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3-03-10 10:35黄育苹
学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言文课文

黄育苹

(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中心小学,福建漳州 363107)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实际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课程

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课程的自主理解。当下基础教育提倡学生本位,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多扮演引导角色。这时,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否通过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结构、内容和情感,就是影响其语文课程学习效果的关键了。教师越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并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能力,越能促进他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1]。而学生理解语文课程能够为其阅读学习提供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在“理解课程”与“阅读学习”中的良性循环,这对其在语文课程中的综合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有助于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是对书面表达语言的阅读,学生阅读能力越突出,越能理解书面表达语言的本质,理解其遣词造句规律以及传递情感的方法,这是其提高表达能力的影响因素之一。此外,随着阅读能力的发展,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也越来越丰富,从词语到成语,从俗语到名言,从优美语句到文言诗词,将其内化于心后,学生自然能产生更多表达的灵感,在写作中如鱼得水,提高表达能力。

(三)有益于学生增强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可以在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增强学生审美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多数文章选自优秀文学作品,如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将相和》《牛郎织女》《少年中国说(节选)》、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伯牙鼓琴》等。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展开阅读,在其华丽、风趣或直白的语言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自觉领会文章深层审美内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审美素养。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小学语文有效教学路径

(一)加强语言积累,消除阅读阻碍

《老子》有一名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了做事情脚踏实地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师生都要脚踏实地,从“垒土”开始。而语文学习中的“垒土”是语言的储备和积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必须面对一些生字、生词,只有提前认识并理解这些陌生的语言,才能预先消除其阅读阻碍,使其流畅地阅读文章,避免出现因“阅读卡顿”而阻碍阅读能力发展的情况。对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提前自主积累语言,也要在课堂导学中适度讲解语言。比如,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使其在家中自主阅读课文,找出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上网搜索等方式解决关于语言的困惑,达到“能流畅阅读”的状态。在课堂导学阶段,从生字、生词的读音、含义和使用方式入手,对文章中的语言展开讲解,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也回答学生关于语言的问题,全面消除其阅读阻碍,使其再次流畅、通顺地展开阅读,奠定领悟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锻炼阅读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做事没技巧,吃力不讨好。”做任何事都是一个道理,一旦找到了技巧,便有可能事半功倍。小学语文阅读也是有技巧的,比如,通过略读理解课文大意,发现关键词和关键句;通过关键词、关键句以及各段首尾句理清文章结构,明确阅读重点;整体阅读课文,分段领悟中心思想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就能提高阅读效率,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思考课文内涵上,提升阅读思维水平是发展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2]。是以,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阅读时,可以先提出“略读课文”的要求以及“通读文章后,记下课文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提示。随后,根据学生反馈情况,组织其梳理各段首尾句,划分课文结构,推进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落实“精读”指导。最后,让学生自行总结该阅读过程用到了哪些技巧,促进他们对阅读技巧的扎实掌握。

(三)营造课堂氛围,点燃阅读热情

学生阅读热情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最根本因素之一,没有热情的阅读就像是应付一项学习任务,一目十行、草草掠过怎能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持续点燃学生阅读热情。对此,教师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首选,建设趣味化课堂。具体来说,可以借助故事、音乐、音频、画面等工具,将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调动起来,也让课堂更加生动,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课中,教师先用3 至5 分钟时间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让学生被二人“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友情感动和吸引,再播放古琴曲与课文朗诵音频,让课堂不仅有凝聚古人智慧的文言文文字,更有愉悦身心的声音,减轻学生对阅读的畏难情绪。最后,在多媒体中循环展示动画课件“伯牙鼓琴”,让学生一边观察课件画面,一边阅读教材课文,理解其故事情节。在教师用心营造的课堂氛围中,学生阅读热情不断增加,阅读效率显著提高,带动了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传授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技巧可以让阅读效率大大提升,但“用技巧”不等于“投机取巧”,想要持续地发展阅读能力,最后还应落实在“方法”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学生熟练掌握阅读的技巧后,要将“读好文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以促进其阅读能力的可持续提高。比如:

1.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具有思维可视化功能,并且具有结构化特点,在阅读小学语文高年级一些情节复杂、内容丰富的文章时通过思维导图梳理信息,突出课文重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强化内容记忆,继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思维导图阅读法:第一步,以文章标题为思维导图中心主题,将全文关键词、各段关键句整理在思维导图一级主题上,在思维导图中展现整个文章的语境;第二步,分段阅读文章,将各段梗概整理在思维导图二级主题上,与一级主题相对应,确认课文各段主要内容,以及作者在不同段落中是通过哪些语言表达主题情感的;第三步,整理思维导图信息,分析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与中心主题的内容和情感关联,明确课文梗概,领悟核心情感。

2.读写结合法。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两巨头”,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所以在当下愈发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成了“读写结合”阅读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可以融入写作思维,鼓励他们在“写”中理解所读信息,使其在“以写促读”模式下提高阅读能力[3]。以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语句“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写句子,使其一边写一边理解作者所运用的比喻、排比写作手法;也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后写下读后感,以文字的形式“说”出对课文的理解。

3.主题阅读法。对于学生时而出现的读不懂文章、难以把握课文重点、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等阅读问题,主题阅读可以有效解决。而学生的这些问题经常集中出现在古诗、文言文等与当代社会生活差距较大的文章中。由此,教师在针对古诗、文言文等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主题阅读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以“感悟文言文的精彩”为主题组织教学,合理整合单元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学习资料,组织主题阅读活动。活动中,先向学生讲解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与断句方式,再引导他们展开自主阅读,结合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料,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同时,鼓励学生围绕“文言文的精彩”主题展开交流,讨论其词句、语言节奏、表情达意等精彩之处,从不同角度剖析文章。这样,学生不仅能集中积累一些阅读经验,也能在主题讨论中取长补短,在“我还可以……分析课文”“还能……体会作者的情感”等多元阅读灵感中提高阅读能力。

4.回顾生活法。除古诗词、文言文外,小学语文教材还包括一些现代文,如前文提到的《祖父的园子》等。鉴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迁移生活经验进行语文学习的能力,要想使其在此类文章中发展阅读能力,联系生活是一个很好的办法[4]。比如,在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中,教师先以问题“你们的春节记忆有哪些?”激活学生关于春节的生活回忆,再以问题“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笔下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模样?”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对春节的生活记忆阅读课文,将课文“买杂拌儿”“扫房”“贴对联”等活动与自己的“买年货”“大扫除”等春节记忆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藏戏》《那个星期天》等课文中,也可运用此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在日积月累中掌握这一阅读方法,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地实现稳步提高。

5.联想体验法。教师还可以传授“联想体验”阅读学习方法。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想法天马行空并且具有一定“共情”能力,能够在联想体验中与作者或课文故事主人公形成共鸣,这对其阅读理解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以“联想体验法”指导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类型有策略地指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与作者或故事主人公换位思考。比如,以“假如”引领思考。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找准时机抛出“假如是你,你会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等假设性问题。又或者,在课堂加入“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将故事表演出来,并在台词、表情和肢体动作中,直接表达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强化阅读体验与情感共鸣,找到挖掘文章深层内涵和走进作者内心的方法,肉眼可见地提高阅读能力。

(五)开展拓展活动,积累阅读经验

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质上,学习和生活是一样的,都是坚持不懈地挑战自我的过程,都是在挑战中不断进步的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挑战自我,使其不断突破已有经验的束缚,积累新的阅读经验,是使其在阅读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关键一环[5]。对此,教师可以在拓展活动中为学生设置挑战。比如,根据教材课后阅读推荐书目开展课外拓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外还能自觉地对课外优质文学作品展开阅读,自觉总结其中心内容与核心情感。再者,在中华民族古典名著中挖掘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在适当删减后组织拓展阅读。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古典名著已经是一项挑战了,加之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挑战难度更大,使其突破自我的可能性也更大,提高其阅读能力的作用不言而喻。

(六)多元分享评价,增加阅读自信

论及“培养学生某项能力”,就不得不提到“激励性评价”这一特别的评价方式。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增强学习自信,源源不断地提高学习主动性,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带动其能力发展。所以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为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应多元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并尽可能多地对其阅读与分享行为作出激励性评价。比如,鼓励学生分享对同一文章、人物的不同看法,只要其表达言之有理、不是凭空捏造,就对其表示认可和赞赏,使其敢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形成全方位分析文章的习惯。同时,运用客观的语言评价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和阅读能力发展情况,在评价中表达对学生提升自我的鼓励和信任,使其建立“我能行”“我可以”的信念,让学生始终走在提高阅读能力的正确轨道上。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我们必须合情合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敢阅读、能阅读、爱阅读、会阅读,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阅读理解小能手,获得独立阅读并理解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应将该思维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做学生杰出阅读能力的培养者,以促进学生在阅读与语文课程中的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文言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