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麦产业化发展潜力与对策

2023-03-09 04:07曹永立贾志荣曲运琴周元成
山西农业科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大麦山西省品种

姚 勇 ,曹永立 ,贾志荣 ,王 镇 ,曲运琴 ,周元成 ,韩 英 ,甄 攀

(1.山西农业大学 小麦研究所,山西 临汾 041000;2.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山西 汾阳 033000)

目前,国内大麦研究主要集中在云南、湖北、江苏、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13-14],而且主要开展的是啤酒大麦方面的研究[15-18],在白酒、醋等酿造业方面的研究较少。大麦产业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在甘肃、云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前人已在这些省(自治区)开展了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19-23],大麦产业供需仍存在不平衡,产业竞争力较弱。山西省作为酿造大省,对大麦有着广阔的需求空间,大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已有研究在大麦品种选育、栽培和产业化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24-27]。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麦产业状况进行简要综述,着重分析了山西省发展大麦产业的潜力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山西省发展大麦产业的建议及对策,以期为山西省大麦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1 国内外大麦产业的发展

1.1 国外大麦产业现状

大麦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28],在全球七大洲中,仅有南极洲不可种植,是世界上第四大禾谷类作物。除耕地严重缺乏的日本之外,生活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一直是世界大麦的主要生产国,主要是大力发展啤酒和饲料产业[29]。21 世纪以来,世界大麦中约55%~60% 用于饲料,30%~40%用于酿酒,2%~3%用于食物。根据世界粮食组织统计,2006—2010 年世界大麦总产量的80%来源于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19]。全球大麦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欧盟国家,超过30%,其他消费大国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美国和中国[5]。

在大麦产业化发展方面,发达国家具备较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增强了大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谭琳元等[1]研究指出,国外发达国家的大麦生产以规模化农场经营为主,生产成本低;大麦生产基地具有地理环境、自然气候以及生产条件等比较优势,大麦产量和品质较高;在政策扶持方面,发达国家具有相对完善的政策基础和具体规范,进一步提升了大麦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

在大麦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全球大麦研究的重点主要在种质资源创新、新型育种理论与体系构建等方面[3]。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大麦品种选育工作起步早,在啤酒、饲料等专用大麦品种选育方面已经有超过100 a 的历史[19]。大麦育种研发也深受发达国家重视,如澳大利亚具备较完善的大麦品种研发与技术推广体系,大麦生产专业化程度高;加拿大注重大麦品质、病虫害防治、存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根据大麦不同用途进行的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研究;法国注重科研创新及优质大麦品种的研发推广[1]。在大麦栽培技术方面,国外比较重视大麦轻简化栽培和专用大麦品质提升研究。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高产品种的应用与栽培措施的改进使全球大麦的平均产量稳中有升[4],但由于增加了对玉米、大豆和其他粮食作物的需求,导致大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呈一定的波动态势,产量在最低年每年仅12 260.7 万t,最高年每年达15 507.3 万t,中间虽有部分波动,但总体上产量呈上升趋势。

1.2 我国大麦产业现状

我国是世界大麦的主要起源地,也是大麦的主要生产国,种植大麦已具有超过5 000 a 的历史[30]。作为我国的第四大谷物,在20 世纪初,大麦种植面积达804 万hm2,产量达905 万t,在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小杂粮看待[31-32]。而且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再加上政府对主要粮食作物的政策扶持,大麦种植的效益相比较低,农民种植大麦的积极性不高,大麦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产量与品质均难以满足加工需求,国内供需缺口不断扩大。据白普一[33]报道,我国的大麦面积在20 世纪30 年代约667 万hm2,至50 年代缩减了1/2,至80 年代初缩减为200 万hm2,至2008 年前后为147 万~153 万hm2。2014—2019 年全国大麦种植面积从80.6 万hm2减为63.8 万hm2,产量从400 万t降为292 万t。目前,我国大麦产业需求大部分依靠进口来解决,曲佳佳等[34]分析指出,2015—2018 年我国大麦的进口依存度达到4.20%~8.17%,大麦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从单位产量来看,从20 世纪60 年代以来,我国大麦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到21 世纪单产水平已明显提高[35],2021 年云南大理的大麦单产可达9 400 kg/hm2以上[36]。大麦在单产上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国也是大麦的主要消费国,以工业和饲料消费为主。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饲用谷物市场供需状况日报数据资料,2007—2017 年,我国大麦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2007—2013 年国内大麦平均消费需求量为412.69 万t,2014—2016 年大幅增加到925.50 万t,2017 年增加到1 081.20 万t。但大麦生产却未能随着消费需求的快速增加而增加[37]。与国际大麦产业发展相比,我国大麦产业存在种植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品质不稳定,不能满足产业需求[15]等问题,与主要出口国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31]。杨莲娜等[38]分析指出,国内大麦需求增长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需要通过大量进口补充。孙致陆等[39]分析表明,规模进口占据了国产大麦的市场空间,提升了市场供求的风险,不利于国内大麦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啤酒行业和畜牧业快速发展[40-41]。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啤酒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先后在华东的江浙、西北的甘肃和东北的黑龙江等地筹建了生产基地,近年来内蒙古、云南等省(自治区)的大麦产业也在迅速发展。甘肃省抓住历史机遇走出了自己的发展路子,已初步形成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42-43],并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2008 年“甘啤系列”大麦新品种在全国推广面积达27 万hm2,总产量达150 万t 左右,约占全国大麦当年播种面积和总产的50%,大麦产业发展成为甘肃省的品牌产业。“十二五”期间“甘啤系列”大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35 万hm2[19]。内蒙古作为新兴的大麦生产基地,大麦种植面积每年以3.3 万~6.7 万hm2速度递增,2008 年达26.6万hm2。云南省大麦种植面积从原来的3.31 万hm2猛增到2012 年的23.7 万hm2[44]。目前,大麦生产体系中的种植主体、研发机构、经销和加工主体间不能有机衔接,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麦产业的发展[45]。作为主要酿造原料和饲料的我国大麦生产远不能满足消费的强劲需求,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翻译终究不能脱离语境。文学翻译尤其注重篇章的整体性,遣词造句必须符合语境的要求,着眼于整体,考虑到呼应,语篇内上下文必须保持连贯性,切忌相互悖谬。因此,译者必须注重对语篇上下文语境的分析,借助尽可能大的上下文语境单位进行翻译,单位愈大,译文愈准确自然。例如:

在大麦育种方面,我国从20 世纪30 年代就开展了研究。“七五”到“九五”期间主要开展了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优良品种的引进以及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杂交优势的分析应用等,大麦总体研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逐渐靠拢。但“十五”以来,从事大麦研究的单位和人员急剧越少[3],育种研究机构规模小、学科单一、研究设备陈旧,大麦的育种技术主要采用常规杂交技术,分子标记和转基因育种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19],育种手段单一落后,育种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麦专用品种研究相对滞后[14],专用大麦资源创新与利用存在不足,现有品种大多存在综合抗性不强、品质不高等问题[46],没有真正能与国外优良大麦品种一争高下的国产优质品种。在大麦的栽培技术方面,我国开展了抗旱节水栽培,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技术等研究与推广[47],开展了提高大麦品质、产量等相关性状的研究[48-49],在专用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方面涉及较少,不能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及根据品种用途实现差异化管理,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力度不够,高产栽培技术短缺,无法实行专业化生产,多种因素严重制约着大麦生产性能和品质潜力的发挥。

综上所述,我国大麦生产历史悠久,消费需求高,但供需矛盾长期存在,需要通过大量进口补充,FAO 统计数据显示,仅2015—2017 年3 a 间国内大麦进口量就达到了2 460 万t,大大超过国内大麦生产总量[50]。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麦产业仍存在一些差距:第一,国外发达国家的大麦生产以规模化农场经营为主,生产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大麦生产以农户分散生产经营为主,收益较低,竞争力弱。第二,发达国家具有较完善的大麦育种与技术研发推广体系,能实现大麦生产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国内大麦研发较晚,育种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第三,国外发达国家专用品种研究起步早、栽培技术研究配套;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是啤酒大麦,其他专用品种研究滞后,且良种良法不能实现配套,专业化生产程度低。第四,国外发达国家大麦生产具有完善的农业补贴政策;国内大麦生产与小麦、玉米等其他主要粮食作物相比,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

2 山西省大麦产业及发展潜力

2.1 山西省大麦产业现状

大麦在山西省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51]。1970 年以前,大麦在山西省的种植面积保持在2.0 万~2.7 万hm2,总产量约2.8 万~3.7 万t;1970—1980 年,由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和省内轻工业萧条,大麦作为口粮及工业原料的需求急剧下滑;至1990 年,除个别地区还有少量种植外,大麦已基本退出耕作序列;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啤酒、酿造和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大麦作为这些行业的主要原料,需求日益剧增;2000 年以后,山西省大麦种植面积受供需关系影响有所恢复,但由于供需双方信息不通,渠道单一,形成“供非所需、求非所供”的供求两难局面。大麦在山西省一直被视为小杂粮范畴,而且适宜本省栽培的大麦品种缺乏,产量不高、商品性差、收益低,严重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多重原因进而导致大麦种植形成了种植分散、规模小、效益低、产品销路不畅的局面,种植面积一直难以扩大并形成规模。

在科研上,与国内其他大麦生产省份相比,从事大麦研究的人员缺乏,且经费少、设备差,育种技术落后,优异种质资源匮乏,难以选育出农艺和品质性状突出、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的优势品种。在生产上,大麦品种混杂退化,产量低、品质差,专用品种匮乏。在市场需求方面,选育的大麦品种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品种与配套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不足,产业发展处于低谷中。

2.2 山西省大麦产业发展潜力

山西省地势狭长,从南到北分布多个生态种植区域。大麦具有早熟耐迟播、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与小麦相比更节水节肥,病虫害少[22],能适应山西省复杂的生态条件,实现作物的合理轮作。大麦生产从山西南部的弱冬性、半冬性大麦,中南部的冬性大麦、中部的强冬性大麦以及北部的春大麦,从旱地到水地,从山区到平川盆地均可种植,且大麦营养丰富,富含钙元素等多种成分[51]。山西北部区域气候干燥、寒冷,年积温2 200~3 700 ℃,年降雨量300~4 500 mm,年平均气温5~8 ℃,无霜期平均140 d 左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作物籽粒千粒质量大,为一年一熟单作制,适宜种植春大麦。山西南部属黄淮麦区,10 ℃以上年积温可达4 500 ℃,绝对无霜期205 d,为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制,宜种植冬大麦,与冬小麦相比,能节肥、省水药、早熟、提高复种指数。山西“十年九旱”,年均降水量仅470 mm 左右,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超过70%。由于多数大麦品种的抗旱性优于小麦[44],有计划发展大麦生产有利于减轻因旱灾造成的产量损失,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

大麦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非常适合微生物的需求[52],是优良的“制曲(醋曲、酒曲等)”原料[53-55]。近年来,随着酿造行业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大麦作为主要原料,需求大量增加,仅汾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需大麦约4 000 t 以上。此外,汾阳地区众多清香型酿酒企业、群聚于山西“醋都”清徐的多家“老陈醋”企业以及遍及省内的各种酿造业对大麦的需求,和本土啤酒企业对大麦的总需求量预计每年可达到30 万t 以上。可以说,山西省对大麦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

除了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外,山西省在生产潜力上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我国大麦生产受到来自其他农作物的冲击影响非常大。比如在甘肃、黑龙江等省份,大麦播种面积受玉米等经济作物的冲击开始出现缩减情况,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玉米的经济效益高于大麦。另一方面,大麦生产主要依托企业消耗,而上述两省份并不是大麦需求企业的聚集区,其年产大麦主要依靠外省企业消耗,受成本核算影响,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影响了农户种植大麦的积极性。山西南部以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为主,大麦种植不易受玉米等作物的冲击,且与玉米、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可形成优势互补,是冬大麦比较理想的种植区域。同时,由于大麦的生育期短,使其具有良好的茬口性和适应性,在山西省南部麦区尤其是旱作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大麦课题组自1998年以来一直从事大麦新品种选育和山西省大麦的产业化建设工作,多年来持续关注国内大麦的生产状况,了解山西省大麦生产前沿的最新动态。2008 年审定了四棱大麦品种晋大麦(啤)2 号;2015 年审定了二棱大麦品种晋大麦(啤)3 号,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45],是近年来选育出的适合山西省南部地区种植的大麦品种,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山西省大麦品种缺乏这一现状。2011 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国外征集和引进大麦种质资源900 余份,发现了大量的特异性种质资源,进一步拓宽了山西省大麦的遗传谱系,同时也开展了大麦抗旱种质鉴定与品种筛选研究[47],为今后的大麦新品种选育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大麦课题组尝试与汾酒集团、紫林醋业等多家酿造企业联合,初步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目前,特色麦类研究室已经在专用大麦方面储备大麦品种3 个,苗头品系8 个,可以说在打造具有山西省特点的特色专用大麦上已具有一定的技术潜力。

综观以上分析,山西省大麦生产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小农经济的大麦生产模式,与国内其他大麦产地生产状态基本相同;第二,与国内其他大麦产地相比,山西大麦研发力量更弱、研发起步更晚,研发手段落后、种质资源缺乏;第三,大麦产业混乱、产供销机制不完善,产业发展处于低谷状态。同时,山西大麦发展又具有诸多优势,首先,山西省以旱作农业为主,有机旱作正在成为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56],大麦优良的抗逆性能更利于旱作农业的发展;其次,山西省作为我国最大的酿造大省,大麦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再次,科研人员已经在大麦育种、栽培、大麦产业化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山西省大麦产业可塑性较强,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3 山西省大麦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前景展望

面对日趋扩大的大麦市场需求,借鉴大麦主产国和国内大麦主产区大麦产业化发展的启示和经验,对比分析山西省大麦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潜力,如何增强大麦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山西省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第一,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结合酿造业大麦主要用途,确定“制曲”专用型大麦的品种选育方向。大麦用途不同对大麦品质要求的标准不同,必须有能满足不同要求的专用大麦品种[55]。山西省作为传统的酿造大省,大麦为酒、醋“制曲”的主要原料之一,一般要求粗淀粉含量61.0%~62.5%,粗蛋白11.2%~12.5%,粗脂肪 1.9%~2.8%,粗纤维3.4%~4.2%。目前,山西省的大麦品种多属于六棱、短穗、小粒、多粒的密穗和极密穗类型,千粒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品质水平高低不一,蛋白质成分变异较大,不论从品质还是产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当地酿造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实现酿造业未来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和高质量要求,应从酿造源头出发,尝试构建“制曲”专用大麦的企业标准,加快和提升大麦的质量和品质,确定选育的主要方向和目标,真正做到研以致用。

第二,加大人才引进和科研设备购置,提高科技保障力度。山西省从事大麦研究的人员屈指可数,科研经费投入少,设备条件简陋。从投资需求入手,一方面应引导更多的科研人员充实大麦研究团队;一方面应投入科研设备,使大麦育种人员手中有枪、有粮,运用先进的育种理念和技术,优化大麦品种的选育手段。同时,也鼓励企业在科研上进行一定的投入,培育企业专用大麦品种。

第三,加快新种质的引进、利用、创新,加大分子育种研究力度。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遗传基础,育种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掌握种质资源的数量和研究深度。过分依赖少数骨干亲本容易导致遗传基础日趋狭窄[18],加强对新种质、基因资源的更深层次开发利用与创新[20],加大分子育种研究力度,能够进一步丰富大麦优异种质资源,拓宽大麦的遗传基础,有效提高大麦育种效率,解决常规育种中常见问题,为大麦新品种选育提供充分的遗传物质保障。

第四,完善扶植国产大麦产业发展政策,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在粮食生产方面出台了多项农业政策,提高了主粮的补贴标准,大麦作为小作物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与保护[16],建议政府重视大麦生产,通过完善种植政策,同时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扶持,如最低保护价、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直补、购买农机补贴等,多措施提高农民种植大麦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益,加大当地大麦生产能力,扶持山西大麦产业良性发展。

第五,建立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山西大麦在种植规模上还比较小,没有形成产业化生产,导致生产的大麦品质不稳定,且生产成本较高,严重制约了大麦的产业化发展,造成供需发展不平衡。对酿造行业来说,相对稳定的原粮供应,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57]。山西大麦生产的产业化程度较低,保障体系不健全,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在进行大麦新品种推广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根据大麦的品种特性,在适宜区域开展大麦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示范,逐步建立健全大麦良种繁育基地和原粮生产基地,构建统一的、行业认可的、操作性强的大麦质量分级标准体系[31],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不断提高大麦品质和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六,探索一元或多元协作关系,带动大麦产业化经营。在选育出目标大麦新品种的基础上,配套示范相关的栽培技术,探索“科研单位—优势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各组织之间的一元协作或多元协作关系,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研究潜力和技术优势,发挥优势企业与中介组织的带动与示范作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促进大麦的产业化生产经营。

大麦作为酿造业“制曲”的主要原料之一,在山西省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制曲”专用型大麦应确定为山西大麦育种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避开多数地区的以啤酒大麦、饲料大麦为主的选育目标[58-59]。同时,结合大麦抗逆性好、生育期短的特点,可以在山西省复播区,有针对性地建设一年两作大麦产业园区。先期以政府、科研院所为推动主力,以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为助力,以点带面扩大大麦种植面积,带动周边农户,扩大区域影响,提高知名度,逐步形成比较成熟的大麦产业供需市场,促进大麦产业的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大麦山西省品种
我的大麦哥哥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品种选育彩版
种什么品种好?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大麦若叶青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