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应对之策

2023-03-09 09:22经媛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品牌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资金事业单位财务

文/经媛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为了保障国民生活质量,事业单位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稳定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稳定增长过程中,也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内部控制是当前事业单位运营管控的主要方法,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分析当前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尽管单位的制度在不断完善,但还是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须解决的问题,需要事业单位进行分析和论证,并及时找到可行的优化措施。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概述

(一)研究背景

我国从2012年开始实施内部控制,已经对事业单位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希望能够有效规范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2019年,《政府会计制度》开始在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事业单位经过改革已经实现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并存、双系统双报表管控。2021年,财政部门颁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于修订完善内控规范和指导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1]。当前情况下,事业单位财务依旧存在内控不严谨、职责划分不清、监督力度缺失等情况,对财政资金的使用以及财务管理系统的完善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使得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和精细化,保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推进财务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亟需完善的工作。

(二)财务内控的特性

1.一般性

事业单位内部构造实施强调将预防作为主要模式,制定一系列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来防止内部舞弊,预防风险,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并且要保证财务内控管理全面覆盖于单位所有活动及进程和全体人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通过不断实践来完善的,已经成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特殊性

事业单位大部分为公益性单位,内部控制与传统企业有所不同,需要遵循政府部门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法律法规,事业单位中的财务内控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监督管理等多项要素共同组成,并且还和行政管理以及财务会计系统有机融合。

二、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价值

(一)确保单位实现稳定运行

事业单位开展财务内控管理能够促使内部运行得以稳定。实施财务内控主要是在单位内部构建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并通过财务人员分析相关业务流程,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关于结果的沟通,结合实际情况对业务流程进行简化。同时,加强财务内控,对相关工作指标进行确定,并且协同单位其他部门完成实际工作,进一步维持单位稳定运行。

(二)推动事业单位科学管理目标的实现

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内控管理,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保障内控建设的合理性,构建严格的监督机制以及明确的岗位职责,有效规范财务人员工作行为。财务内控能够对财务人员进行有效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财务报表将单位实际的财务状况全面反映出来,为事业决策提供支持[2]。通过财务内控工作的开展,对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保障各项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规避财务风险,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目标。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财务内控意识薄弱,岗位职责不明确

部分单位领导不重视财务内控,将其定位为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没有多大关系。在此理念的影响下,财务内控很难得到领导的重视并在事业单位中顺利推进,无法体现出其重要价值。同时,事业单位未能重视财务内控的宣传工作,导致其他部门在概念和内容的理解上不够深入,不了解财务内控对于事业单位发展以及自身工作优化的重要性,不能明确单位开展财务内控的重要目的,因此在财务部门开展财务内控工作时,其他部门不重视并且配合性不足,最终造成财务内控制度执行力不足。此外,部分事业单位中还存在岗位职责混乱的现象,在实际管理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晰,不能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进行岗位设置,并且没有很好地执行定期轮岗制度,出现混岗现象,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追责,不利于财务内控制度的落实。

(二)资金管理制度在执行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部分单位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健全的监管制度,容易出现形式化严重、账实不符情况。国家的相关法律制度只能对事业单位起到基本的约束,单位性质不同,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同,同时部分单位中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存在非法挪用单位资金,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直接损害单位利益[3]。此外,资金预算合理性不足,在预算编制中没有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只重视支出预算编制,收入预算编制则比较粗略,导致收入预算编制精细化不足,因而容易造成单位项目资金不能得到保障,内部控制关键节点存在风险。同时在资金使用中缺少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混乱,增加单位不必要的支出。

(三)风险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运营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单位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存在不足,缺乏对风险的认知。部分单位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一旦在实际管理中遇到了财务风险问题,也很难及时采用有效的应对方案来控制风险。同时,在风险评估中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专业素养都不太高,无法有效开展风险管控,不能及时识别各项风险,也无法给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单位内部风险管理工作效率不高。例如,部分单位对“三公”经费严格控制,公务招待费难以报销,部分经办人会巧立名目,以商务招待或转嫁到相关外部协作单位进行报销。因此,存在制度和监管缺漏,存在财务风险。此外,尽管事业单位已经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但财务内控管理中信息化建设不足,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无法与其他工作形成有效的对接。同时,事业单位缺少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内部数据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传递,对关键点的风险控制不足,影响单位内控效果。

(四)采购业务以及合同管理中存在风险

事业单位根据具体职能的不同需要采购不同的设备。但是在实际上,单位在采购合同的签订上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甚至随意更改合同主体,在验收环节也不够细心,未经过专家的检查和确认就自行入库,这就会导致事业单位所采购的设备存在采购价格不合理、质量良莠不齐、与单位的实际工作需求有较大差异等情况。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环节缺失,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及时,导致设备重复购置的问题发生。在合同管理中,缺少完善的合同审核管理机制,合同执行随意性较高,当前还有部分单位在合同的审核中采用线下审核的方式,审核流程随意变更,出现先签订后审批的问题。在合同的标的金额确定和履约义务、违约责任约定中,部分单位管理存在不足,导致如设备出现故障等质量纠纷时无法对供应商起到制约作用,单位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维护等。以上问题均影响财务内控的有效性。

(五)内控监督力度不足

当前事业单位在监督审查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在内部审计中,审计工作交由财务人员,或主管财务工作的单位领导与主管审计工作的单位领导为同一人,使得内部审计独立性不足。内控监督机制缺失,只依靠内控制度对员工进行约束,很难保障内控执行的有效性[4]。另一方面,在外部监督检查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外部审计很难全面了解单位的具体业务活动,主要针对单位活动的合规性进行检查,对合理性有所忽视,没有重视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无法发现其中不足。

四、优化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财务内控意识

首先,事业单位领导需要加强对财务内控的重视,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并准确认识到财务内控对于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在单位内部召开相关会议,将其重要性在单位内部准确传达。为全体职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帮助职工对财务内控有一个更加全面及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实际活动当中,帮助事业单位构建良好和谐的财务内控氛围。其次,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交流。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通过组织开展部门会议及相关的培训活动等方式,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交流更加顺畅和迅速,从而实现对员工财务内控意识强化的目的。各部门需要积极全力支持财务内控工作,主动协助财务部门做好各项内控活动。最后,明确各岗位职责。在实际的工作中,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情况,合理划分财务内控管理的岗位职责,保证职责与分工清晰明确,并将责任及时落实到个人,促使员工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所以,通过强化内控意识,能够有效提升财务内控在事业单位中的重要性,并促使财务内控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

(二)强化资金管理制度的落实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资金活动的监管审查。针对资金开展全面管理,优化审查流程,保障相关工作高效开展,确保账实相符,从而避免财务人员私自违规挪用公款的行为,保障单位的经济效益。在资金管理中需要对每个人的工作职责进行细化,明确其责任和权限,提升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在项目开展时明确项目负责人,保障在资金结算时清晰有序和资金执行的安全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中,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战略发展,加强预算编制,将财务内控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使得资金管理工作能够产生更好的促进作用。建立完善的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等内部管理制度,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资金管理情况制定科学的资金预算,保障各环节严谨有序,设置专门的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在年终及时做好下一年的资金预算,包括资金的投入、支出,同时明确重点项目,在后续的项目开展中进行重点关注。

(三)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

事业单位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在单位中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的形式,通过思想宣传提升单位领导以及基层员工的风险意识,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重视财政资金的使用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单位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通过开展内部培训的方式,鼓励财务人员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加强对财务风险防控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防范风险。此外,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相对接,实行定期考核,加大奖励和惩罚力度,促进财务人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加强财务内控,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此外,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搭建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制定内控措施融入信息系统当中,即将控制流程和方法融入财务核心业务系统中,保障事业单位的业务系统在运行中实现自我风险防范。构建科学的内控机制,实现内控日常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建立内控监管平台,实现内控管理系统对业务系统主要风险点进行全面监管,从而达到风险的自动报警和处置,有效防范风险发生。

(四)加强采购业务与合同控制

第一,在采购活动发生之前,事业单位应当对供应商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对市场上供应商的各项指标进行全面分析,根据评测结果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第二,在采购业务开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多人共同确认。针对大宗的材料和大型的仪器,采购之前核查存量资产,通过招标方式进行采购,对于政府采购商品,必须严格执行采购流程。其他物资则应通过询比价,对比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第三,建立完善采购定价机制。大型的设备仪器采购中,通过招标来确认采购价格,其他的材料应通过市场定价或议价制定合理的价格范围,结合市场变化加以调整。第四,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加强合同的审批工作,并且聘用专业的法律人员有效控制合同风险。在合同的签订中,事业单位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和程序进行确认,明确合同主体,未经审批不得随意更改。

(五)加大内部监督力度

首先,事业单位可以成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根据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指定无关联的工作人员负责内部审计,并将审计的范围覆盖单位所有的活动以及工作人员,全面监督单位的各项业务收支活动以及资产使用情况。同时,内部审计应当明确单位经济业务的风险点,从而形成常态化的监督,及时发现其中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提升财务内控的有效性。其次,强化外部检查的专业性,从而促进内外融合。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外部检查的认知,积极配合外部审计单位,定期进行信息披露,提高外部审计的专业性,并且形成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结合内部审计,保障财务内控在事业单位得到落实。最后,加强考核制度的落实。事业单位需要设置完善并且可行性强、可以量化的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并将财务内控的执行情况与个人的绩效挂钩,从而提升员工的责任心,在财务内控中积极执行,提高工作质量。

五、财务内控的三道防线

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三道防线:(1)运营与管理作为第一道防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单位业务管理,在业务前端及时识别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估和应对,设计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及时实施,有效控制风险。(2)内部监督和管理作为第二道防线,事业单位中负责风险管理的委员会以及财务部门应当设置风险管理制度和标准,在单位中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并对单位风险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集中监管和分析。(3)内部审计作为第三道防线应当在单位内部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单位内部的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进行全面监管,同时需要对内控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根据结果及时进行整改,提升单位的财务内控水平。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落实财务内控对于单位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并将其融入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使得财务内控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在财务内控的推进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强对相关概念和内容的正确认识,提升人员专业素养,不断优化资金管理,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实,并对财务内控开展全面的监督管理,从而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提升单位的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资金事业单位财务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