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共建共享?绿色发展

2023-03-07 15:34汕头市生态环境局
环境 2023年2期
关键词:汕头市汕头全市

汕头市生态环境局

全年空气质量AQI达标率95.9%,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5,同比改善4.9%,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1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5.0%,大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5个国考断面和2个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考核目标,国考断面水质改善情况排名全国第4、全省第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90.3%,2021年度生态振兴工作全省第2;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固体废物环境风险有效防控……这组亮眼的数据,见证着汕头生态环境近年来持续向好的变化。

党的二十大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组数据的背后,既是汕头生态环境系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行动实践,也是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汕头探索”。

近年来,汕头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以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为总要求,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多措并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责任——

党政同责 一岗双责

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保障、思想保障、组织保障。近年来,汕头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常设议题,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等245场次,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列为党校培训重要内容,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政治自觉。

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汕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省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省长任练江总河长。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对汕头工作大力支持、悉心指导,坚持“图表调度+现场调研+专家会商+定期督导”等方式对汕头开展指导帮扶。汕头市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污染防治攻堅战指挥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等,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环保设施建设、练江整治等重点工作带头抓部署、带头抓谋划、带头抓落实,与干部群众一起拼、一起干、一起治。

同时,对全市生态环境工作“一盘棋”部署、“一条线”抓到底。印发实施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深化练江整治方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绘好“施工图”、列明“时间表”。市、区、镇(街道)党委书记作为本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立足职责、统筹协作,实施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全市上下形成条块联动、左右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思路——

系统治理 多措并举

生态恢复是衡量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十四五”以来,汕头市累计建成83万亩水源涵养林、192公里碧道、16.97万亩绿地;练江流域底栖动物和鱼类从几近消失恢复至68种,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成群的场景重现。而这背后,正是汕头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的成效体现。

近年来,汕头市对重点流域内印染、造纸、电镀、线路板等15个高耗水、重污染行业实施项目环保限批,把好“源头关”。补齐环保设施短板,全市建成38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站),日处理能力达190.17万吨,1157个自然村全部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全市约2.16万公里管网构成截污纳污“一张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以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主、分散式设施处理为辅、资源化利用为补充的治理模式,按照“一村一策”全面推进“污水入管、清水入河”。全市建成9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座污泥处置中心,生活垃圾、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分别达1万吨/日、890吨/日,生活垃圾和污泥实现日产日清。

依法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清理拆除非法畜禽养殖场户,严控污水直排入河。深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结合截污管网的建设,完成练江流域2.13万个排污口清理整治。同步开展全市入河(海)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共排查2138个排污口,对413个问题排污口建立台账、分类整治,并采取异地交叉巡查模式进行常态化监管。全面开展河道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五清”专项行动,建立常态化控污保洁机制,确保河道干净、河岸整洁、河水清澈。

对污染物排放做好减法的同时,汕头市还对环境容量做好加法。对全市重点江河湖库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状况开展调查评估;建设练江流域水系引调水工程,利用污水厂达标尾水为支流提供生态补水、增加水动力,保障极端干旱天气下农田灌溉用水及印染园区工业用水,实现减负荷、提容量、抗风险有效统一。

创新——

建章立制 持续治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保障绿水青山“常绿常青”,不仅考验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定力,更关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对此,汕头市给出的答案是:建章立制,推动生态环境工作从“运动式治污”向“可持续治污”转变。

汕头市实行“全链条”河长制,构建四级(市、区、镇、村)立体化河长矩阵,不断完善“河湖长+河道警长+民间河长+专职巡河员+河道保洁员+护河志愿者”的“河长制”工作链条。河长们通过“互联网+”管理平台,以多元智能方式开展巡河;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巡查调研制度,以及省市区镇四级人大治污问题台账,推动问题解决;充分发挥环委会办公室牵头抓总作用,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会商会议制度,落实“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会商”,及时解决堵点难点问题。

在此基础上,汕头市争取省选派专业干部到汕头挂职指导生态环境治理,选派敢于攻坚克难的干部到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治水、练江整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一线任职,把“攻坚一线”作为培养干部的“训练场”,对能力突出、表现优异的干部及时褒奖、提拔重用。市级财政在资源紧缺、历史欠账多的情况下,深入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改革,整合各类资金,通过地方债券、设立公益资金、项目融资、省市财政配套等方式,保障治污资金投入。

以练江整治为例,自2014年以来,该重点项目投入已超过374亿元。通过几年探索,汕头市总结出了“三个结合”机制,逐步将阶段性治理举措和长远性治理机制相结合、将练江整治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生态环境改善和群众综合素质提升相结合,推动练江流域整治从“以截污控源为主”的1.0版本向“以生态全面保护和环境深化治理为基础,将生态产品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多元化转化与实现”的2.0版本提档升级,带动全市绿色转型发展。

发展——

产业升级 绿色经济

当前,汕头市正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加快打造产值超7000亿元的“三新两特一大”产业集群,不断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的高端产业链延伸。

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汕头拥有“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市”等“国字号”名片,练江流域是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集聚地。为解决纺织服装印染环节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汕头市建设2座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推动练江流域183家印染企业整合优化,全部入园集中生产、治污。一方面,印染园区构建集纺织印染、集中供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热电联产、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六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创新模式,从根源上解决纺织产业面临的污水和燃煤污染两大环保顽疾。另一方面,引导入园企业开展清洁技术改造,入园后废水年许可排放量、COD、氨氮等,均较入园前大幅降低约50%,实现50%以上的污水深度处理后回用,企业平均用水量降低约40%、用电量降幅约20%,生产效率提高约25%、产能增加1倍以上。

效率提升,产值自然也创新高。在汕头市潮南区印染园区,入园后印染企业产值从2017年的25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121亿元,增长了近4倍。该园区被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评为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园区,入选生态环境部评选的十大典型案例,成为全国印染行业循环经济产业园标杆。

在乡村振兴方面,汕头市以被列入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农村环境整治“三大任务”,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全市60%的村庄建成美丽宜居村。依托發展绿色养殖业、生态种植业、观光休闲旅游等壮大“美丽经济”,全市建成22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8个、市级14个),规划1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已有5条示范带初见成效,开发一系列特色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带动沿线49个村居加快发展,逐步蹚出一条“两山”转化的共赢发展之路。

新一年,新开局。汕头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立足主责主业,坚持守正创新,围绕品质提升抓绿化、围绕“啃硬骨头”抓治污、围绕结构优化抓“双碳”,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标准统筹推进产业梯度有序转移、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汕头生态建设、深化练江整治等重要工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广东样板贡献汕头力量。

猜你喜欢
汕头市汕头全市
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
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
汕头17岁少年“娶”13岁女孩
汕头市明德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诗画汕头
汕头海关查获侵权玩具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