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美学理论在高中地图教学中的融合设计

2023-03-10 10:35陈建伟刘潇潇
学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季风美学理论

陈建伟,黄 翌,刘潇潇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高中地理知识复杂且抽象,地图作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其载体作用尤为显著。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区域认知思维能力。因此,地图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图教学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重难点内容,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作为地图教学的有力工具,地图能够直观表现与有效整合抽象的地理现象或事物,帮助学生系统地探究地理知识,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然而,高中地图教学实际过程中存在学生应用地图能力薄弱、学习兴趣低以及教师地图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1]。地图教学贯穿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为此教师开展教学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地图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地图美学,以便优化地图教学。目前,地图美学正逐渐成为地图相关技术日趋成熟的背景下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也是地图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2],能够为地图教学注入创新元素与活力。

一、高中地图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高中地理地图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与变化。随着新教材投入使用,教学地图呈现出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出现频率以及知识承载量逐步提高等现象,因此开展地图教学的工作势在必行。总体而言,地图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受到教师重视并有所体现,但是依旧存在影响地图教学实效的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培养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与源泉,只有抓住学生学习地图的兴趣,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当前地图教学主要存在要求学生记忆大量地图知识的现象,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能会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3]、“地图观念”匮乏、“地图素养”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二)缺乏培养学生应用地图的能力

各版本新教材都呈现出知识量大、涉及范围广以及图文并茂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记忆的广度与难度,学生较容易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不断接触地图知识并且具备一些读图、析图、画图与用图的能力,但是大多也只局限于背诵、练习与考试。长此以往,学生并不理解其深层的含义,难以联系实际、迁移应用于日常生活。

(三)缺乏创新地图教学方式

高中地理教师日渐重视地图教学,充分发挥了地图“第二语言”的作用。但是在涉及综合应用多种地图的情境下,教师培养自身理解和认识多种地图内在联系的能力依旧任重而道远。例如,对融合多种地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角度的创新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方面仍旧需要提质增效。

二、地图美学理论的融合设计

地图美学理论以其独特的角度将地图进行全方位地美学分析,大至理论研究、方法探索与审美提高等宏观层面,小至地图符号、注记与色彩等微观层面。这就促使地图在创作设计、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表现力以及实用效果[4]。为此,在高中地图教学过程中将地图美学理论与教学进行融合设计,将会促使地图在原有的基础上展现新形态,便于学生识别记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地图美学理论在地图教学中融合设计的实施原则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地图“第二语言”的特殊作用,实现地图与地理知识的相辅相成,地图美学理论在融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进行融合设计主要针对上述地图教学的现存问题,旨在优化高中地图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地图美学理论将体现或具有美学理论的地图(如地图美的审美特征、形态表现或形式内容等理论)进行美学分析或与教学地图融合设计;保持原有的知识承载量,促使教学地图展现出新的表现形态,为教学设计提供全新的地图素材,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进行融合设计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图素养,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认知活动的直接性明显增强。融合是为了更好地将地图所表达的地理事物、现象或规律进行艺术性表现。目前高中生所具备的地图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足以对其进行理解、迁移与应用,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设计将会调动学生感知、联想与想象地图的美感,丰富形象思维与情感。

进行融合设计要保持地图的特性。选取教学地图进行美学分析同样需要遵循地图的三大特性——即数学法则、科学性和政治性,这是进行融合设计不容忽视的重要前提。同时,进行融合设计必须与教材保持地图承载知识的一致性与准确性,进一步增强地图在表达和传输信息方面的效果。

(二)结合地图美学理论分析具体案例

在明确融合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针对性收集、整理与分析适用于地图美学理论分析的教学地图。以下将选取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教材为分析对象,因其属于自然地理范畴,具有较丰富的地图资源,适合进行地图案例的美学分析。

1.案例一:六大板块的分布。“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位于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板块运动与地貌”部分。“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所承载的知识主要包括各板块的名称与位置、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形式、地貌案例以及对世界不同区域所处板块名称的判读分析等。在保证承载相同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地图美学理论进行融合设计,以此展现美学特点并与教材示意图配合使用。具体分析如下:

教材“六大板块示意图”是经过研究审核选取的,具有普适性与代表性。若从地图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该图所遵循的地图科学性毋庸置疑——各大板块的位置、名称与作用形式清晰明确。但在表达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时略显单调——采用绿色板块轮廓线、红色运动方向箭头与两行简短的文字进行说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与掌握时仍旧需要教师运用大量语言表述,因此该图在艺术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地图美学理论认为,地图上自然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来源于自然、法于自然,本质上蕴含着自然的属性[5]。地理信息呈现出不同形态的分布,除了空间位置之外,地图表现的形式要素均可以进行再设计,从而构成美丽的图面。经过融合设计的“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在地图美的形式要素(图内审美要素:点、线、面、文字、色彩)与地图形态表现方面展现出以下美学特点:

第一,以教材地图为基础,将原有红色板块运动箭头提升明度,与图面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明确板块之间的运动情况;引入世界海陆地形图为底图,以海陆主要连接地形进行文字说明,将不同板块相互运动引起的巨大山系、海沟、岛弧、裂谷与海洋等不同地貌形态展现得更加形象、立体,补充教材板块运动产生的地形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以自然原始的形态明晰板块轮廓,进一步凸显出图内各审美要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整体图面对世界海陆进行地形渲染之后呈现出具有地势变化的特点,实现了在二维地图上展现三维地表的呈现方式。在地图形态表现外显自然美的特性,内含科学性,在内外多样与统一的产生过程中提升了地图的美感。

2.案例二:亚洲西南季风。“亚洲西南季风”位于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部分。教材通过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出季风形成的一般原因并举例说明东南季风;同时通过案例文字说明季风(西南季风)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综合两季风,西南季风具有较高的知识关联度与考查频率,应该进一步增强西南季风形成机制图示,结合其关联的风带、地转偏向力等知识点,借助地图美学理论设计具有美学特点的示意图辅助教学。

作为全新设计的教学示意图,除了具有准确承载知识的教学实用特性之外,还应该展现所特有的表现形态、视觉语言与构成要素,努力实现地图美学理论中地图的一般审美特征。这将创新西南季风的图示形态,为教学过程增添亮点,为学生理解、记忆创造视觉美感。基于地图美学理论的地图一般审美特征主要包含视觉形象的平面造型性、语言系统的综合性等五大内容。现将分析设计过程中如何体现审美特征:

第一,选取经过等距圆柱投影的近地面大气环流图为底图,将西南季风全球位置与运动状况转移至二维平面展示;根据大气环流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特点模拟真实近地面气流,并在所示区域图中叠加蓝—绿色彩变化程度的风速图,在二维平面上按地图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视觉性的组织,构成二维平面的造型,符合视觉形象平面造型性的审美特征。

第二,综合运用地图图像、文字与色彩语言系统地对地图进行完善、优化——将东南信风带、西南季风的运动形态用虚实箭头这一抽象符号设计展示,与具象符号相比虽然直观性较差,但符合“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设计原则[6];文字语言方面对图像进行说明,展示关联知识点,促使整体呈现出简洁、明确的特点;色彩语言方面选取具有视觉鲜明性的红色要素将图像(虚实箭头)与文字(注释说明)语言突出显示,与底图色彩形成对比,遥相呼应西南季风的知识点,体现出综合运用地图语言系统的优越性。

此外,西南季风作为自然力作用下形成且不受人为控制的自然地理事物,通过设计的各地图构成要素使得图面呈现出其形成机制与变化规律,将自然事物由随机形态转化为有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尊重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人地协调观念。

以上分析具体案例,对教师教材的掌握程度、地图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地图美学理论的融合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还需要将具有美学特点的教学地图融入教学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地图美学理论进行辅助性讲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地图教学的实效。

(三)地图美学理论在实际地图教学中融合设计的具体路径

为此,在高中地图教学中有效将地图美学理论进行教学融合设计,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相互作用,具体要遵循以下设计路径:

第一,教师需要积累地图美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地图教学增加理论性、创新性与吸引力——课前对教学地图进行理论结合、美学分析、建立联系,设计或选取具有美学特点的地图进行融合设计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地图素材的引入承转以及对教学地图的辅助作用,明确承载知识的重要性,分清主次关系;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学生呈现知识,关注学生的即时反馈;课后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学生的建议,优化地图美学分析、教学融合设计。

第二,学生要积极调动学习地图的主动性,进一步应用提升已经具备的地图素养、技能与艺术鉴赏能力;学会更好地利用地图记忆、理解与迁移知识,不断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等地图学习方式,提高对地图的读图、析图、画图与用图的能力。

第三,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电子设备及教室壁挂地图等形式努力营造地图教学氛围;挖掘地图教学辅助性资料的潜在优势,例如,教师精心设计的地图导学案与教学设计、教材同步配套的地理图册、独具特色的地图绘图作业以及丰富的地图课外实践活动等。

上述融合设计的具体路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地图教学形式。在地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过程的特点对地图进行教学融合设计,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地图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地图教学的实效。

三、结语

在地图美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以地图教学中的地图为融合设计对象,将会进一步发挥地图独特的作用,增强地图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创新性的地图教学设计应该成为地图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要认识到现存的问题,进行针对性优化。总之,地图美学理论与地图教学的融合设计将会为地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创造新的活力,有利于地理教学向创新性、高效性、趣味性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季风美学理论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绿水青山图——海洋季风的赞歌
户撒刀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