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建设数字化智治新体系

2023-03-07 03:17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3年3期
关键词:海绵监管数字化

文|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一、工作目标

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数字化方案要求,坚持业务需求、统筹协调、开发实施三方协同的工作模式,基本形成工程建设、政务服务、建筑市场、城市治理等方面的数字化体系,有效破解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信息孤岛、重复采集的共性问题,切实增强各类监管信息的时效性和完整度,数据共享应用水平和联动监管能力显著提升。

到2025年,建成部门“一网统管”和行业领域“一网通办”门户,达到非涉密系统上云率100%、公共数据实时共享率100%、应开放公共数据开放率100%、部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100%、部门电子证照信息归集率100%,满足跨部门、跨层级、跨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在建工程全周期闭环监管、施工安全与质量监督、智慧海绵城市管理、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筑行业智能建造、城建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等重点应用场景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业务全覆盖、数据全共享、应用全融合、监督全过程”的总体目标,初步达到“服务便捷、治理精准、运行高效、开放透明、安全可控”的建设要求,城乡建设领域数字化发展整体水平居于全省前列。

二、主要任务

(一)筑牢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

打造融统一工作门户、行业数据中心、应用集成于一体的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数字化支撑体系。推进部门和行业领域各业务应用的集成接入、数据共享和协同联动。

1.提升数据共享交换水平

完善数据资源目录更新机制,深化数据共享和数据治理。以资源目录驱动数据共享开放,加强跨部门、跨层级、跨平台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高数据共享交换的广度频度深度,实现各类信息“一次采集、多处共享”,以系统数据流转促进业务协同联动。

2.加快描绘智慧城建“一张图”

对接获取全市统一的时空底图,结合业务监管和服务企业的各类需求,在基础底图上叠加展示项目、设施、应急救援等相关业务专题数据,基于空间位置定位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城乡建设管理“一张图”,推动地理信息与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集成应用,实现行业空间数据在线可视化分析,不断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加速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

1.深化BIM 技术全周期应用

探索推进BIM 技术智能审查范围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市政道路、城市更新等方面的深化拓展,推行BIM 技术从施工图审查向施工现场管理、单体质量控制、竣工验收等全流程各阶段的应用。研究制定BIM 技术的相关市级标准,对智能审查标准体系和系统进行迭代更新,促进BIM 技术数据成果在工程建设管理领域共建共享。

2.推动智能建造纵深发展

推进智能建造技术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逐步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装配施工、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着力提升全市建筑业“智改数转”水平,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示范,加快信息技术在全市大中型项目中的应用,拓展物联网、3D 扫描、建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与技术的应用。

(三)深化建设工程数字化监管

1.运用智慧监管手段保障施工安全

持续改进南京市建设工程智慧安管平台功能,打造“施工现场,实时感知”“精准监管,智能决策”“政企协同,精细服务”的工地监管新模式,构筑云物互联的数字化工地,通过集成分析平台和人员动态管理、扬尘管控视频监控、项目隐患自查、危大工程管理等应用,实现对建设工程“人、机、料、法、环”等各生产要素的智能监控和预测报警,对施工现场的实时动态“看得透”、隐患风险“防得住”、工地监管“管得实”,实现事前预警、事中事后监管接续闭环,提升工程建设现场本质安全水平。

2.强化质量监管系统化规范化

推进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系统和预拌混凝土信息化监管平台开发。深化质量监督、材料登记、质量检测等功能开发应用,开展预拌混凝土和各类建筑材料的质量评价和结果应用,全流程实时掌握工程质量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实现建筑材料和施工过程监督监管的“来源可溯、去向可追、全程可控”,整体提升建筑材料和工程质量监管的系统化规范化水平。建立工程勘察数字化质量监管体系,对勘察勘探、试验测试、质量等实行精准化、智能化监管。整合全市施工图审查、论证等相关信息,形成全市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图审查信息“全覆盖”。

3.强化建筑市场全方位数字化管理

以数字化手段促进建筑市场和工程项目现场的两场联动。积极推广省级“建安码”,进一步规范建筑行业用工管理。深化“宁勤绩”和“宁筑服”小程序应用,实现项目管理和施工人员的在岗履职考勤的真实、便捷、规范、精准化监管。完善南京市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功能,突出差别化联动监管,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深入推进招标投标全流程“不见面”交易。推进施工、监理、勘察、设计等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与结果运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制。

4.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信息化监管

依托智慧工地监管平台,链接智慧征收拆迁、渣土管理平台等信息系统,优化完善建筑垃圾监管模块功能。实现管理类型逐步由单一拆迁工程拆除垃圾扩大至建设工程废弃混凝土、全装修房屋装修垃圾等;监管平台逐步由市级主城区推广应用至各郊区,实现全市范围全覆盖;三是推进数据互通互享,实现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利用等全过程监管,实现科学调度。

(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

1.开展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及应用

统筹推进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系统和南京市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立全系统内统一的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数据库,夯实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基础,服务城建统计分析、城市体检评估、城市维护计划管理、城市生命线工程应用。

2.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围绕“1 平台、8+N 场景”,加快整合构建城市生命线设施“一张图”和市级监管平台。探索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明确主体权责,鼓励和引导城市生命线各类设施行业主管部门、各区、相关权属单位开展配套的物联感知设备布设和数据采集上传,实现对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的信息化感知、智能化预警、自动化处置。持续整合接入各管道天然气经营企业的视频监控和监测预警数据,实现燃气管网泄漏判断、精准定位、实时上报。

3.推进“双智”试点任务如期完成

把握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双智”试点城市契机,聚焦“产城融合典范区、智慧城市样板区”的总体定位,立足国家CIM、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试点的建设成果,布设多种道路感知设备和通信设备,开展路侧智能化升级,推进智能网联开放测试道路的改造和建设,打造多项车路协同示范应用场景。

4.提升海绵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

服务南京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围绕“至2030年80%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目标,加快智慧海绵城市管理平台开发。基于空间地理信息,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开展降水动态监测,实现雨水动态监控和综合调度,围绕“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四个方面,全面构建海绵城市考核指标体系,形成适合南京特点的智慧海绵应用管理体系。

(五)助推城乡建设管理数字化

1.搭建城乡建设“一网统管”运行体系

服务南京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总体布局,以智慧城建信息平台为载体,覆盖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燃气监管、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海绵城市、城建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等重点业务和热点服务,进一步丰富完善可视化体系,同步开展移动端建设,实现本部门和行业领域内网上业务办理的“信息化感知、智能化预警、快速化处置”,形成“观、管、防”衔接有序联动闭环,达到集感知、分析、指挥、服务、监管于一体,织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建综治网。

2.探索CIM 平台建设与应用场景

以国家“新城建”试点为契机,推进多维智能云图谱“一张图”设计开发。对接利用市级CIM 平台,发挥其基础支撑功能,探索CIM+应用,按照“定位精准、分层有序、生动直观、集约扩展”的思路,分步定制开发建设工程监管、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混凝土生产运输、智能建造等各项应用场景,达到“一图览全域”。

猜你喜欢
海绵监管数字化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海绵是植物吗?
数字化制胜
监管和扶持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