的武术发展理念,仅靠增设“动作库”欲扭转,难。且库存有限的“动作库”很容易成为“技术自由度”的人为障碍,阻碍了习武人“守正创新”。

武术规律性的技术规范是武术技术之知。技术之知是指导武术之行的原则。但是,这类知似乎总是与技术实践若即若离。比如,习武人在习练中欲动如涛、静如岳就比较艰难,无论身体启动或制动,都需要运动系统克服引力、惯性,存在相对运动的过程,难以即刻达到动如波涛,静如山岳。习武人不管如何习练,也不可能像猿猴一样灵敏,由于没有翅膀,腾空后落地绝对不能实现鹊的轻盈。“十二型”与套路行难以合一。可见,习武人的知与行分离状态的实然状态,武术的知欲将这种实然,变合一为必然,其路修远。

习武人在身体行为方面为武术积累了丰富的行,但是武术理论知却不能如影相随,至今武术尚无独立的学科体系。生硬、勉强地将民族文化精神、仿生理论嫁接到武术文化之中,充分说明了武术自身的知的缺失。通过中华民族文化赋能武术,以求促进武术文化发展无可厚非,但需要适当、贴切,起码武术能够承付得起,而且须注重从武术自身凝练和衍生相关的知,生成武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身体文化理论与实践体系。

体育竞赛中多是以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技术自由度”,以简约、平等的方式为竞争者提供较量的场域,在此规则和裁判员仅仅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比如2022版的足球比赛规则,非常简明的规则条文,清晰地界定了各种可能出现在赛场上的技术犯规,没有多余、复杂条目,观众可以从比赛中看懂竞赛规则。在这样的竞赛环境中,运动员可以按照规则的要求,尽情地发挥身体行为的潜能,运用各种技战术,只要“当球的整体从球门柱间及横梁下越过球门线,而此前未违反竞赛规则,即为进球得分。”这种竞赛环境造就了竞赛特有的悬念,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和观赏激情。反观2022年武术竞赛规则,繁多的条目和条文,动作代码、难度代码、动作库令人眼花缭乱。特别是试验版规则延续了以往武术竞赛规则,仍然侧重于不属于武术核心技术体系的动作难度和难度连接环节,以及新增的限制“技术自由度”的动作库,强化了知行分离,甚至是知行对立。

5 武术身体行为艺术品鉴

在武术竞赛中尊重武术固有的知行两分,克服存在与规则的两元对立,通过身体行为艺术逐步实现两者的知行合一是武术竞赛规则应该思考的问题。现行的武术规则通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量化指标,力求消除人为主观评判的弊端。然而,这种规则却导致了武术技术风格的消弭,观众对千人一面的竞赛心生逆反,越发看不懂冠军生成的标准,武术竞赛失去了体育竞赛应有的悬念和文化回味的魅力。对此,需要在武术竞赛“守正”基础上“创新”为武术品鉴,以期凭借武术身体行为艺术品鉴规则之“镜”反映武术客观存在。基于0.618黄金比例是自然和人类社会艺术审美的唯一标准,具有广泛的通约性,富含黄金比例的身体行为艺术成为沟通武术知与行的桥梁。因此,“立志”于易竞为品,借武术身体行为艺术品鉴实现知行合一,此乃武术祛窘迫、谋复兴,僭越体育竞赛,升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身体文化艺术赏析重要途径之一。

动作捕捉科技(4分)+人为品鉴模式(6分)+观众评判=参赛者最后成绩。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完善,现在将其运用到武术竞赛中已经没有技术障碍。动作捕捉、甄别科技是存技术规范“天理”,去恶意“人欲”的手段,计算机可以捕捉参赛者现场的各种技术动作,与数据库中标准动作进行比对,进行量化评价,减少人为因素影响。

以品鉴之心,“立志”擦拭知之镜,赋予裁判员“施知”以更大权限。拥有更大权力的裁判员,其品鉴分工更加明确,裁判员重点关注参赛者的武术核心技术的精湛程度和演练风格的身体行为艺术水准,充分激发参赛者的武术核心技法的“技术自由”发挥,搭建参赛者出色的高超身体行为展示平台,让武术竞赛成为品鉴习武人的身体行为艺术的新领域。

人为品鉴模式包含裁判员的技术精湛、风格特点、技法创新等品鉴,以及观众的评价构成。

技术精湛品鉴(3分)。精湛技术是全息、全真表达武术丰富技法的唯一途径,习武人须提高技术表现力,使之呈现海德格尔所说的“上手状态”,裁判员在此模块,仅对核心技术动作的精湛程度予以品鉴,犹如欣赏跳水入水瞬间的压水花,裁判员重点对演练者展示的各类精湛的技术予以评价即可。技精与否一品其熟,二品其巧。

风格特点品鉴(2分)。风格特点的品鉴分为两种,一是,裁判员对参赛者拳种风格进行品鉴,风格独特、特色突出者列前,模仿淘汰。参赛者为了拳种的风格必须深入传统武术汲取养分,将拳种的技术风格进行凝练和提升,使之源于传统高于传统,从而带动了传统武术的发展。二是,观众加入现场品鉴,当参赛者成绩相同时,观众的评分发挥决定作用。有了观众的参与,武术将会拓展社会氛围和社会基础,何愁武术没有发展的空间。以“剑走青”标准,行家与观众对王常凯和于承惠的剑术风格评价能否合一。

技法创新品鉴(1分)。武术需要在核心技术动作体系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传统武术再生产。裁判员依据符合武术特有的运动规律的创新性,比如,甄别古有裴旻“掷剑入云”“执鞘承之”,今亦有抛接器械,何者为创新。创新的甄别应为,一品新,二品奇。当品鉴规则引导了技法创新后,习武人自然会从博大的武术“动作库”中寻找素材。

充分借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力量,赋值于动作捕捉为4分,加大人为品鉴的分值为6分,形成“动作捕捉+风格特点/技术精湛/技法创新品鉴+观众评判”模式。场上裁判员各司其职,以其掌握拳种所长,发挥其品鉴能力,辅之现代科技的量化评判和观众评价,汇总为参赛者的最后成绩。该模式尊重了参赛者,尊重了裁判员,也尊重了观众,最主要的是尊重了“守正”的武术文化。

6 结语

武术品鉴规则是武术身体行为艺术发展的杠杆,理性地运用这个杠杆,可以有效地撬动武术文化竞赛的发展。当简约、概括的品鉴规则“守正创新”之知出现,必然会给予参赛者极大的“技术自由度”,使他们不断从博大的武术文化中汲取营养,创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武术文化。至此,武术品鉴规则之知方能真实客观地映射武术存在的行,实现武术品鉴与武术文化的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拳种品鉴技法
品鉴臻物
品鉴臻物
品鉴看展
品鉴臻物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