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伦理下的中国商品包装设计

2023-03-09 05:40徐怡帆慕星吴雨萍汪思羽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绿色包装 2023年11期
关键词:伦理环境生态

徐怡帆,慕星,吴雨萍,汪思羽(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0)

商品包装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商品价值中对消费者而言起到一个调剂的作用,所以商品包装需要具备审美性、功能性、文化性等多种特点。以往,我们仅注重产品的品质本身,却忽略包装的重要性;产品本身并不会说话,但适合的包装可以为它吸引消费者的青睐。但在我国包装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商品包装技术也得到了极大提升,现在的商品包装却进入了另外一种误区,没有良心的商家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对产品进行恶意的包装。这些恶意的包装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且还有破坏生态环境因素的存在。包装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事关民生安全与环境友好的重要行业。因此研究生态伦理对促进我国绿色包装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当前包装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包装过度浪费资源

过度包装主要是指包装层次过多以及包装材料过于昂贵。

1.1.1 包装层次过多

包装层次过多指的是在商品的包装上添加多余的数量和厚度。普通商品的包装通常分为内外两层,还有一些产品仅用一层,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商家本着控制成本压低价格的态度基本上都是朴素简陋的包装。但割裂的是,如孩子的学习用品、当地的特产,甚至是原本平价的水果经过过度包装后,价格就得到了飙升的允许。如今市面上繁复冗赘的产品仿佛才是市场导向,甚至包装的成本都超过了产品本身价值。比如说农产品的包装原则上都是比较简单朴素的,但现在的包装风向是逐渐使用多层材料反反复复本末倒置,这就是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

1.1.2 包装材料过于昂贵

在选用包装材料时,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材料的经济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原材料的数量以及工艺的难度。在诸多的包装材料中,纸是比较经济、实用的材料,而玻璃、金属等由于其工艺及原料资源的制约,成本比纸张要高。过度包装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使用了太多昂贵的包装材料。而这种材质的运用,只是为了在视觉上有美感,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这样的选择从一开始就是盲目的、不理性的,有一种舍本逐末的夸张。

在我国市场上时常可以看到精美华丽的商品包装,不仅在材质上各显神通,并且这些包装上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装饰。如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礼品礼盒装,其中以中秋月饼礼盒为一个典型代表,这种风气大大地提高了包装成本,甚至高出月饼本身的价格。这样的做法是对包装资源的极大浪费。

1.2 包装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

随着我国实行塑料袋有偿政策并加强了环保教育后,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大提高,也有效地减少全民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这方面的环境污染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近年来,我国城市“包装垃圾”数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其中70%以上的城市都是商品包装废弃物,故而包装垃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环保问题。尽管有些包装垃圾可以再循环使用,但垃圾的处理成本增加了,也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处理垃圾需要一定的物质成本,国家每年在垃圾的处理方面都有很高的经济支出。这些包装废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对生活环境来说无疑是一种恶性循环。

2 包装问题的伦理分析

包装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人本伦理责任的缺失,体现在包装对人的伤害;二是包装生态伦理责任的缺失,体现在包装对环境的公害。

2.1 人本伦理责任的缺失

生产者在设计包装时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真正的购买需求,社会需要引导一个正确的消费理念。先秦诸子百家关于消费伦理的论述很多,如墨子注重“节用”,注重实用,注重民生,反对奢华,注重节制。《论语》中有一句话:“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可见,中国人骨子里是带有勤俭节约的本质的。所以报复性消费和面子消费是中国人共有的通病,这些通病导致了消费者的过度消费,这在社会问题上已经引起了一种伦理缺失的现象。

2.2 环境伦理责任的缺失

包装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最大的根源在于环境伦理责任的缺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伦理观的缺失展现了人性贪婪的一面,人类恶意破坏,随意污染,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高等生物的职责。

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首先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得到发展的前提是环境。其次,经济活动的大小与环境资源的丰富程度密切相关,缺少了环境资源,就无法进行经济活动;最后,环境为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净化,从而实现了生态资源的循环与再生。生态资源的恢复与再生是有一点限度的,如果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就会给地球带来难以磨灭的伤害。乔志强在《生态伦理视角下的商品包装走向》一文中总结到,生态伦理是设计师和科学家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生态伦理和设计原则的共存归根结底是人性的回归,也是设计师道德责任感的体现。无论如何,生态伦理是全人类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多数人的必要选择[9]。

3 我国商品包装生态伦理的合理构建

3.1 商品包装伦理的理论支撑

3.1.1 传统“天人合一”思想

从古至今,儒家思想教育我们的一直是以人为本,对待自然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人类不能一味索取一味滥杀,正所谓成家立业立国兴邦,其根本在于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尊重。在中国“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中一个必要的话题,它的根本思想通过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传达出原始的绿色设计理念。

3.1.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黑暗总是与光明如影随形,国家的发展就是与一个个社会问题进行搏斗或是和解,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十分值得重视。

人类如若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将会持续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疾病的侵袭,人们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进而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使整个社会难以达到和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把生态环境比作“眼睛”,那生态环境就是生命的窗户,表现了国家领导处理经济和生态的气节。

3.2 构建生态伦理道德规范体系

在商品包装的伦理问题方面,有四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分别是包装图案与道德禁忌、包装内容与诚信、包装材料与环境伦理、包装成本与消费伦理。适度的、优雅的商品包装是有一定意义的。所以在注重环境,节约资源为前提保护的基础上,诞生了符合生态伦理的包装[1]。

生态伦理包装是指包装与人与环境的三人同行,强调对待环境的善恶之分。在发扬我国节能减排的生态理念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建设美好新中国。我们要正确地理解,第一,在开发自然资源时,要做到人人平等,没有人可以享有更多的资源,而利用他人的资源来扩大自己的利益,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其次,在利用资源时,要正确处理当前和未来两个方面的关系,既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又要重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尊重后辈人对环境资源的平等利用。

3.3 普及生态伦理教育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技术、人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还是需要去追赶的。人民的环保意识较差,甚至视环境为国家之事,将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对国家的依赖性较大,因而没有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许多人口口声声说“绿色环保”,但他们手中的垃圾包装,使得绿色包装陷入了一种窘境,这种窘境只有政府提倡,民众对此漠不关心。

推广生态伦理的包装教育,有助于公众树立生态伦理学的理念,进而提升包装企业的道德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观念上讲,“绿色化”是生态伦理学建设的第一个步骤,只有真正接纳了“绿色生态”这一概念,才能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只有把生态伦理植入到自己的脑子里,才能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出来,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大我。社会的经济需要每个小我的添砖加瓦,但美好的大同世界也需要集体生态伦理的觉醒。学校要开设有关生态伦理的课程,突出传统的包装所造成的危害,并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环境的认识;公司要树立“绿色企业文化”和“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把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挥洒给每一个员工;基层社区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培训、宣传等活动,引导公众树立环境意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进行预警、监督、指控。总而言之,生态包装设计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道德观,促进人们环境责任感的回归。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包装行业现状的分析,从两个方面对其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来看,商品包装中存在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社会学家和设计师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推导出一套可行的商品包装伦理方案。我国商品包装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主义精神欣欣向荣,为中国的商品包装伦理提供了物质条件。从精神内涵来讲,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相得益彰。同时中国的包装伦理道德观海纳百川,吸收了其他各个国家的生态环保理念,为我国商品包装中的生态伦理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总体而言,生态伦理学为指导的包装设计,符合当今国际上发展的绿色观念,是一种符合当代环境美学、经济美学的思想理念。作为解决问题和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包装设计应该积极地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审视和完善,为建设更好的生态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伦理环境生态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环境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