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壤塘县农牧民增收的探索路径

2023-03-09 18:57周俊杰张慧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品牌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农牧民建设

文/周俊杰 张慧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一、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壤塘县农牧民收入现状概述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发展农业,这一阶段的农牧民必然是高收入的农牧民。

脱贫攻坚以来,党中央统筹兼顾,重点支持壤塘县发展,新增脱贫攻坚资金、脱贫攻坚项目、脱贫攻坚举措,持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金融扶贫支持力度、项目布局倾斜力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力度、生态扶贫支持力度、干部人才支持力度、社会帮扶力度,截至2019年底,壤塘县整体脱贫摘帽、76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35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

壤塘县地处四川、甘肃、青海接合部,阿坝州西部,是集“老”“少”“边”“高”“穷”“病”“教”于一体的国家重点扶贫县。2021年末,壤塘县户籍人口总数48126人,其中:农业人口42482人,非农业人口5644人;少数民族45684人,比重94.93%(藏族45252人,占比94.03%)。年末常住人口4.5万人,城镇化率26.36%,比上年提高0.55个百分点。当前,壤塘县依然面临 “偏远闭塞、基础薄弱、灾害频发、发展滞后”的实际,“经济发展后劲差、民生改善短板多、基层治理任务重”的挑战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项目支撑乏力、产业培育艰难、群众内生动力微弱、人才支撑不足”的困境。

因此,进一步提高壤塘县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有效化解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促进壤塘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大家共同的期待与希望。

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农牧民增收的现实困境

(一)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一是规划编制进展缓慢。壤塘县大部分乡镇、行政村还未编制农业现代化规划。与进展“数量”相对滞后相比,规划“质量”问题更让人忧心。主要是在制定农业现代化实施规划中,调研不够深入,征求意见不够广泛,导致对本地的地域环境、人文特色、资源禀赋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周全,没有完整地纳入规划。二是组织机制不够健全。农业现代化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部门之间理应加强协调沟通,共同服务。但一些部门“各扫门前雪”,项目、资金难以统筹整合,广撒胡椒面、重复搞建设,“九龙治水”变为“九龙戏水”。三是人员配备不合理。县、乡镇从事农业现代化人员都身兼数职,专干不专,导致工作中疲于应付,顾此失彼。

(二)农村产业发展尚需加强

虽然壤塘县特色产业有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有产业基地和经营主体,但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缺少实力强、带动面广的主体。大多数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三品一标”申报注册步伐慢,“叫得响”“立得住”的品牌和“拳头产品”少之又少。同时,受地域、交通等条件限制,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也较为缺乏,相关产品加工为成品后无有效渠道和平台及时进行外送销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壤塘县牦牛肉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受“戒杀惜售”思想影响,大量牦牛被贱卖和放生,一些草原被闲置和租赁,畜牧业的基础地位不稳、不牢。

(三)农村治理水平不高

一是由于历史欠账比较多,大部分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农村道路、供排水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是农村发展短板,尤其是地质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范围广、治理难度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与湿地、林地、水源地保护存在一定的矛盾。二是农业现代化工作中村民“主人翁”意识不强,片面强调享有的权利,不愿履行应尽的义务,修建公共设施不愿投工投劳,参与公共区域建设活动必讲个人利益得失,时有“干部进村干、群众路边看”的现象。三是重建设、轻管护,一些已建成的农牧业基础设施等由于缺乏养护,导致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大打折扣,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四)本乡本土人才亟待培养

从农村产业发展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从农村技术支持看,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虽然各乡镇都配备了农技员、兽防员,但划归乡镇管理后,更多地陷入行政事务性工作,很少深入田间地头、牧场圈舍去历练和指导,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弱化。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够。从农村有效管理看,大部分村(居)的干部平均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低,年轻后备干部不足,党员“双带”能力不强。从乡村人才提升看,现有农村人才、乡土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还不健全,导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上不去”。

三、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探索路径

(一)健全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注重规划引领。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中央、省、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做好系统梳理、对接落实,统筹考虑农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实际情况,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构建更为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注重试点示范。要按照“串点、连线、成面”的要求,每年选择一批有环境基础、产业特色、群众意愿强、辐射作用大的乡镇、村庄先行试点,打造样板,示范引领。三是注重统筹协调。整合资源,聚焦发力,让项目资金形成集聚和撬杠效应,努力形成“各炒一盘菜,共上一桌席”的工作格局,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可持续生计。同时,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自觉对标对齐典型标杆,做好“结合”文章,用改革的办法破难题,用创新的思路求实效,确保后来居上,“弯道超车”。

(二)构建系统化农业产业体系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坚持“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总体思路,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牧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围绕“粮、油、菜、药、畜”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系统化农牧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壤巴拉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是稳步发展高原优质粮食产业,提高优质青稞、双低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优势产业质量效益,大力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在稳定青稞总产量的前提下,以优质青稞良种推广种植为抓手,规划建设优质青稞良种种源繁育基地;加快推进“壤巴拉高原双低油菜产业园”建设,培育高原绿色生态菜籽油品牌。不断提高商品化率,促进农牧民群众持续增产增收;示范推广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更新更换马铃薯品种,提高马铃薯单产水平,稳定马铃薯生产。二是生态蔬菜产业。积极推进“壤巴拉高原生态蔬菜产业园”建设,以莴笋、大白菜、莲白、萝卜、花菜等为主要品种,积极推行节水灌溉、设施大棚、地膜覆盖等现代种植设施和技术,良种良法推广率达100%;发展中低温食用菌产业,扩大香菇、大球盖菇、木耳、羊肚菌等中低温食用菌种植规模。三是特色畜牧产业。大力推进“壤巴拉牦牛产业园”建设,建立牦牛标准化养殖区,着力扶持牦牛、绵羊生态养殖示范户、优质牧草种植示范户;新建牦牛标准化养殖基地(点),推进品种选育;发展特色养殖业,扶持藏香猪生态养殖示范户,建立藏香猪、中蜂、土鸡等特色养殖区,并建立豆科牧草饲料基地。加强优质牧草种植;引导农牧民利用牧户卧圈、农闲地、撂荒地等进行人工种草;推广高产青饲玉米示范种植,建设青贮饲料加工示范工作站。四是林下经济产业。积极推进“壤巴拉林下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多层次、多种类的立体林下经济产业,建设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芍药、百合、羌活、大黄、秦艽等培育基地,并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三)强化品牌质量建设

强化市场和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计划,打响高原、有机、生态等健康品牌,培育“壤巴拉”“悬天净土”等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和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一是加大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加强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健全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积极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生物质剩余物、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农业副产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制度,实现“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快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全程可追溯,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加强源头治理,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业标准化的推行和实施,切实加强生产过程管控。加大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和资质认证,鼓励企业建立农产品、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专业机构,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二是大力培育“壤巴拉”品牌。整合壤塘县农牧产品,加强市场营销推广力度。开展多渠道品牌推广营销,统筹利用县内外各类宣传平台、渠道和电商、微商、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加强“壤巴拉”系列品牌市场营销和推广。推进特色农牧产品积极参加西博会、农交会、川货全国行、惠民购物全川行等展会活动,把壤塘土特产送进全国大市场,不断提升农牧产品品牌影响力,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三是强化“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争创全州、全省、国家著名商标工作。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驰名商标、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创建,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四是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加强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要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服务体系,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各类电子商务平台。

(四)提升城乡治理水平

一是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强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建设,整合相关功能,搭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城市治理、电子商务、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实施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应急、智慧城管等工程,全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二是加强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治理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各类环境保护工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贡献壤塘力量。实施新村建设,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提升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维护意识。积极推进农村生活设施配套完善,促进乡村风貌整体提升,分类有序推进全域乡村建设,因地制宜提高乡村居家环境,推动乡村功能品质升级,实现环境舒适、繁荣宜居的“幸福壤塘”“温馨壤塘”新乡村。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德治建设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深入挖掘乡村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弘扬公序良俗,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发挥道德引领作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推进农村伦理道德建设,持续开展树新风活动,深入推进“孝善和俭”道德传扬活动。加大道德模范典型事迹宣传力度,发挥致富能人、返乡创业人员、离退休回乡干部、高僧大德等作用,引导农牧民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风俗。大力推进农牧区诚信文化建设,不断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五)注重人才培养

一是抓牢“领头雁队伍”这个核心。要把村支部书记的选拔培养作为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养力度,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领头雁”。二是抓实“致富带头人”这个引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职业农民进行资格认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政策扶持力度,助推做大做强、做特做优,“传帮带”培养出一大批“能工巧匠”“种养能手”。三是抓活“返乡创业人才”这支队伍。创新政策体系,积极为返乡创业人才搭建宣传、服务、合作平台,实现优秀人才与乡村振兴深度对接。组织参观知名企业、合作社,学习先进理念、先进技术,提高返乡人员创业能力。定期召开返乡创业交流会议,共享域外、县内信息资源,谋项目、增合作、促发展。四是抓好“管理人才”这个关键,对民间艺人开展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民间艺人在弘扬特色文化和传承传统技艺方面的突出作用。完善师承制度,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优势资源,通过技艺传承,培养民族工艺骨干人才队伍。制定科学、标准、量化的民族工艺大师和工匠评定办法,认定一批壤塘民族工艺大师和匠人,切实提高社会待遇。建立民族工艺技艺培训中心,发挥传承人突出作用,以传帮带等形式重点培养唐卡、藏香、旅游纪念品等开发设计、制作人员,推进民族工艺人才队伍职业化发展。成立大师工作室,支持行业协会建立民族工艺交流平台,促进民族工艺企业间相互交流与沟通。五是抓住“农牧民群众”这个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新创造精神,广泛宣传、深入动员,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乡村“内部造血”和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如何促进我国农牧业收入的增长,成了衡量壤塘县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壤塘县农牧民增收仍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解决在农牧民增收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痛点。

应当从体制机制、产业发展、治理水平、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好现阶段壤塘县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现实困境问题,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农牧民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内蒙古农牧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问题探析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转移农牧民是保护生态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