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实施业财融合的必要性与具体路径探索

2023-03-09 09:22朱颖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
品牌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业务部门业财事业单位

文/朱颖 (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

财务控制、业务控制以及业财融合是事业单位各项控制的关键,财务控制是通过会计核算、财务分析等方式,提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保障资产安全。业务控制是指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保障各项经营活动的规范性,提升单位经济效益。业财融合通过整合制度、业务流程、资源等,在单位中构建出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促进各项工作效率不断提升,取得更加良好的工作效果,并且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保障,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

一、业财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防止重大风险的发生

业财融合管理模式融入单位内部控制中,可以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财务控制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业务控制可以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单位制定一系列制度,确保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规避一定风险。

(二)有利于实现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新要求

业财融合对财务人员的信息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工作水平,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通过实施业财融合,可以让会计人员及时掌握单位运营状况及运营成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角度来看,业财融合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有效最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想确保新形势下我国事业单位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业财融合尤为重要。

二、事业单位业财融合必要性

(一)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融合现状

由于在传统的单位分工模式中,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各部门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收集、核算、分析,以满足事业单位后续管理与决策的需要;业务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达成下发的业务目标,实现整体工作目标。这两者之间由于工作内容与工作职能的不同,存在着专业的壁垒和难以调和的矛盾。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为财务核算知识与财务报表的制作奠定基础,财务人员对于事业单位业务的开展环节、业务具体细节不甚关心,对于业务的开展及引导作用发挥有限;而业务部门人员基本上只关注相关业务开展进程与业务结果,对于财务数据的作用、预算制定等方面也毫不了解。两者独立运行缺少有效衔接,导致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预算编制、绩效考核数据分析等信息,都与实际业务开展状况存在一定偏差[2]。因此,实现业财融合势在必行。

(二)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新要求

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为我国的财政拨款,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程度事关我国财政资金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事业单位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为收付实现制,其优点在于便于核算结算,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无法反映各个时期或环节的收益及成本。在市场化背景下,收付实现制已经不再符合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求。我国在2019年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中首次提出,在事业单位中实行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需要制定明确的预算和相关费用归属,这就要求财务和业务人员加强沟通交流,深化业财融合才能满足我国新财务政策的要求,切实符合我国市场化潮流的发展[3]。

(三)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数据流通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正在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同时其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在业务工作开展方面、资金使用方面不够科学合理,而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存在势必会影响事业单位的运营和管理水平,阻碍其实现高质量发展。从实际的业财两个部门数据报表来看,两者还存在差别。财务报表的重点在于事业单位总体的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变动、负债率等;业务报表的重点在于各个项目收入、盈亏、成本等。这两种数据有着不同的格式、内容、分析角度和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这些差异导致业财数据在部门之间的流通与共享性较差。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无法全面相互利用相关数据来达到部门之间数据的融合共享、连续传递的目的。而业财融合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这一情况发生,通过信息系统对业务部门相关活动进行跟踪,及时转换相关数据,使数据更加透明,全面提升数据的共享性,帮助相关部门随时切入关键点,满足单位经营发展需要[3]。

(四)降低财务管理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不存在经营亏损状况,相关运营活动全部由财政资金提供支持,没有经营的压力,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还需要有待提升,防范业务开展过程中风险能力也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业财融合的实施使各项工作环节始终伴随着财务审核与监督,极大减少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漏洞,有助于事业单位各部门权责明确,进一步优化单位内控环境,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风险,并且帮助事业单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4]。

三、事业单位业财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业财融合管理模式氛围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并未建立相关的业财融合管理制度,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并没有及时转变自身的财务管理观念,仍然存在“重业务推进、轻财务管理”的传统观念。因此,在事业单位内部实现业财融合的第一步就是树立从上而下的业财融合管理观念,事业单位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及时对新政策进行宣传,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确保为业财融合模式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重点在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业财融合政策的宣传,强化业务财务部门对于该模式运行的了解,保障新模式、新制度在单位内部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单位中财务人员,由于财务部门才是业财融合模式的核心,其部门人员更应当加强学习自主性,改变原有的财务管理思路,了解部门业务开展环节和业务开展内容,并将其与财务管理需求相结合,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对业务活动展开系统研究和分析,并根据业务需要优化财务工作、推动单位业务问题解决效率的提升,推动资源的整合配置,确保业财融合工作能够切实地对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发挥作用。

(二)业财融合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发挥作用

传统财务认为预算管理就是资金的付款审批和费用控制,往往在业务部门付款时财务会提出问题,需要重新沟通,业务部门也会在前期开展工作时并不了解财务及预算要求,就会造成时间的浪费,降低工作效率。而有效的业财融合,可以将预算的各环节结合起来,以事前、事中、事后各项控制为基础搭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财务跟踪和业务监督体系,以财务部门、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内控制度)为基础,以资金流向和使用效果为主线的监督评价与整改体系,实现从预算编制到资金拨付全过程跟踪和动态监控,确保业财融合的进程。

1.事前控制过程

基于业财融合,将财务提到业务的前端。由财务主动参与业务,了解业务工作,把各种财务要求、预算要求在业务发生前与业务部门沟通,促使业务理解财务,进而确保预算编制的实际性与合理性,避免发生预算编制过于局限、资金配置不合理而造成浪费等情况,保障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使资金支付符合财务要求。

2.事中控制过程

事中控制主要是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即对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要对项目的开展情况、预算执行进度和质量情况展开分析与调整,确保预算工作的全面落实。同时,还要认真做好账务稽查,全面了解业务前期预算情况,在执行环节主动做好预算监督,严格约束业务部门的行为,合理规避风险。

3.事后控制过程

事后控制即对预算结果予以评价,评价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完成预算绩效目标情况进行考核,将评价结果作为次年预算编制的依据,为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支持,落实事后奖惩措施,如对绩效目标完成不好的业务部门,可适当减少预算金额。

(三)业务流程再造,完善各项制度

事业单位需要在新形势下实施业财融合工作,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效率提升和质量提高以及业务工作的开展。转变传统财务会计管理的核心是业务流程再造,根据业务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在能够保障规避风险的情况下简化工作流程,工作流程越是细化越是会降低工作效率,所以要平衡效率和效果。财务部门要详细了解业务部门工作,将财务要求融入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既能确保有效发挥资金的效率,又能确保工作中各环节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业务流程再造后就要进行制度的更新完善,结合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制定有效的各项制度,使业务驱动财务工作,财务有效满足业务需要。

(四)搭建业财融合信息化平台

信息化平台是事业单位实施业财融合模式的载体,搭建完善的业财融合信息化平台,财务部门才能实现对于单位业务环节和业务预算支出的实时跟踪,进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满足事业单位业财融合的要求,能够为事业单位运营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因此,事业单位需要搭建业财融合信息化平台,与事业单位发展目标、业务流程、业务目标、财务管理职能、政府相关政策收集分析相结合,完成事业单位业务与财务的有效协同。完善基础信息管理、预算编制、绩效评价、会计核算四大模块,建立个性化、业财互通的信息收集处理平台。并与单位日常办公自动化系统做好对接,确保信息化平台的有效性。

现在的信息化开发都是比较独立单一的,财务有财务软件,业务有业务软件,使各模块数据能够尽可能相通,可以互相利用有效数据,这就需要统筹全盘考虑信息化建设,使此项工作能够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事业单位信息化平台的搭建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1)在系统模块之中:①基础信息管理:包括基本数据及业务数据的录入和修改及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互,将所有业务通过建立业财融合平台集中处理之后,生成各类报表信息,同时实现了与其他财务软件平台的对接。②预算管理系统通过实现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和绩效评价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强化事前控制及目标导向,实现从事前计划阶段到事中执行阶段的全程可控。对财务收支的预算和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并提供相关统计分析和报告等,全面准确记录和掌握财务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收支情况,为建立规范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提供数据支撑。③系统主要是财务部门根据各业务部门职能和工作任务,设定各自的绩效目标;根据设置好的指标体系,对内部业务指标和外部社会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按照年度进行绩效评价,评价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2)在日常财务管理方面: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发展,移动办公理念逐步在我国收获了一定的市场,也为我国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我国事业单位业财融合的发展也可以引进相关理念。如将信息化平台的功能进行简化,引进办公系统OA,帮助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实现全天候全程的在线审批和财务信息上传共享,根据财务管理步骤安排信息系统日志管理。并根据事业单位的业务性质与风险评估结果,对移动终端审批功能实施分类授权或设置安全密钥,增强业务、财务各部门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其安全性。

(3)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充分利用财政系统的资产管理系统及政府采购系统,首先,将内部控制体系融入信息系统之中,完善的内控系统可以有效收集事业单位采购需求并对此做出合理的判断。通过对外信息平台的搭建,将事业单位采购项目相关参数、部门需求参数、设备或系统相关参数、招标时间、招标范围进行公示,便于相关企业进行投标。在选择供应商时,可以将供应商相关数据录入信息库中,利用信息系统强大的筛选分析能力选择几个最优供应商,在保证招标公平的同时,也确保供应商的质量。其次,在信息系统中增加固定资产管理模块,随时满足员工申购、退回、报废固定资产的需求,增加固定资产处置效率和流通速度。通过权限和固定账号设置责任到人,当资产入库后自动生成对应编码,通过信息化平台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分析增加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并对后续资产使用情况展开全方位分析,实时定位监控,真正实现动态化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与浪费。

(4)在合同管理方面:在信息化平台中建立业务合同管理审批模块,尽量将线下合同商讨签订部分流程转至线上进行,即使是不可避免的线下合同商讨流程也要及时在线上对各参与人员或部门的意见进行标注。最大限度地确保合同修改意见均有痕迹,以数字化的形式保留重要商讨内容和重要时间节点,避免文件丢失导致的合同无效或双方误解问题,避免因合同流转环节疏漏引发的财务风险。

(五)加强业财融合队伍建设

首先,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应将传统的财务会计思维转向管理会计思维,摆脱传统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的束缚,将目光放在事业单位整体角度,将部分注意力放在业务运营上,成为业务部门的指引者和服务者,使自己成为事业单位价值创造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的投入持续增加对我国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事业单位人员更要改变原有的“基数+增长”的财务管理思维惰性,切实做好预算工作和资金保障工作,才能适应逐步变化的政治与社会环境。

其次,传统模式中财务人员只需要掌握独立的财务核算、分析技能,满足财务报表制作以及及时解读政府政策的需求即可。业财融合模式下,需要财务人员充分掌握业务开展、业务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融入业务运行的能力。通过与业务人员工作的融合,切实了解业务开展状况,获取相关财务数据并利用专业的财务技能进行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从单纯的追逐数据、表格的真实性转向跨领域的、多方位的综合性人才。

最后,事业单位应优化人才储备,按照单位岗位职责的细化细分,选拔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员,还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等方式,来优化单位内部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体系,更好地促使业务与财务部门协同发展,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自身的价值。

四、结束语

业财融合是事业单位全新的管理模式,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利于防范风险、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将业务工作、财务工作相结合,财务管理工作范围扩大到业务开展与规划、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架构规划等各方面。充分发挥业财融合作用,强化业财融合的综合实施,理念的融合、适应机制、流程再造等,都是要一一解决的实际问题,还要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优化实现方法和措施。

猜你喜欢
业务部门业财事业单位
基于云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战略研究
勘察设计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国有企业业财融合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发电企业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电力企业构建纪检监察与业务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的研究
在当前形势下“业财融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