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国际深度传播策略研究

2023-03-07 12:41李彦丽赵佳嘉
武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传播者武术

李彦丽 赵佳嘉 韩 政

1.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2.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

1 从形转到心转:强化武术传播的意识

强化武术传播的意识,这个意识包括武术传播过程中的文化“走出去”意识,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国家意识,还要具备能与世界各地的武技完美融合的创新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通过强化武术传播的意识,使武术的传播由被动转向主动,这不仅仅是一项国家的任务,更是对中华武术的一种传承。“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以及十九届五中全会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战略性的指导;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发展目标,党和国家制定了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号召”。[1]受儒、释、道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武术具有构建国家形象的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代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也代表着国家形象,传播者在传承中国武术文化时,应该有构建国家良好形象、注重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意识,将武术领域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如武术起源、武术礼仪等内在优秀文化,将武术的传播上升到一定高度。一个国家的形象至关重要,它在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2009年‘中国制造’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播出,到2011年初,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伴随胡锦涛访美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播出,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都预示着塑造国家形象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之中。”[2]中国武术在国外有一定的受众基础,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承担起了塑造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武术文化的传播同样应该担负起重要的传承作用。武术的国际传播应该塑造国家形象,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向世界传递“和平友好”的理念,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武术的国际深度传播还应该具有“创新意识”,长此以往的传统体育传播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文化传播的诉求。新时代是一个和平繁荣、百花齐放的年代,武术的传播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狭隘的传播模式,我们应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想,摒弃固化的传播模式。所以,“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应借鉴其他武技传播的成功经验,包容其他文化,坚持和而不同的传播原则。”[3]中国武术需要改善自身不足,树立“创新意识”。根据世界各国的情况选择武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不做“假大空”的形式主义,而是真正的从内心去提高自身的思想观念与树立国家良好形象的意识,从形转到心转,做到与世界各国武技的互利共存。

2 善其身:优化武术的传播内容

西方体育影响着世界体育的发展,中国武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西方体育竞技理念中的“更高、更快、更强”对中国武术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使更多的中国人选择“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项目,国外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另外,西方一些国家更热衷于田径以及一些身体对抗性的体育活动,这对于中国武术来说增加了其国际深度传播的难度。中国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进程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化的理念是“天人合一”,传播中华武术理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体育的短缺,推动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武术在国际传播中,我们要借鉴优秀传播案例,优化武术的传播内容,使武术传播的内容能够适应各个年龄段对武术的需求,只有人们意识到武术不是特殊人群的专利,而是人人皆可以学习的大众运动项目,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才能更加游刃有余。但是,武术的“入凡尘”与“接地气”,并不是要全盘西化,一味学习西方体育,比如竞技武术套路,就被很多西方人认为是“体操化”的武术,当然,竞技武术是在接纳了西方体育之后,融会贯通而产生的中西文化的“结合体”,代表了现代武术的精神样貌,尽管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却有许多值得传统武术学习的地方。若传统武术仍旧保持“父传子”“传男不传女”的陈旧思维方式,注定无法叩开新世界的大门,走向光明的发展之路。犹如学者程大力认为的那样:今天的武术需要的是回归传统和自我净化,反对的是类似于“武术现代化转型”和“武术进入奥运会”的喊口号主义,“武术走向世界的终极目标,是在奥林匹克的殿堂,实现其金牌主义,目前削足适履的方式对武术所谓的改革有待考虑。武术未来的发展,将以不同于奥运会的另一种体育盛会的方式,聚全世界的东方武术、中国武术精英与爱好者,同样举世瞩目”。[4]这也是中国武术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支持下,武术的传播才能够更加合理,当地民众的认可度才能有效建立,人们对学习武术的意识转变才能更加迅速,因此,建立科学的武术理论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摒弃传统武术中历史所遗留下来的迷信思想、玄幻色彩的产物,完善武术的科学理论体系,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现代的思想观念去传播武术,将解剖学、生理学、体育保健学、生物力学、运动损伤与防治等理论知识与武术教学融会贯通,使武术在国际上的传播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

3 以技载道,文武并重:文化与技术双管齐下

武术的魅力,不仅是“攻防技击”的体育属性以及形式多变的套路演练,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的武术文化及精神内涵。武术的学习不仅是身体层面的提升,更是对心智的一种锻炼,其内在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价值。传播武术文化其本身就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因此更要加强对武术文化的传播。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是一个国家最核心最有力的竞争。“文化意义上的觉醒才是一个民族真正意义上的觉醒,文化的力量是支撑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主要因素。进入新时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基建实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文化产品贸易存在着很大的逆差,世界对中国文化产品的认可度有待提升,与国外的文化产品不能平等对话。西方主流媒体对我国发展的刻意歪曲事实的报道,导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误解。另外,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很大。因此,维护国家安全文化任务十分紧迫,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很有限,我们必须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走出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6]可以说,武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武术文化“走出去”无疑能够带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将武术传播作为“领头羊”,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为其他优秀文化的传播开辟一条新道路。

通过影视作品或者其他媒介,世界其他国家的一部分民众认识了武术,并因此爱上武术这一项中国独有的体育项目。所以从技术层面上,武术的传播存在一定的优势,我们可以将技术传播作为一个载体,但最终目的必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武术有别于西方体育运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武术不仅具有体育属性,它还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它可以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展示中国的哲学思想,讲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习练法则,包含了“五行”“八卦”“阴阳”等学说体系,有“一阴一阳谓之道也”的说法,注重“伦理道德”“礼仪教化”的研习。受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奉行的是止戈为武,修身养性之术,所以习练武术的过程也是人和谐发展的过程,一切以暴力为目的的修习,均是“灭武”的行为。因此只有了解了中国武术文化,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武术技术。当下的武术国际传播,一般更加注重武术技术的传播,忽视武术文化的传播,武术要想在世界扎根,就必须以武术文化的传播为主导,做到武术文化和技术的共同传播与发展。

4 兴其业:提升武术传播者的综合素养

武术传播者是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中最重要的载体,其对武术的国际传播起到直接的作用。武术传播者对武术的传播也起到相同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以及民间进行武术传播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武术教师的供不应求,而且教授武术的教练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教练水平较低,让受众最直截了当地了解武术文化的方式便是武术传播者的直接介入,其他宣传媒介都是间接作用力,武术传播者与受众面对面的交流带来的是最为直观的视觉冲击。“武术文化传播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锁定武术的受众者,并在有效时间内掌握或了解受众最需要的传播内容,使受众提高学习能力,进而达到传播武术的目的”。[7]因此,加强武术传播者的专业培养是促进武术在世界传播的重要途径。武术国际传播者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其综合素养一定是要非常高的,不专业的武术传播者会使受众对武术产生误解,甚至会产生反感的情绪,一旦产生消极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再想打开他们的心扉便难上加难了。由此可见,不仅仅需要增加武术传播者的数量,而且更要从传播者的内在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严格把控其专业能力,从而确保每位武术传播者的质量,保证有质有量地完成我国武术国际传播的任务。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这是一个国家亘古不变培养人才的准则,是实现祖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不二砝码。”培养优秀的武术传播者能够带动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武术的传播者或者是未来的传播者进行专门培养,他们需要掌握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了解中国现代武术,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扎实的武术技术基础,还要具备优秀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最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人格与意志品质,拥有国家意识。看似简单,实则很难,需要掌握的技能非常之多。有研究显示,在国外进行武术传播的人群主要有高校的学生或者毕业生、退役运动员、传统武术传承人以及武术爱好者,针对传播者的以上问题,可做如下设想: 首先,除了高校必修的武术课程以外,还可以增设专门培养国外武术传播者的课程,如:传播学、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方法以及外语学习,为武术的国际化传播输送人才。其次,退役运动员、民间武术传播者以及武术爱好者则可通过组织一些定期的培训活动,增加理论知识素养,打造一流的武术传播者。武术传播者是武术传播的主体,所以,武术的传播者不仅要有数量的保证还要有质量的追求。为了加强管理,提高武术传播者的质量,避免“鱼龙混杂”的现象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议加大武术传播者的监管力度,定期进行专门的对外武术传播的培训与考核,只有通过考核,拿到了“国外教学资格”或者是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够出国进行教学。待其出国后,有关部门仍要定期对这些传播者进行理论或者技术支持,提供专门人才传授管理方法,对一些民间武馆关于如何运营与教学提供有效的方案。

5 拓其途:增加武术国际传播的途径

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即武术的传播可以通过新媒体等方式进行高效地传播。早期,世界人民对武术的了解来自于中国的功夫片,李小龙、成龙等武术明星的诞生,让世界人民对中国武术充满想象,中国功夫电影的盛行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影视作品来传达武术精神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通过影视途径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武术,了解武术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文化。为了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在可行的前提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拍摄一部关于中国武术与当地武技的电影,展示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将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扬,改革创新,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借助电影宣传中国武术。近十几年来,功夫舞台剧渐渐盛行。例如,中国第一部根据少林功夫改编的舞台剧《风中少林》,将舞蹈与武术进行了融合,在国内外的舞台上展演。“他讲述的是一名少林武僧的传奇故事,演绎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生死较量以及凄美、壮丽的爱情和如诗如画的中原风情”。[8]《风中少林》的成功带给我们一些传播武术的启示,如“以武术的创造为核心,努力建立一个强大的武术品牌”“打破纯语言交际的障碍,建立肢体语言沟通的桥梁”“以市场运作方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功夫舞台剧取得成功的同时,仍要辩证的去看待问题,因为功夫舞台剧大都是武术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融合表演。因此,樊艺杰认为功夫舞台剧的推广应该摆正位置,分清“主次”关系,例如:(1)技术表演内容,以武术为主,其他艺术形式为辅;(2)演员表演动作,观众一看便能分清,武术就是武术,舞蹈就是舞蹈,杂技就是杂技;(3)武术项目特点,突出传统武术拳种、器械项目风格特点,营造对练项目动作逼真、扣人心弦”。[9]盲目夸大,或是过分“舞蹈化”都会适得其反,因此,功夫舞台剧在表演时能够摆正“舞”与“武”的位置至关重要。书籍、杂志等纸质的传播渠道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国外发行的关于武术的书籍、刊物、报纸都比较少,增加书籍、刊物、报纸的发行量是促进武术国际传播的途径之一。可以通过在一些国家成立出版社或者杂志社,记录和报道武术的国内大事件,武术在国际传播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等的专业分析,针对武术对各国人民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重点报道,让不同国家更快更好的接纳中国武术,宣扬武术精神传播武术文化,将中国的文化传扬到世界各个国家,真正做到掷地有声,落地生根。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互联网+”新时代具有时效性强、全时性强、传播内容量大的优势,对于武术的国际传播具有独特的优势,使武术传播打破原有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并突破了师徒制教学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需要给予更多关注和完善。首要的是缺少统一且有效的管理。网络上各个武术网站种类多、杂且乱,自身独立性强,各个网站之间缺少统一的标准而且没有有效的宣传手段,因此知名度不高,受众市场狭小,传播效率低下,只有武术相关工作者、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才会关注。其次是网络上的传播没有办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无法对武术学习者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教授。

6 成方圆:规范武术段位制考核制度

“一个品牌成熟后,就会有固定的消费群体,这种消费群体与市场之间会逐步形成一种较为丰富的无形资产,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和决策,当然除了购买行为之外,还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的经济收入。”[10]因此,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中国武术来说,要想走出国门,实现中国武术的国际深度传播,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则需要树立自身的“品牌意识”,只有树立起“品牌意识”,做成武术精品化的传播,世界的民众才会有“消费”的欲望。打造国际品牌,首先要“以点带面”的进行传播,鉴于武术种类繁多,拳种与拳种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不可能将全部的拳种推向国外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拳种以及具有民众基础的武术拳种先行走出国门,一部分拳种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共同富裕”。现在,已经有一部分拳种推行的较为可观,比如“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拳”等,这些拳种代表的是中国“品牌”提到武术,外国人自然而然就浮现出了这些拳种的名称。打造武术的国际品牌,还应该做到考核制度的规范化。目前中国对于武术等级的考核制度是“武术段位制”考核,“《中国武术段位制》是国家武术研究院和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制定的一项全民武术段位等级制度”,并根据个人习练武术的年限,掌握武术技术和理论的水平、研究成果、武德修养,以及对武术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将武术段位定为九段,包括初段位(一段、二段、三段)、中段位(四段、五段、六段)和高段位(七段、八段、九段),不同段位采用不同的等级标识,分别用鹰、虎、龙三种动物与青色、银色和金色三色来表示。武术的国际传播需要规范的考核晋升制度,只有考核制度步入正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之路才会更加顺畅,中国武术的段位制能够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在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传播者武术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中华武术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武术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