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2023-03-09 18:57李菲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品牌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特色体系

文/李菲(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特色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能够在继承与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乡村经济发展添活力、添动力,从而打造宜居、宜发展的乡村体系[1]。同时,特色文化产业经济作为现代社会关注的“主流”,还能够让乡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明事理、明信念、明发展,继而更好地把控以其为“蓝本”产业体系的经济发展措施。而若未重视其中不足、缺陷,那么不仅会影响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发展,也会直接拉低该项经济措施的效能输出。因此,有必要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价值表现

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是基于乡村文化、经济、教育、医疗等要素,以人民意愿等要素为中心,打造产业丰富、人民丰收与幸福的乡村体系,以打开乡村发展局面,进一步提升乡村发展进度。而其中的特色文化产业则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其文化资源为中心,打造更优的经济发展体系,以实现乡村文化资源的持续发展,或乡村经济的有序发展,因此其建设具有现实而积极的意义。

一方面,有益于乡村文化的深化发展。乡村历史文化在时间和空间的特色化和经济化发展,能够帮助广大农村群众形成良性思想意识、行为等,如思想理念、道德素养、基础文化素养等。这样便能够较好适应目前乡村现代发展趋势,从而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以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的侗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化、经济化发展为例,该文化是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所形成的艺术内容,其中凝结了广大农民群众勤劳、朴实、节约等高尚美德,能够引导其精神积极向上。如其中艺术表现形式,能够提升农民群众斗志,激发其进行创新、科学建设。

另一方面,有益于地方经济发展。从乡村振兴发展角度看,文化产业是基础保障要素,能够科学设计当地资源利用方式和方向,提升该地经济发展效果,改善农村整体经济水平,从而形成可靠的产业体系。其中,特色文化要素拥有非常直观的经济价值,如结合实体产业和历史文化产业,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体系、畜牧游览体系、海景文旅产业等,能够将文化产业转化为实体产业,创造具体的经济价值,加速资金向乡村倾斜[2]。此外,基于本地特色文化产业,有效保护乡村历史文化,在科学规划与发展背景下,继承与发扬乡村历史文化。

当然,从更细的角度看,其还能保护我国优秀文化,展示乡村魅力。乡村作为我国发展的根基,是我国现代发展、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其拥有较深、较广的优秀历史文化、人物、精神等,如通过打造特色革命文化体系,能确保这些精神不被历史或乡村发展所消磨,甚至基于良好的文化保护措施,能进一步挖掘其经济价值,如打造旅游+乡村产业体系,从而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加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特色社会主义是整个社会的,是全体人民的,乡村特色文化经济建设是其中一个关键措施,其关系到是否能建成现代化社会主义,是否能建成特色社会主义,而乡村作为国家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的优化和重构,经济的体系化发展,能够在完善乡村发展体系的同时,推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3]。

二、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分析

尽管目前各个地区政府对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所隐藏的文化产业开发拥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且拥有系统的管理方式,但梳理部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开发的管理方式、内容、方向可以看出,其中还存在一定不足,如观念意识、理解、队伍建设等,导致这一经济产业效能不佳,甚至浪费了大量资源,具体而言:

(一)观念意识缺位

由于特色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体系中拥有较为特殊的地位,因此大部分地区政府均将其作为一种经济振兴措施,但由于缺乏经验,导致其认为仅有全方位、全角度开发文化产业,打造能听、能看、能玩的特色文化产业,才能提升乡村发展效果,这种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村经济发展效果,但是由于投入过多,导致文化产业比例失衡,甚至影响了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利于文化产业资源的经济化发展。此外,也有部分地区并未重视文化产业的深化发展,认为其仅仅是一种附加产业,对经济发展无效等[4]。

(二)特色文化同质

乡村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同质主要体现在开发方式一致、表现形式一致等,这种缺乏创新的产业体系,会消耗消费者对特色文化的感觉,甚至排斥乡村特色文化经济。首先,地区与地区间的特色产业文化经济,即一些地区未结合本地文化内涵和经济实际情况,照搬其他地区文化产业开发模式,导致地区特色文化经济产业不具特色;其次,地区内部之间未做好本地文化的系统化梳理,不利于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盘活,如同一民族的特色文化经济建设如出一辙等。

(三)管理部门失效

由于乡村特色文化具有特殊性,需要专业管理部门进行针对性管理,才能实现在特色文化经济体系圈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本土文化持续发展和稳定发展。但是部分地区并未重视该部门的建设,继而导致该部门无法对文化的特色化、文化的经济化发展提供帮助,如建设指导、整体规划、特色化赋能等。此外,部分部门在特色文化经济建成后,过于关注其经济化管理,未重视特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导致特色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失色。

(四)人才队伍建设不佳

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队伍技能素养较低。由于乡村人才外流,导致文化建设和维持人员基本为年龄较大的村干部,而由于其理解和认知水平较低,导致其不能更加透彻、更加系统地贯彻特色文化资源经济建设管理等措施。二是队伍人才数量较少,虽然部分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引进了较多人才,但是由于特色文化经济产业的建设、维持、创新等需要更多有能力、有个性的专业人才,如设计师、工程管理人员、专业保养维护人员以及财务管理人员等,而这些人员的引进和建设仍存在较大“空白”。

三、乡村振兴视野下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化措施

结合当前部分地区乡村特色文化经济化管理共性和个性问题,乡村要想在政府政策的东风下,拥有较好的发展,需要打造更加可靠、系统、完善的经济文化管理体系,才能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的经济价值,才能为地方经济的科学发展奠定良性基础。通过梳理相关经验和实践成果,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控管理要点:

(一)强化与转变观念意识

观念意识能够驱动地方政府、乡村特色文化经济建设人员主动摆正自身位置,主动探究既符合文化发展,又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特色建设措施。因此,需要采取丰富的引导措施,动态纠正相关人员的观念意识。

首先,要基于政府文件、国家相关意见等为基点,加强管理人员观念。如基于《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政策,开展专题学习会,让相关人员定期、定时学习,使其意识到现行环境下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5];其次,要开展案例学习主题会,即利用其他地区典型经验开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开发与保护专题学习会,以在让相关人员了解特色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的同时,优化自身观念和行为;最后,要成立党员先锋队,营造良好环境氛围。要基于地方党委党员思想和行为的先进性,成立党员先锋队,一方面带头做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各项工作,另一方面纠正部分人员不当思想和行为。需注意,由于观念意识引导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过程,因此在引导相关人员把控经济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搭建常态化引导机制,以在助推相关人员拥有更佳乡村特色文化开发意识的同时,能够适应现行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

(二)打造“特色”地方文化经济产业

地方政府要结合乡村文化内涵,以地方本土资源为基点,以经济发展为导向,创新文化产业经济化的方向和形式。首先,要基于乡村文化本质,打造能够适应村民和消费者的文化经济体系。若文化的发展背离村民集体记忆,会导致村民排斥甚至抵触这一经济产业,而若背离消费者的个性化精神需求,那么又会影响消费者对乡村这一特色经济产业的探索心理。因此,要深入村集体对该村特色文化的记忆,并找准其与现代消费者契合的结合点,如文化表现、经济模式、文化内容等,以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适应性;其次,要打造特色性文化体系。一方面,在借鉴其他地区特色文化经济化模式的过程中,学习其中经验,结合自身基础资源,打造具有差异性的文化体系,如基于其他乡村特色文化形式,打造集旅游+游学+表演+文化产品为一体的特色产业体系。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本地乡村民族文化资源,要深入本地各个乡村了解其文化间存在的差异,并从整体上布局,盘活其村民所需求的优秀文化,然后将其整合为一体,即将本地民族文化资源细化,让其形成密不可分的文化产业体系;最后,要打造乡村文化品牌资源。为避免本土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被抄袭,继而影响经济发展,或加强特色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或更好地保护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地方政府应结合乡村自有文化资源,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如基于地方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以建筑物、遗迹等要素为基点,建设场景感受、解密、探索、书刊等文化产品[6]。

(三)建立健全专项管理部门

地方政府要结合乡村振兴需求、政策指导、地方实情等要素,以财务人员构架、管理人员素养为基点,抽取管理能力强、经营丰富的管理人员,组建政府乡村特色文化经济专项管理部门,全方位、全流程地管理特色文化经济化管理[7]。首先,在建设前,管理部门应结合文化盘活实际情况,明确地方特色文化经济化发展方向,规划其建设要点、保护要点、经济要点等,如盘活闲置房屋,修缮年久失修的庙宇、宗祠等,并以其特色文化为基点,开展集表演、影视为一体的文化资源体系;其次,要以中间出入最小化为基点,反复对比管理措施是否真实有效,然后再由部门领导和地方责任人员敲定乡村文化特色化发展具体计划;最后,要全面监督和管理村、企业在开发特色文化资源过程中,资金应用的合理性。要依据专项管理部门计划,监督特色文化资金落实到账后的使用合理性,以避免资金的浪费,要物尽其用。同时,还应全面收集本地各村特色文化建设情况,并对比各项计划是否落到实处,以及落实效果,然后分析其中不足及问题成因,然后再次优化各村特色文化建设方案,最大化地提升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效果。

(四)提升人才队伍技能素养

职业素养不仅关系人才未来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在本地传统特色文化经济发展的管理效果。据此,首先,要打造更加完善的人员培训体系,即不仅要让其掌握相关专业技术,也要让其了解最新的政策、乡村文化管理要素等。如通过学习相关政策,及时了解国家可靠、有效的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意见,如范围、方式等。同时,也要加强相关人员技能素养的培训,并定期进行培训,如调查调研能力、乡村经济发展数据分析能力、文化保护与发展能力等;其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现行乡村建设任务重、任务多,相关人员的学习时间较少,因此为释放其学习空间,促使其以更优的状态面向技能学习和特色文化价值挖掘。如利用现行网络资源,打造线上与线下学习体系,以在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满足各个人员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再次,要基于本地乡村特色文化建设方向、目标,编制有效的人才招录计划。如招录整体规划师、全流程工程管理人才等,或招录复合型人才;最后,应基于乡村特色文化发展体系和经济发展效益,搭建专业人才考评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其绩效、职称发展的依据,以促使其主动发展、主动进步。同时,为减轻人才压力,可联动地方专业高校人才交互平台,有效解决乡村特色文化经济产业人才缺乏的压力。此外,由于本土人才是特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核心,因此也要鼓励外出本土人员返乡创业,或引导第三方经济企业提供更多岗位。

(五)设计可行可靠的制度

制度可以约束村民的行为,继而为地方特色文化的深化发展奠定良性基础。因此,要基于乡村特色文化发展需求、目的等要素,编制专项管理制度,并明确到个人。首先,要基于地方文化产业实际,扬弃传统经济管理方式中的弊端,采取以特色文化保护为主,经济发展为辅的制度措施,进一步保护地方文化。文化资源作为需要继承与发扬的资源,其特色化路径不能过于经济化,否则会消减文化资源在村民集体中的记忆,继而导致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被消磨,从而消失;其次,要明确各部门、人员的具体责任,严格要求其落实制度内容。实践经验证明,制度落实是制度效能输出的关键,因此要以制度上墙、追责等方式,严格要求各人员履行自身责任;最后,要动态革新制度内容与形式。要定期深入乡村特色文化管理部门,了解其制度执行情况,并在解释制度内容同时,优化制度不足。要收集一线人员对制度的有益建议,并将其作为优化意见等。

综上所述,在现行经济环境下,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已搭建了系统的经济体系,能够有效促进乡村各项资源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乡村经济环境,能够移风易俗打造更加文明的乡村体系。因此,地方政府应重视乡村特色文化体系的发展,并基于本土资源表现,设计可行的文化资源经济化开发与保护措施。当然,地方政府也应动态梳理自身发展不足,并不断优化自身发展理念,完善建设体系。据此,本文依据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不足,提出了五个建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特色体系
特色种植促增收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