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孤岛时期的《华美》周刊及其民众动员

2023-03-09 03:52闵苗苗
西部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海外侨胞华美孤岛

闵苗苗

上海孤岛时期是指1937年11月12日至1941年12月8日,所谓“孤岛”指的是上海公共租界(不包括虹口、杨树浦两区)和法租界。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结束后,上海市区沦陷。由于日本此时尚未准备好与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开战,因此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得以孑立于日占区的包围之中,形似“孤岛”,因而得名。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两租界沦于日本侵略军之手,上海“孤岛”时期结束。

1938年4月23日,《华美》周刊创刊于上海“孤岛”。该报以美商名义出版,聘请美国人宓尔士为发行人,朱作同为经理人,梅益、王任叔任编辑,每逢周六出版,1939年7月15日停刊,共出版61期。该报由1937年11月成立的中共江苏省文化界运动委员会领导,梅益、王任叔任该委员会委员。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党直接领导的刊物,该刊聚集了大批作者,其中大部分是中共党员,如王任叔、梅益、陈克寒、陆定一、成仿吾、罗瑞卿、叶剑英、徐向前、丁玲等。同时,该刊还经常转载中国共产党在延安、重庆等地出版的党报、党刊上发表的重要抗日理论和主张,如延安的《解放》、重庆的《新华日报》《群众》,党中央的声音给全国人民以鼓舞和信心,所以当时该刊一经出版,就被认为是孤岛“最精彩、最富战斗力的一个周刊”,成为中共江苏省文委进行抗日宣传的重要阵地。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了民众动员的重要性,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革命战争,它的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动员……”,因此“必须全国人民武装起来,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广大民众的武装“就像奔驰于荒野的大火,奔向敌人的策源地,吞噬其交通网,烧断其生命线”。如果“不把民众们组织起来,是无法巩固和扩大民族统一战线的”,只有将无组织的民众组织起来,这“对于提高民族抗战的力量,对于准备歼灭日寇的最后决战的条件,有着决定的意义”。《华美》周刊作为党的舆论喉舌之一,在抗战时期勇担使命,以少年儿童、青年、妇女、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海外侨胞为中心,动员和组织他们,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为抗日救亡贡献力量。

一、救国救民浪潮中的“小战士”——少年儿童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亦是《华美》周刊抗日动员的首要目标群体。广大少年儿童是抗日战争中重要的后备力量,动员少年儿童抗战有利于唤起全民族的觉悟。

首先,《华美》周刊报道少年儿童的抗战行为,赞扬他们的精神品质。《中国孩子在血战中的吼声》描写“在长江之北的一个小山顶上,潜伏着我们英勇的弟兄们……离我阵地已是二三十米远的时候‘略略略……’‘拍拍拍……’我们的机枪、步枪、手榴弹齐向强盗们愤怒的震吼了!……我们胜利了!我们为祖国的光荣牺牲了两位战士,换取了七八百无意识来找死的敌人”。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儿童深入抗战前线作战的情形,勇敢的儿童们冲在抗战的第一线,甚至奉献了年轻的生命。

其次,《华美》周刊报道了少年儿童在抗战背景下的生存状况。处在抗战中的少年儿童,他们或被杀害,或成为孤儿,侵略者甚至“把我们的儿童整批地送到敌人的国内去,去施以奴化教育。这不但是削减我们抗战的力量,而且想灭亡我们的下一代”。所以,保护和抢救少年儿童就成为当时非常迫切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战区建立儿童保育院,在长期的民族自卫战中,儿童保育院致力于“为保育下一代使他们在将来大规模建设新中国时成为最可靠的生力军”。

最后,《华美》周刊鼓励孤岛儿童从小练就好自身本领,为以后参战做好准备。4月4日是儿童节,春潮在《华美》周刊刊发《儿童们牢记着》一文,呼吁孤岛上的儿童们要领会“当时中国受到敌人压迫的痛苦,以及自己怎样去努力,将来肩荷着社会国家改造的责任”。为了更好承担责任,《华美》周刊希望少年儿童从小能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奋斗好学的精神,并且认清敌人的面目,牢记在心头,寻找机会给敌人以迎头痛击。

总之,《华美》周刊通过对少年儿童抗战的活动报道、抗战事迹的赞扬以及自身所处环境的介绍,鼓励动员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一切抗战工作,尽自己所能,为抗战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抗日救亡洪流中的“生力军”——青年

广大青年是抗日战争的“生力军”,对青年进行组织动员使之参与抗战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华美》周刊教育青年承担抗战的责任。该刊登载了蒋介石的《告全国青年》,从六个方面指出青年应担负的责任:一是积极参加战时的动员。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国防产业交通及教育各部门,做积极活动。二是实施军事训练。在抗战过程中须受严格训练,具备国族之技能。三是实施政治训练。人人具备建设“三民主义”国家所必需之政治素质及行使四权与实施地方政治等重要职能。四是促进文化建设。青年要自觉行动起来,参加扫盲工作,帮助进行通俗教育及战时宣传。五是推行劳动服务。青年在一周内须各自参加社会十小时以上之生产劳动。六是培养生产技艺。青年须注重科学之修养,使意识言行一切皆科学化,同时要接受技术训练养成生产与劳动之艺能。这给抗战中的青年以很好的指引,使其明白自身职责,对于抗日救亡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其次,《华美》周刊注重从思想上对青年进行动员。教育青年在抗战中承担责任只是《华美》周刊对青年进行动员的一方面内容,它还注意培养青年的爱国精神,教育他们站在抗战救国的立场上,要抛弃“定命运论”的人生观,确立革命的人生观,“青年树立不妥协不利己的人生观。”《华美》周刊刊文指出,青年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必须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命运不能囿的意思,誓死为祖国的自由而奋斗,为祖国的生存而牺牲。”并经常向自己发问“(一)我是中国人吗?(二)我对祖国应当负担什么样的责任吗?(三)我愿意认贼作父出卖民族利益吗?(四)我愿意不顾民族国家的危亡,自谋升官发财的机会吗?”。总之,为了抗战救国,青年人应该要保持节欲、致知、博爱、修身和无畏的精神。

最后,《华美》周刊通过榜样引领动员青年。报道了抗战前线青年奋勇杀敌、浴血奋战的场景,以唤起所有青年的觉醒。《华美》周刊刊载的《中国的青年》写道:在武汉保卫战中,“击落敌机十余架而英勇牺牲的李桂丹队长”;在1938年4月29日的武汉空战中“以肉弹撞敌机而壮烈牺牲的陈怀民”;还有“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胜日寇的平型关战斗的指挥官——八路军师长林彪”,他们都是二十到三十岁左右的热血青年。

三、战时后勤服务的“骨干力量”——妇女

毛泽东指出:“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抗日战争时期,妇女是战时后勤服务的“骨干力量”,在后方,她们从事生产、募集捐款,救济和教育儿童;在前线,她们组织各种战地服务团、救护受伤战士保证他们能重上前线、改善军民关系等。因此,动员妇女群体参加救亡工作尤为重要。《华美》周刊主要从报道妇女在抗战中所作的工作和赞扬妇女的精神事迹两方面来动员鼓励所有的妇女参加抗战。

《华美》周刊开辟专栏“抗战中的妇女”专门报道妇女在抗战中的工作。如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任务是“(一)唤起民众(二)侦察汉奸(三)慰勉战士,救护伤员,纠察军风纪(四)考察地方公务人员工作实况”。《边区的女自卫军》一文报道了陕北高原地区女自卫军的工作,“女自卫军是不脱离生产的,一方面不但洗衣服抱孩子,烧饭……而且还帮助春耕秋收等生产工作。此外,医院,解犯人,放哨也有她们的责任。”可见,妇女的工作范围很广,是极辛苦的,贡献是很大的。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许多英勇的妇女,被称为“游击队之母”的赵洪文国,就是抗日英雄中的典型人物。《华美》周刊赞美赵老太太年过半百仍然坚持抗日的事迹,描写了“我本着这个坚决与鬼子拼的信念,于民国廿一年二月把全部家产贡献给国家”。在她的影响下,苗可秀、白君实、刘壮飞及她的儿子赵侗,组织义勇军,将凤城、岫岩、三道虎岭一带作为抗战活动的根据地。另外,《华美》周刊还介绍了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的英勇事迹,这些女兵都是“抱着为国牺牲的决心”这个铁的宗旨加入服务团的。为了争取为国拼命上前线的机会,她们“在爸妈前面装疯,她们把杯盘都摔破,披着头发……把一个个阻止女儿参加抗战的家闹得天翻地覆”,她们行为的坚决与英勇,证明了云南妇女“用集体的、斗争的力量克服了一切困难,建立起一支战斗的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华美》周刊还专门设置了“妇女杂俎”让妇女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在抗战背景下,妇女能够被关注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这对团结妇女、唤醒妇女以及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都有着积极意义。

四、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要力量”——工人农民

工人作为最有觉悟最团结的群体,是抗战时期必须动员的重要对象之一,他们一旦被发动将形成势不可挡的力量。《华美》周刊充分利用重要节日或纪念日加大对工人的动员。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华美》周刊发文《以抗战来纪念五一》,“中国的工人,要纪念这五一节必得首先献身于抗战;在这五一节的时候,应该想一想,自己过去是否在为抗战努力?如果曾在为抗战而努力,那么今后当积极努力;如果过去不曾为抗战努力,那么应该立即下决心,决心为抗战而努力!”同时,实时报道了工人的抗战活动,这是《华美》周刊鼓舞工人积极参战的重要方式。如1938年10月15日《华美》周刊发表通讯《榆次工人自卫队的游击战》,充分宣传和赞扬工人组成自卫队的事迹,“从榆次城出发后,就与某路军的一个连配合起来,在离城三十五公里路的×村驻扎。当时的迫切工作是镇压逃兵,保护村民。”总之,当时工人们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只有一个:便是联合着其他阶级的人士驱逐侵略者出境,为保全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为维持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而斗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抗战动员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华美》周刊介绍了我国农民的爱国运动。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在中国犯下了累累罪行,烧杀奸淫、无恶不作,这激起了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反抗怒潮。在乡村,农民们积极开展着斗争,《华美》周刊第1卷第15期介绍了为收复岢岚县,农民斗争的工作纲领是“第一,以‘农民救国会’的名义组织起全县的民众,经常地做放哨、传信检查行人以至袭击敌人的工作。第二,为了支持长期抗战,积极加紧‘春耕运动’。第三,沿大道的村庄特别着重除奸工作,赶快进行‘坚壁清野’‘破坏公路’。第四,派遣强的干部到二三区去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可见,农民的工作任务繁重,是抗战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抗战的紧急关头,军民配合是取得抗战最后胜利的关键。《华美》周刊第1卷第11期报道农民支援军队,“军队所靠赖的农民,现在可以到市上去卖必需的粮食养那批为他们作战的游击战士,保护他们免受寒冷和恶劣气候的衣服也可以得到的。”这有助于鼓舞士气,为抗战提供必要的物资补给。

五、打响无硝烟战争的“斗士”——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是抗战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武器,拨响了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最强音,成为打响无硝烟战争的英勇“斗士”。为此,《华美》周刊注重对教育界、文艺界的知识分子进行动员和宣传。

教师作为教育界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应该被动员起来。《华美》周刊呼吁今日之教师应“(一)立即去除往日的门户成见。(二)打起精神为国家民族争生存。(三)领导学生参加救亡工作”。学生是受过教育的,有热情的,能辨别是非善恶的,能拥护公平正义的先进分子。为了发动这一群体参加抗战,《华美》周刊对“孤岛”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进行详细报道。在“孤岛”恶劣的环境中,复旦大学的学生仍然坚持学习,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座谈会讨论与抗战有关的问题,组织义卖团、卖力队、卖教队、洗衣队等,“他们以全部劳力所换得的代价全部捐助给前方抗敌将士”,用实际行动支援前方抗战。《华美》周刊勉励孤岛上的毕业同学,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除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以外,更需要有钢铁般的坚定的意志”,积极“走上前线,去同敌人血战”。

动员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抗日宣传工作。《华美》周刊对孤岛文艺界人士寄予厚望,希望作家们“不要把笔僵冻了的一样插在笔筒里,插在西装的荷包里,安闲地做着装饰品”,而要联合起来,创作更多的通俗作品,使“每个人都沐浴于文艺的光芒,加强抗战的情绪”。与此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向民间去,向医院去,向战区去,向前线去,向工厂去,向敌人的后方去!”《华美》周刊刊登了许多文艺作品,如歌曲《祖国在挺进中》《打游击歌》《七七纪念歌》,诗歌《恋别》《善良的人》,讽刺小品《世态》和漫画《中国的民众武装起来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等,这些作品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六、中国对日抗战的“重要支柱”——海外侨胞

中国在进行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还得到了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援。华侨输财助战,在当时被誉为“中国对日抗战的四大支柱之一”。《华美》周刊刊载的《华北民众大迎寇尔 旅美侨胞热爱祖国》《海外侨胞与祖国抗战》《国外华侨的热忱》就是海外侨胞支持国内抗战的有力证明。

自全面抗战发动以来,对于那些久处帝国主义统治之下,身历过异族凌虐的海外侨胞,他们的爱国情绪也随之激烈起来。“你看旅美华侨爱国心多切,捐了又捐;现在旅美华侨统一义捐救国会,又由香港中国银行汇到救国捐款国十万元,呈交军委会。”可见,“侨胞对于祖国的贡献,最重要的是金钱的捐输。”由于中国是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本国的兵工厂几乎不能生产抗战的器械,用以支持抗战的军械弹药大部分都是依靠国外输入,这时候“海外侨胞的捐输,积极支持抗战,无异为抗战阵线上的一支生力军,这是海外侨胞对于祖国抗战最有力的贡献”。

除了经济上的支持,海外侨胞踊跃回国服务,组成华侨救护队奔赴抗战前线,“至去年十二月十日华侨协会成立于重庆时止,到达重庆的侨胞已有二百余人,直接到战区各地去服务的尚未计入……”《华美》周刊对当前海外侨胞应担负的责任进行了报道,认为海外侨胞“不仅是多多捐输以支持抗战,扩大抵制日货运动以促敌国经济的总崩溃,努力进行国际宣传以取得国际的同情和援助,同时还要互相鼓励对国内新兴经济事业的投资,以奠定建国的基础……”,可见,海外侨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

猜你喜欢
海外侨胞华美孤岛
Realizing reliable XOR logic operation via logical chaotic resonance in a triple-well potential system
网格架起连心桥 海外侨胞感温馨
不再是孤岛
互联网医院华侨咨询专区平台
后疫情时代,海外侨胞和留学生如何应对?
阿里健康联合支付宝开通海外侨胞在线 医疗咨询专区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华丽』『华美』『华贵』
孤岛求生记
上官婉儿:华美绽放,凄艳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