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瑞陕甘革命研究述评

2023-03-07 09:15
关键词:刘志丹陕北革命

骆 家 昕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美国学者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近代中国革命史,是第一批来华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美国学者之一。周锡瑞先后师从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费正清、列文森和魏斐德,对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等中国近代革命史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研究。周锡瑞研究中国近代史的60年也是中国迅速崛起的60年,中国崛起之迅速,促使其对中国崛起的缘由进行追根究底的探索。周锡瑞对中国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的地方——陕甘革命根据地,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周锡瑞出版《意外的圣地:陕甘革命的起源》(Accidental Holy Land: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in Northwest China)一书,“旨在理解中国西北一隅革命运动的起源”[1]XIV。周锡瑞在广泛运用档案资料、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多次到陕北等地进行田野考察,结合访谈口述资料以及早年亲历者的回忆录,描绘漫长而艰辛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建立发展的历史画卷。笔者对周锡瑞关于陕甘革命研究中的观点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利用“视差之见”,增进对陕甘革命历程的研究。

一、周锡瑞陕甘革命研究观点

1995年,周锡瑞提出研究20世纪中国革命的十大议题,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偶然与必然共同作用的结果”[2]191“革命产生于国内和全球历史进程的交合,其中世界性的大萧条和日本帝国主义至关重要”[2]193、“共产主义革命者个人的决心、牺牲和承诺(革命辩证法的主观因素)既是革命成功的必要因素,又是塑造革命性特征的关键”[2]198等,并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观点。

(一)探究陕甘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周锡瑞没有把革命简化为一系列的偶然性历史事件,只是强调要警惕过度决定论。周锡瑞在研究陕甘地区的革命时,注意到陕甘革命史中的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认为这些历史事件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例如,陕北只是长征行军途中拟定的若干目的地的最后一个,毛泽东在长征途中无意间看到报纸上关于陕北苏维埃根据地的报道,改变了把革命队伍带到中苏边境的计划,最终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1935年陕北地区的肃反运动几乎摧毁了陕北根据地,直到中央红军到达,推翻当时的判决,局势才得以扭转;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在1936年春的停战协定以及东北军12月胁迫蒋介石联共抗日的“西安事变”,使红军保留了革命力量。周锡瑞还注意到陕甘地区的天气因素对革命发展的影响。如1933年冬天降雪缓解了前两年旱灾引发的饥荒,丰年的粮食价格下跌,但为了填补往年大旱造成的国库亏空,粮食税上涨,因此,旱灾的结束反而让农民的生活更加贫困,在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更多年轻人走上革命道路。

(二)考察陕甘革命的世界历史背景

周锡瑞考察陕甘革命时,特别关注当时变化的世界政治经济背景。周锡瑞认为,世界、国家和地方的互动,深刻影响陕甘革命的形势。19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脚步加快,是因为日本经济大萧条和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西方市场对日本商品的关闭导致日本比以往更迫切地需要在它的东亚势力范围推行殖民政策。大萧条给日本乡村造成的悲惨境况成为军方寻求新的殖民地和日本主导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原因和前提”[2]194。

周锡瑞也注意到共产国际的政策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周锡瑞认为,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人由于遵从共产国际的政策,坚持反帝而不是抗日,把所有威胁到苏联的强权都列为敌人,对中国爱国者的号召力不强,错失了领导抗日爱国运动的机会[1]150。但是,为了抵制德国纳粹和法西斯势力的威胁,共产国际七大召开后,中共中央接到关于共产国际最新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由各阶级、阶层、政党及武装力量组成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了全国民众的支持,为中国共产党扩大自身实力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做出重大贡献。

周锡瑞同样关注国内大环境与陕甘革命的关系。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全国上下掀起关于“攘外”与“安内”的争论。蒋介石试图采取外交手段阻止日本侵略者的步伐,但是“攘外必先安内”“以时间换空间”的政策不得人心,遭到全国人民的抗议,形势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发展。此时,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武装力量北上抗日,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主权。蒋介石派去“剿匪”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在接触共产党人后,达成部分共识,为之后的“西安事变”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范围创造了机会,为陕甘革命发展创造有利的地方环境。

(三)关注陕甘革命领导人的主观因素

“革命决定论的一个重大缺陷在于它低估革命者的作用”[2]198。在周锡瑞看来,陕甘革命的发展离不开以魏野畴、李子洲、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革命者前仆后继的牺牲与奉献,他们对革命事业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以及自身的文化知识修养都是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

周锡瑞将目光投向五四运动前后在北京的陕西籍学生,对魏野畴、李子洲等进步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观念思潮、革命行动进行事无巨细的了解,刻画了陕西最早的共产主义运动领导者的共同特征。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接受了科学、民主等先进思潮的洗礼,反独裁、反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受俄国革命的影响但不彻底理解马列主义,是孙中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的热情支持者;反对本省的军阀统治,点燃了陕甘地区革命运动的星星之火。这一时期,陕西左翼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影响力取决于他们与国民党以及当地精英阶层的关系,他们参与的革命是国民革命,倡导的语境是国共统一战线。周锡瑞也考察了陕西开明军阀冯玉祥、陕西省政府主席于右任等为陕西的革命运动做出的努力。五卅运动后,全国反帝情绪高涨,冯玉祥爱惜百姓、规劝部下洁身自好,致力于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并与苏联缔结友好关系,将陕西的革命运动带入新的阶段。于右任支持工人权力和世界革命,在文章中引用列宁的语录,在国民党内部传播马克思主义。

周锡瑞认为,1933年中共陕西省委受到灾难性的打击,面对不容乐观的革命形势,陕甘游击队在斗争中找到了革命的新方向,寻得了一线生机[1]121。周锡瑞用大量笔墨对陕甘游击队的领导人刘志丹、谢子长等的形象进行立体完整的刻画。他详细介绍了刘志丹的身形相貌、生活习惯、家学渊源、文化水平、任职经历、社交能力及其革命理想、阶级态度等,分析了刘志丹能够带领游击队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刘志丹个人的优秀品质、在当地的人脉及在哥老会的地位,能与战友、下属同甘共苦,获得了一批忠心耿耿的部下。二是刘志丹对陕北地形地貌和人文地理极其熟悉。三是刘志丹曾就读于军校,有良好的军事基础。同时,周锡瑞在将刘志丹、谢子长二人各方面进行横向对比下,塑造了谢子长的形象,且注意到刘志丹、谢子长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二、周锡瑞陕甘革命研究方法

周锡瑞基于对田野调查的热情和中国乡村的多样性,着重研究社会史;基于对政治一统与社会多样性相互作用的考察,着重研究地方史。

(一)陕甘革命的社会史研究

充分的田野调查以及国内档案材料的公开,使周锡瑞获得充分的陕甘革命社会史研究的数据及资料。周锡瑞认为,“最终能够帮我们理解陕北革命的还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社会学模型,而是对该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此消彼长的复杂变化进行把握的历史学的方法”[1]15-16。“中国国家与社会结构并不是导致革命的必然因素,但是它们对革命和反革命行动有重要的限制作用”[2]195,基于此,周锡瑞全面考察陕北地区的人口数量、政府管辖、军事力量、赋税问题、商业发展、生活条件、文化习俗、教育科举等,以及陕甘革命领导人的社会背景、教育经历、社会关系等因素。

周锡瑞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的关键副产品是一个虚弱的政府……政府无法渗透到国家边缘与‘落后’的地区并将现代化的好处带给边缘农民,而共产党因此能够在广大内陆地区将那些被脆弱的现代化进程甩出去的民众组织起来”[2]197,这是陕甘革命根据地能够成为革命圣地的重要原因之一。五四运动以后,沿海地区受到新文化传播的影响,教育、交通、传播、管理、工业等事业大步向前迈进时,陕甘革命发生地却受到辛亥革命副产品的影响,陷入军阀混战、土匪丛生、鸦片复产的局面。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得到扩充,是因为处于杨虎城、马鸿逵和井岳秀三位军阀的夹缝中,国民政府控制较弱。陕甘革命发生地的军阀为了筹措军需,大力推广种植税收油水大的鸦片,陕甘地区的鸦片吸食人口数量攀升。与此同时,土匪四处掠夺也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阻断了陕甘地区对外交往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地方势力、打击土匪、以抗租(反地主)和减税(反政府)的方式联合革命力量。同时,周锡瑞注意到陕甘革命根据地虽然教育总体落后,但这一时期由开明军阀、士绅创办的榆林中学、绥德师范学院和三原县的几所学校等,为陕北地区革命发展培养了一批革命人才。

(二)陕甘革命的地方史研究

地方史研究是周锡瑞多年以来开展中国革命研究的惯用方法,在周锡瑞看来,“关于中国社会的宽泛的一般性描述不如细致的地方化研究”[3]116。比如,在此前的辛亥革命研究中,周锡瑞主要关注湖南、湖北两地的革命运动;在义和团运动研究中,周锡瑞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描述山东省各地区的特征上。周锡瑞的陕甘革命研究仍是典型的地方史研究,主要聚焦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地区。

周锡瑞在广泛运用档案、文献资料的同时,到陕北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访查,其认为陕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对陕甘革命起了重要作用。周锡瑞认为陕北地区贫瘠、匮乏、偏远的地理条件,遍布深沟、山林的地形地貌,这样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农业发展,交通不便限制了商业发展。晚明的流民叛乱、19世纪中后期的天灾人祸,使陕北地区人口发生变化,到20世纪初人口仍稀少。周锡瑞关注到陕北的地方政权弱小,军阀混战、民团林立、匪盗盛行,这些都是开展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

周锡瑞在研究陕北地区地方史时,对陕北地区的地域差异进行比较。周锡瑞将陕甘交界地区(主要以延安西边的保安县为主)与陕西东北部(主要以榆林为主)进行比较研究。耕地方面,陕西东北部耕地多于陕甘交界地区;人口分布方面,陕甘交界地人口稀少且多外来人口,陕西东北部人口稠密且受教育程度较高;革命领导者方面,陕甘交界地区以刘志丹为主要领导者,陕西东北部以谢子长为主要领导者;革命基础方面,陕甘交界地区以游击队为革命基础。刘志丹与国民党的左派人士建立联系,响应日益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多方力量在“抗日义勇军”旗号的感召下,加入他的队伍进行游击运动。陕西东北部地区以学校为革命基础。陕西东北部有较为发达的教育系统,榆林中学和绥德师范等学校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谢子长以农村学校为基础建立起完备的党组织,农民学生是党组织的重要干部来源。

周锡瑞的陕北地方史研究没有将视野局限于陕北地区,同样重视“地方社会结构如何被发生在其他地方的事件所改变”[1]380。周锡瑞认为,发生在政治及文化中心北京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深刻影响了陕西党组织的建立。一批陕西籍知识分子曾在北京接受教育,受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思想洗礼,渴望自由、民主的未来。他们回到家乡后,对陕西地区饱受匪患和军阀割据的落后状况大失所望。在这些知识分子看来,是那些自相残杀的“有枪阶级”阻碍了陕西的现代化,而自己的使命是发动开明师生与之斗争。由此,这些知识分子汇聚起来,建立陕西的中共组织,试图改变家乡社会风貌。

三、陕甘革命根据地“一存两点”是历史的必然

陕甘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后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的落脚点与出发点,是历史的必然[4]。周锡瑞强调“‘偶然’‘意外’(accidental)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1]396。周锡瑞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精英阶级开始相信只有革命才能改变中国的前途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革命有历史的必然性。但是,“革命所采取的具体形式由地方、国内、国际形形色色的偶然性(contingency)造就,只能通过对于细节及历史的‘偶然’‘意外’进行实实在在的分析,才能加以揭示”[1]397。

必然与偶然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强调历史必然性也不否认历史的偶然性,“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5]354。但是承认历史的偶然性不代表承认二元论,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669,由此,“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7]254,同时,历史的必然性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陕甘革命根据地能够“硕果仅存”是历史的必然性。首先,以刘志丹、谢子长为代表的陕甘革命领导人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陕甘革命领袖能够克服“左”“右”倾错误干扰,抵制“右倾机会主义”“游击主义”“逃跑主义”等错误判断,创造性地实践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肃反运动中胸怀大局、忍辱负重,以高度的党性原则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其次,陕甘革命领袖重视统一战线策略的运用,与当地各方势力保持良好关系,壮大了革命阵营。陕甘革命领袖积极争取能够为之所用的民团和哥老会等势力,同时坚决打击极端反动势力,在尊重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基础上,向其宣传革命思想,并加大对杨虎城部等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力度,促成了红军、东北军、西北军合作抗日的有利局面。其三,陕甘革命领袖始终紧密联系群众,坚持做群众工作,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广泛建立农民团体,农民联合会、赤卫队等群众组织的建立为巩固红色政权奠定了群众基础。第四,陕甘革命领导人不断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颁布了“十大政策”,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在政策引领下,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敌人的经济封锁被打破,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有所提高,边区的社会风气也有所好转。除陕甘革命领导人的主观因素外,陕北地区距离国民党势力中心较远、地区军阀混战、军政局面混乱、复杂的地理条件适合红军作战等客观条件,也使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后期“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党中央的落脚点与出发点。

周锡瑞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翻阅档案资料、研究文献史料,掌握了大量关于陕甘革命的资料,值得肯定与学习。但因周锡瑞长期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花费大量笔墨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历史事件上,而对陕甘革命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必然趋势的研究有所忽视。总的来说,周锡瑞对陕甘地区革命历史进程的顺序性研究,对陕甘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结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全方位论证,生动细致地勾勒陕北地区陕甘革命进程的社会史画卷,拓展了对陕甘革命起源、发展壮大以及中共中央落脚延安开启中国革命新篇章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刘志丹陕北革命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忠心耿耿 为党为国——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
纪念刘志丹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