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旅游功能开发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023-03-09 18:57田泽坤李宗娟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品牌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林州市林州红旗渠

文/田泽坤 李宗娟(.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世纪60年代,林县(现林州市)为了解决长久以来的缺水问题,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将山西的漳河水引入林县,使得林县缺水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成为当时全国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标杆,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肯定。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红旗渠迅速闻名国内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林州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红旗渠的水利功能逐渐削弱。20世纪90年代,林州市开始开发红旗渠的旅游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红旗渠旅游功能开发的历史

林州市西临太行山,北临浊漳河,林州盆地居于其中。林州盆地自西向东倾斜,无法积蓄雨水。加上地势陡峭,沟壑纵横,地表缺乏植被覆盖,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地表水严重缺乏。此外,林州境内多断层,地表水大量流失。即使在无断层处,也大量分布着石灰岩,多裂隙、溶洞,地表水难以储存。只有很少一部分地方有隔水层,但水源处于地下深处,开采十分艰难。这使林州市形成了严重缺水的局面。1957年,林州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两年后,林州再逢干旱,水渠、水库全部干涸,寻找水源这一问题再次困扰着林州人民。林州市位于山西与河南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浊漳河水量充足,在双重因素下,引漳入林成为此时解决干旱问题的最佳选择。

1960年2月,红旗渠开始修建,首批参与修建的林县人有3.7万,他们工作在悬崖峭壁之间,削平山头,架起渡槽,开凿隧洞,修筑建筑物,誓把山河换新颜。经过林州市人民的共同努力,1969年7月,红旗渠所有干、支、斗渠的配套工程全部完成。从此,林州市人们摆脱了干旱缺水的局面,人们有救了,庄稼丰收了,牲畜有水喝了,建筑业等各行业也蓬勃发展,林州市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红旗渠建成后,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与推动下,林州市成为对外开放县。1971年至1980年,参观红旗渠的有17个外国党政代表团、14个国家的党政领导人和1万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友人。他们给予红旗渠高度好评,并表示要把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介绍给他们国家的人民。此外,林州市也派相关人员去外国参观访问,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互动。

在对外宣传方面,1965年,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完工后,河南日报、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对红旗渠进行报道,称其为“英雄的人们 伟大的工程”,使红旗渠第一次被全国人民所熟知。1970年,《红旗渠》纪录片在全国播出,红旗渠精神感染了无数群众,引起了红旗渠的参观热潮。1998年,中央电视台和河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在喜迎国庆49周年之际隆重播出,在全国引起轰动。随后,反映红旗渠精神的电视专题片《红旗渠百家讲坛》等影视作品陆续播出,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共鸣。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和书籍中也时常出现红旗渠相关报道。近年来,林州市政府组织成立红旗渠精神宣讲团,前往北京、广州等城市宣传,以照片展、实物、劳动模范和讲解员解说、文艺节目表演等形式,宣传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以及孕育而生的红旗渠精神,吸引人们前往红旗渠实地进行参观学习。红旗渠景区还排练了《红旗渠》话剧和《走近红旗渠》等大型室内情景剧,推动了红旗渠的宣传工作,使其走进更多人的眼帘中。此外,红旗渠景区还和铁路部门达成合作,开通命名为“红旗渠号”的高铁,车内张贴红旗渠照片和口号,使高铁成为流动的“宣传员”,让乘客在路途中感受红旗渠精神的文化魅力,扩大其影响力。

20世纪90年代,林州市利用红旗渠的高知名度开始将其往旅游景区方向发展,经过多次开发利用,红旗渠发展为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和络丝潭三个景区。这三个景区原来是三个独立景区,分别售票,现在进行统一管理,一票即可游玩三处景区。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使红旗渠由一条引水灌溉渠发展为具有弘扬红色精神的旅游观赏功能,成为一处兼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旅游景区。红旗渠风景区和红管处本来是统一运行,为加强红旗渠旅游发展后劲,2016年8月,林州市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对宏观处进行了改制,红旗渠风景区(国企)从红管处(全供事业单位)剥离,独立运行。

进入21世纪后,红旗渠景区取得了突破式发展,在景区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步。2002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2006年,红旗渠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6年,红旗渠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20年,红旗渠被评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在景区收入方面,2017年达5669万元;2018年达7035万元;2019年达8919万元;2020年以来,受新冠感染病毒影响,营业总收入大幅下降。

二、红旗渠旅游功能开发的现状

(一)红旗渠景区的游客来源

林州市全市总面积2046平方千米,人口基数大,分布集中,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省内与郑州距离近,郑州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稳定的游客市场。省外与山西、河北两省相邻,西达陕西,东达山东、安徽,南达湖北,有广阔的游客市场。林州市邻近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新河、安林、合嘴、S305、S226五条省道贯穿林州全境,南林高速、林长高速、林桐高速和鹤辉高速都经过林州,为红旗渠景区外地游客来访提供了交通便利。

从游客年龄看,游客年龄分布在18岁至40岁之间,儿童和老年人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景区山高陡峭,山路长远,耗费游客大量体力所致。从游客来源看,游客约80%来自本省,如安阳、郑州、鹤壁、新乡等临近市为第一客源市场,与河南省相邻的省份如山西、陕西、河北,距离较近,成为第二客源市场,其余省份如山东、北京、湖北、江苏,游客数量较少,少有内蒙古、新疆等距离较远的游客。从游客分布看,市区游客数量多,约占70%,非市区游客数量少,这主要是因为市区游客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较高,旅游意识更加强烈,因此更要注意对非市区游客的挖掘。从游客职业看,学生、教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占比大,他们受教育水平高,同受高等教育的军人、工人占比小,今后也应当注重军人和工人的市场开发。从政治面貌看,共青团员、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和党员占比较大,说明红旗渠景区拥有广阔的红色教育市场空间。

红旗渠景区游客数量受季节和节假日影响较大,五一、建党节和十一节假日人数最多,冬天最少。游客的来源也较为集中,近一半来自安阳市内。近几年来,外国游客极少。红旗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旅游淡季,单位团体红色旅游培训占所有游客比重最大,培训学习的游客多为政府工作人员和学生。在旅游旺季,散客数量多于团队游客。

(二)红旗渠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红旗渠景区成立以来,林州市政府大力支持景区发展壮大,把红旗渠周边的道路划为“红旗渠林虑山”保护范围,严禁企业、养殖业、饭店、宾馆等开发占用,坚持人文与自然和谐开发发展的理念,重点推进红旗渠旅游快速发展,打造林州旅游排头兵。除此之外,林州市政府为支持红旗渠旅游发展,专门修建了市区到景区的观光公路,并做到路边绿化带一年“四季有绿,三季有花”。为支持红旗渠纪念馆新馆建设,公路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专门绕道修建,为新馆腾出空间。

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红旗渠景区经过长期的投资整改,对景区内部的道路、公共场所、休息处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达到5A级景区标准。除此之外,红旗渠景区全面收购整合周边餐馆,设置红旗渠大食堂和红旗渠餐厅,改善了以往杂乱无章的服务状况,提高了游客的旅游愉悦感。同时,将收益不好的原红旗渠冰雕馆改建为林州宾馆,方便游客住宿。

(三)红旗渠景区与当地自然景观的融合

林州市处于河南省的西北端,位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境内多山,山地、丘陵占86%,最高海拔为1632米,最低海拔为200米左右。地处太行山东麓。在太行山东麓,地表侵蚀严重,多悬崖、深谷,使太行山与林州地面形成巨大高差,呈现出一幅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的壮丽画面。红旗渠景区面积占地大,一碧千里,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红旗渠景区分为三个景区: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和络丝潭。红旗渠纪念馆和分水苑位于同一处。红旗渠纪念馆通过绘画、雕塑、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介绍了修建红旗渠的艰辛历程,展现了林州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让人们不禁怀念起那段艰苦难忘的岁月,体会到人民英雄的魅力。红旗渠总干渠在分水苑景区分为三条干渠,分别延伸至林州各地。分水苑景区各景点排列整齐、规划有序、动静结合,乃一派山水秀丽的风貌。

青年洞景区,以青年洞为主要景点,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靠林州人民断壁而凿,从大山一端直穿至另一端,悬挂在太行山半山腰,为游客呈现一幅壮丽景象。极目远眺,群山环绕,峰峦叠嶂,将太行山的“雄、险、奇、秀”展露无遗,让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它将人文精神与自然景观结合为一体,是一个综合性景区,充分体现了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奋斗精神。一众英雄形象化为雕像,雕刻在太行石壁上,闪烁着红旗渠精神的光芒。中途还有直耸云间的一线天、举步生风的步云桥、地势险峻的双龙洞、沉稳幽静的两半山等景点。

络丝潭景区夏季河水在上游汇流而下,形成景象壮观的半环形瀑布,势不可挡,如龙马奔腾,坠入百米水深的络丝潭,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冬季十几米冰帘悬挂在河水两岸,书写着络丝潭岩石的形成史。

(四)红旗渠精神融入旅游业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这是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精华。一是自力更生。根据这个方针,人们自己制造材料、工具,自带粮食,创新技术,垒石房,最终解决了资金、材料、工具、粮食、住宿等极度困难的问题。二是艰苦创业。长达10年,30万林州人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修筑了红旗渠,把自己的汗水洒在这道渠上。在修建过程中,培育出“神炮手”常根虎等大批能工巧匠,创造出三角炮作业法,建造出空心坝等重要工程,迈出了创新创业的第一步。三是团结协作,红旗渠作为一项涉及多个村庄和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动员几十万的群众,需要巨大的物资供应,这些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万众一心。修渠中,林县县委发挥全面指挥作用,做好群众的思想意识工作,实现了修渠工作、饮食、住宿等各方面协调一致,使历时长久的红旗渠修建工程顺利完成。四是无私奉献,为了修筑红旗渠,30万林县人民舍小家、顾大家,一心只为红旗渠的工程建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工程修了整整10年,吴祖太、李茂德、李云祥等 81位修渠英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把生命留在这道渠上,把无私奉献的精神留给后代。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体现和深化,也是新中国突破内忧外患局面、逆势生长的原因。

长期以来,红旗渠精神受到高度关注并被给予高度评价。红旗渠景区荣获“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称号,被评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干部培训基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红旗渠景区已成为进行爱国教育、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最佳场所。近年来,红旗渠景区建立了红旗渠干部学院、廉政教育学院和中小学研营基地,用于培训学习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其中,红旗渠干部学院对全国各地干部党员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国内包括国外(越南)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体验红旗渠精神。这一举措使红旗渠景区获得了更大发展空间。

三、结语

红旗渠的发展史就是林州市的发展史,红旗渠在林州人民从实现温饱到实现富强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的时代,红旗渠作为林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其旅游功能的开发为林州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虽然因为新冠感染病毒的影响,旅游业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但红旗渠旅游业仍然有巨大的发展潜力。2021年,红旗渠精神入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由此可见,党和国家依旧对红旗渠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红旗渠景区应当抓住机会,不断提高景区的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在未来旅游业的竞争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推动林州市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林州市林州红旗渠
Chinese musician preserves folk art through music
坚持三业并举 实施总部经济——河南省林州市建筑业实现四个60%
林州市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迷情大丽花
林州市
24小时便利店已打烊
迷情大丽花
迷情大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