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研究

2023-03-09 18:57方红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品牌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核算

文/方红缨(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它还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实现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目标,以推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真实反映出事业单位资产总体情况,为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夯实基础。

一、《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明确了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

《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之前,固定资产的核算一直以持有并使用为主,但在《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后,固定资产是以政府为会计主体,目标是满足事业单位日常业务活动需求,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同时要满足对固定资产的控制权且又要有利益产出,方可确认为固定资产。

(二)实现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后,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现已无法满足新会计制度的要求,需要各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基本准则》来实现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因此,各事业单位就必须加大对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其业务技能,让固定资产管理更加规范,提升管理效率。

(三)有效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

旧的会计准则没有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因而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往往远小于账面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也远远小于资产总额,这便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现象和资产虚增。《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后,除了部分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外,比如:文物、动植物、图书等,其余所有固定资产均应按照使用的年限来进行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会按照固定资产净值来列示,有效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1]。

(四)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嵌入会计核算体系中

在《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前,事业单位主要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但其存在明显的优缺点,其优点是核算较为简单,缺点是无法精准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当年实际收支情况,而且账务记录和实际支出的时间节点也存在一定差异。《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后,事业单位采用的是双基础、双核算方式,通过在事业单位应用权责发生制,可以精准地反映出事业单位当年的实际收支情况,而且通过对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更好地实现了将权责发生制原则嵌入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中。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现存问题剖析

(一)管理意识薄弱

现阶段,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基层员工普遍存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现象,仍旧延续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虽然部分事业单位近几年来的管理理念有所增强,但受限于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管理模式仍然无法满足新时代下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历史遗留问题依然存在,无法定期做好固定资产盘点清查,导致事业单位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单位的资产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刻,部分事业单位内部仍然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问题,过度关注于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忽略了对资产购置后的分配、使用、维护、管理等工作。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甚至只有健全的采购制度却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制度无法更好地作用于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工作中,进而造成固定资产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充分发挥资产的实际效能。

(二)固定资产管理不当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由于对固定资产缺乏深刻认知,导致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员配置较少,在单位内部并未单独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这一岗位大多由财务人员来兼任,更没有相应资产采购人员,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果不佳。在事业单位内部,通常是由需要购置固定资产的部门自行负责采购,只有采购的相关流程和申请需要由财务部门审批盖章,采购完成后统一由财务人员对资产进行登记。这类不科学且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导致事业单位无法对固定资产进行统筹管理,无法实现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出现重复购置的问题。比如,某些固定资产设备对于有的部门而言是闲置,但对于有的部门而言是急需,倘若单位内部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协调和调用,便会容易造成该固定资产设备长期闲置,无法充分利用起来[2]。同时,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没有设置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导致资产无法按期盘点,单位管理者无法了解实际固定资产数额,只能通过账面获取资产数额,但账面数额往往缺乏精确性,这也导致了固定资产实际利用率不高。第二,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且存在执行不到位现象。由于单位管理者意识缺失,导致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健全的、与之相匹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或是造成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管理人员并未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实行后,我国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现已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部分事业单位建立制度的初衷是应对上级部门检查,导致制度在制定时并未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无法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依据,甚至出现固定资产的流失或是损毁。单位内部没有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无法有效追究人员职责,也进一步导致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长此以往,会给固定资产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账实不符。第三,部分事业单位还存在资产利用率不高、维护不当、处置不规范等不良现象。由于固定资产的购置经费往往来自财政拨款,经费来源稳定且充足,导致部分事业单位购置资产随意性较大。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也缺少相应的维护维修,使用人员也缺少维护意识,部分单位甚至没有设置相应的专职维修人员,很多资产在长年累月使用过程中缺少定期的维修,导致资产还未达到使用年限就提前报废处置。报废处置流程也存在不规范,没有对报废资产进行科学评估,导致资产提前报废无法再利用,进而造成资产流失,比如某些报废资产虽然达不到日常业务管理的使用需求,但其仍然存在一定价值,可以通过变卖获利来进行再利用。部分单位对报废的资产没有相应的报废手续流程,账面不做减少,使资产金额长期累积,账面金额不断累加,但实际可使用的资产却少之又少,使得单位管理者无法真实获取和掌握单位固定资产实际情况,进而也不能对是否应该采购新的资产作出科学判断。部分资产虽然办理了处置手续,但处置手续和流程极其不规范。

(三)固定资产核算不精准

前文提到,在旧的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的核算一直强调对资产的持有和使用,但部分管理工作人员并未深刻领悟这一概念,导致部分事业单位多增或漏增固定资产的现象严重。固定资产是否应该增加,严重依赖于管理工作人员对持有和使用的理解渗透度。如果增加的固定资产没有按照要求及时入账,而该减少的固定资产又没有及时申报报废处置,就会导致单位的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不相符,进而造成单位无法真实掌握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最终出现重复购置或多购置的不良现象。究其根源,还是因为部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意识不足,责任意识不深刻。虽然《政府会计制度》已经实行多年,对资产核算范围也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部分事业单位从未真正解决这一问题,导致固定资产核算不精准,账面价值和实际价值存在严重不相符的问题[3]。

(四)监督考核机制执行不到位

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在单位内部没有配置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专职人员,自然而然也没有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部分单位虽然建立了监督考核机制,但是没有细化考核指标和岗位职责,导致责任无法落实到人。固定资产管理既需要有相应的专职管理人员,也需要资产实际使用人的协同配合,如果责任分配和追究机制都没有落到实处,考核自然也无法有效进行。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策略研究

(一)强化管理意识

《政府会计制度》实行后,事业单位应组织单位所有人员对这一政策进行全面学习和了解,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新要求,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人员进行相应的专业讲解和培训。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摒弃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要深刻认识到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着其他业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事业单位管理者应积极起好带头作用,做好固定资产管理的排头兵,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的重要性,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单位内部定期举办学习交流活动,组织员工深入学习固定资产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进行相应的业务培训,让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更为科学,让固定资产管理有制度可依、有章可循,以保障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固定资产利用率,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为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物质支持[4]。

(二)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

第一,事业单位应充分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在单位内部设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并配置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和人员。以确保固定资产从开始的采购环节,到日常使用、后续的维护,直至最后报废处置的所有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到底,从根源上解决无人管理或是职责不清晰等问题。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核算及管理是一项专业要求比较高的管理工作,要实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就必须建立一支精业务的固定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在单位内部优先选择业务能力精、思想道德硬、责任意识强的人员专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定期对这类管理人员进行业务技能的培训和知识讲解,让其了解最新政策方向,以便更好地掌握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方法。进一步夯实监督考核管理工作,实现固定资产从采购、使用到报废的每一环节都能将责任落实到人,对管理环节中的问题做到奖惩分明,以此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事业单位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是规范行为的重要前提,事业单位在制定制度时应充分结合本单位的实际资产情况,实现从采购到报废处置每一环节都有相应制度作支撑,让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确保固定资产管理的每一环节都能够按照制度办事,而不是按照主观思维来管理,让固定资产管理更加规范[5]。第三,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首先,事业单位应主动核实和清查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数量,保证账实相符。在确保资产数量数据的真实性后,事业单位应按需购置、分配和使用,实现固定资产的统筹管理和使用,避免出现固定资产闲置或浪费的不良现象,切实提升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效能,在单位内部要杜绝采购随意性大的问题,事业单位应充分结合每一年度具体情况,定期进行采购,避免财政资金浪费,让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都可以物尽其用。其次,在事业单位内部还应设立专门的资产维护维修部门,招聘和设置相应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让其在全生命周期内物尽其用,发挥出最大作用。对于达到报废处置条件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审批处置手续,对于无法发挥更大作用且需要处置的固定资产,应及时上报有关财政部门进行备案和审批,收到批复后再对其进行下一步处置,处置完毕后及时做好销账工作,确保账实相符。

(三)确保固定资产核算准确性

首先,事业单位应确保实现账实相符,对单位内部所有固定资产做好全面清查工作,精准判定资产盘盈盘亏,根据流程应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和审批,最后做好固定资产的入账和销账工作,实现账实相符。前文提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要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是要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有效分离。其次,事业单位必须做好新旧制度间的衔接工作,确保资产折旧初始数据和固定资产的精确性。

在对固定资产进行采购或是核算工作时,应严格遵守单位内的采购流程和程序,采购完毕后应及时入账,并根据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最后,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置时,应及时递交流程申请,等上级部门审批通过后,再进行相应处置工作,处置后及时销账,以此来确保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完全相符。

(四)严格执行监督考核机制

事业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单位内部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盘查清点,确保账实相符,盘点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损坏是否得到及时维护维修,盘点单位内部是否有闲置的固定资产,闲置的资产是否做好了相应的标识和登记备案,固定资产的采购和处理相关流程手续是否齐全。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明确固定资产管理每一环节的责任人,并对每一操作流程或程序赋予分值,通过量化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年底考核范围,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工作中,为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效率提供保障[6]。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事业单位管理者及全体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新会计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并就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进。通过强化管理意识,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确保固定资产核算准确性,严格执行监督考核机制四大措施,确保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充分发挥出固定资产的利用价值,有效解决财政资金,让事业单位在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猜你喜欢
政府会计制度会计制度核算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以政府绩效评价为导向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政府会计制度》模拟测试探究
《政府会计制度》创新研究及改进展望
《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问题及改进
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