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探析

2023-03-10 10:35雯,王
学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培养教育专业学位硕士

张 雯,王 玮

(塔里木大学,新疆阿拉尔 843300)

教育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则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为了培养专业型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运而生。2016年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针对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而教育硕士阶段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学段,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直接影响建设中小学师资力量,关系如何培养中小学优秀教师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进入21 世纪,核心素养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不断增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关键能力及必备品格是个体发展最重要的体现,核心素养是教师必备的能力要求。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培养教育硕士应该更加强调提高其核心素养,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深入教育一线,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储备高素质教师。对于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一方面要满足其专业性,强调掌握、贯通专业领域知识能力,另一方面强调整合各方面知识,力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满足跨学科整合的要求,注重学习全科知识。核心素养具有整合性,可以丰富教育硕士知识能力的专业性和全面性,通过学科教学提升整体素养水平,发挥学科课程的综合育人能力。核心素养的整合性要求教育要注重“全人”理念,整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各方面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全面发展的人”的时代要求。

(二)适应不确定情境下的发展要求

核心素养强调引导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境下定义问题和任务,并尝试分析及解决问题。核心素养与之前的培养目标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强调“留下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者应让学生将这种素养内化于心,促进密切联系学生课堂与社会环境,提高学生解决不确定情境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教育硕士应该更加强调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研究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质要求,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应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研究教育问题,最终解决各类教育问题的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同样注重不同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人改进和提升自身的素质,有利于教育硕士研究生将传统学习单一知识、能力转变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将知识能力转化为个体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的合力。

(三)符合终身发展的本质要求

核心素养是人一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素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培养教育硕士很大程度上存在偏重学习理论知识的问题,硕士阶段不应该仅局限于学习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应用研究能力以及实践探索能力,把这些关键能力发展成为终身发展的必备素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掌握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将其贯穿学习生活全过程,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其核心素养,更好地实现其终身发展的长远目标。

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培养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建设高层次、优秀的教师队伍,而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储备高层次教师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形成专业认同素养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优秀教师,发展教育硕士的核心素养不容忽视。提出核心素养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2]。首先,高校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核心素养教育理念。高校不能将培养教育硕士仅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应整合影响教育硕士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形成发展合力,提高应对不同教育情境的能力。高校应认识到核心素养在培养教育硕士的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树立全面“育人”观念。其次,要形成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素养。“专业认同”主要是指在学习专业领域时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认同感,包括个体是否热爱所学专业以及是否认同其职业价值等。高校要加强教育硕士研究生认同和理解自己的专业,认识到自身专业的价值,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念和专业认同感。最后,高校要发挥育人优势,突出鲜明的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指向,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投身于建设教育事业,更好地引领未来的教育工作。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核心素养

要明确教育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兼具实践性与学术性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合理且可操作。高校在制订培养目标时要将个人成长、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3],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批判精神,发展科学思维,促进个体成长,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该综合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首先,在个人成长方面应具备正确的理想信念,满足“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需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引领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导师应发挥育人作用,在师德、师风方面为学生做好榜样,监督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其次,在专业发展方面需要具备文化基础、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提高文化底蕴,注重交叉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专业知识,关注本专业教育发展趋势,了解学科前沿热点内容,提高专业自学能力。高校也应为教师发展核心素养提供基础保证,为教育硕士研究生提供更多平台和机会,如鼓励学生参加教师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最后,要了解社会需求,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应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应建设教学一体化平台,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竞争力,满足就业要求,让他们不仅有学历,更有实力。同时,应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应该与学生积极沟通,与其他教师积极团结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三)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各高校应该优化课程设置,将培养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首先,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培养综合能力素养。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而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课应该体现多样性、专业性和自主性,体现出与本科阶段的不同,更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考虑与跨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思考教育领域的改革,给学生带来新的启发和不一样的体验,帮助学生打破传统固定思维的束缚,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高校可以增加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学生选课时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等。高校可以考虑自身办学特色,将人才培养与服务当地相结合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提供更多特色文化内容,接触更多优秀的本土文化。其次,增加专业理论课程的比重,提高专业理论素养。近年来很多高校考虑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将其培养年限改为三年。增加培养年限可以为增加专业理论课程和提升科研学术能力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和专业书籍,既为学习理论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字表达能力。设置专业理论课程要体现宽度和深度,学习内容要具有前沿性和深入性,关注教育热点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理论课教师要注重教学理论知识,但不能仅局限于基础类内容,可以适当拔高,阅读大量核心期刊文献以及教育经典书籍,深入讨论当前的教育热点和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表达自身观点,运用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遇到的教育困境。最后,为教育硕士提供实践平台,提高专业实践素养。设置课程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又要体现教育硕士的专业指向性和实践性,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育实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教学技能,注重实践环节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更强调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可以通过观摩优秀教师上课进行教育实习、见习,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但与本科阶段相比也要有所侧重,如不要在之前实习学到的内容上过多花费时间,而要锻炼一些与教育科研方面有关的工作,如课程开发、优秀教学课例设计以及学习和观摩培养学校中高层管理人员等,更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与职业选择。

(四)改革传统教学形式,培养专业创新素养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整个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全新的需要与挑战,培养教育硕士人才应将创新素养贯穿培养全过程。科研创新意识对于教育硕士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是判断学生能否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依据。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随之而来的教育教学改革势不可挡,高等教育需要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科研人才,以适应当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首先,创新思维意味着对于本学科内容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改变和发现并能创造性地提出具有研究意义的新方法、新思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指导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具备创新素养,高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改变传统讲授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寻找教育问题的创新点,用新的思路和方式思考解决教育问题。其次,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创新教育,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非常重要,而“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创新,如依托新的教育观念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为课堂教学实践提供新形式。在实施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改进,寻找创新、合适的教育活动方案,从而体现培养教育硕士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最后,教育创新需要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开展相应的创新实践活动将教育创新理念真正落地,检验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学校应建设相关实践基地让学生研究相关理论实践,为教育创新提供机会和平台,发展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都建立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体系,但很多高校的评价体系并不完整,存在重学位论文、轻培养过程的情况,为了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应该重视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素养,建立相应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首先,重视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学习过程。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小组讨论、举办学术汇报会、开展教育实践调研等方式,改变以期末考试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考查的传统评价方式。其次,增加教育评价的内容。目前评价内容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应该综合评价学术道德水平、论文写作能力、科学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等。最后,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当前评价者主要是任课教师,评价主体还可以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学生自身等。高校应建立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评价是十分关键的教育环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将核心素养作为评价因素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将核心素养与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相结合,可以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业型优秀教师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素养的工作成效主要取决于其培养路径,可以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评价体系等维度出发,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终身发展。

猜你喜欢
培养教育专业学位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志愿服务在民办高校党员培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
教育微论坛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协同式创新探析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