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3-03-10 10:35马尚福
学周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题材散文教学方式

马尚福

(甘肃省民勤实验中学,甘肃民勤 733399)

当前,自然题材类的散文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人文素养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自然题材的散文也为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其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文类,需要每一位教师对其文体特征进行细致的研究,针对学生在进行自然题材散文学习时不能深入、无法共情、不会知识迁移等问题,教师要积极寻找相关的解决办法,如此才能优化自然题材散文的教学过程,从而改变散文教学低效化的现状。

一、自然题材散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深入文本,教学方式“一刀切”

自然题材散文包含叙事、议论、抒情等多种类型,并不像小说那样具有十分明确的文本特征和分类,这使得散文教学模式改革变得举步维艰。现当代散文主要由写景抒情类、写人记事类、议论哲理类三种类型组成,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自然题材散文指导时,对于三种类型课文的讲解都用的是同一种教学方式,总是先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分段,之后再找出每一段的关键句,最后再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细读文本,使得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过于狭隘。加之还有部分教师喜欢在自然题材散文教学中运用一种知人论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从文学的社会环境以及创作经验的维度来解读课文,从而使得课文因被匆忙地贴上社会的标签而失去了语文味和散文味,虽然新课标中强调教师讲课的社会化视角,但过度侧重就会出现错误解读的情况,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方式单一化、模式化。

(二)教学过程中割裂了情感体验,难以引起共鸣

自然题材的散文真实性强,它是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缩影,寄托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无不蕴藏着作者的喜怒、哲思与感悟。由于其胜在“真实”,一些文人墨客才会争相创作,借助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心境。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诸多语文教师或孤立地分析语言,或单纯地解读文中运用到的写作风格、修辞手法,并未深入分析文本蕴含的背景文化和思想感情,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相当于在自然题材散文的教学过程中割裂了情感体验。如此,便让语言与情感都成为一座孤岛,无论文章的情景、形象有多生动感人,学生都无法获得更接近于作者的那种情感体验,更无法深入地体悟自然。此外,在讲到写作背景与作者情感时,一些教师只用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讲解方式导致学生无法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感同身受,难以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三)盲目地追求分数,忽略了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应试教育体制下,不少初中语文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第一位,不仅研究大量的试题,还会根据考试重点来备课或撰写导学案,令整个初中语文教学变得日益功利化。主要表现为“两个凡是”,即凡是考试的重难点教师会细讲,凡是不属于考试内容的知识他们会略讲或不讲。诸如此类盲目追求分数的教学模式也直接表现于初中自然题材的散文教学中,即学生只重视考点,认真做笔记,对于非考点的内容采取“不求甚解”的态度。由于自然题材散文通常出现于阅读理解题目中,并且很少以原文原题的形式出现在卷面上,由此教师通常会将自然题材散文的教学目标制定成“正确书写字词”“读懂标题含义”“分析重点语句”“找出段落关键词和关键句”等,也会基于这些教学目标去设计课后作业。然而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必定有限,过度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其迁移和拓展,对散文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情感的细致解读和赏析不够,迷失了教学本真。这样的教学只能训练学生的驾驭语言能力,无法提升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

二、自然题材散文教学存在问题成因

(一)教师核心素养缺乏

一方面,当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个别教师对自然题材散文的概念、文类认识不清,未能做到因材施教。随着时代发展,自然题材散文的内涵日益丰富,学术界对其概念及分类也众说纷纭,这使得诸多教师在进行自然题材散文教学时对其避而不谈或模糊处理。当教师没有文体意识,就无从把握文体特征,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一般为课堂讲述法中的文本解读法,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自然题材散文教学模式僵化、单一,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实践技能素养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初中语文教师课堂生成表现不尽人意。尽管其教学设计中会对学生的思路、答案进行预设,并做好了正确回应、理答的准备,然而,每节课几乎都有出其不意的情况出现,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预想的结果或者有学生在课堂上指出教师教学设计中的失误时,教师必须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应试教育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缺乏散文学习兴趣

近五年自然题材散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概率较低,且以教材中原文、原段形式出现的试题几乎没有。即便阅读理解题中出现了自然题材的散文,考点几乎集中在词句理解、段落分析、写作手法作用、全文信息整合等方面。正因如此,教师在进行自然题材散文教学时会不自觉地以考试为纲,不仅忽略了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更谈不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当下这种针对考点制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或许可以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冲刺学习成绩,但从长远看,此举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容易使知识碎片化。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立足文本的主题,对自然题材散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学生缺乏文学知识储备

学生之所以难以通过自然题材散文获得情感共鸣,一方面是因为教师缺乏引导学生体悟散文情感及蕴含的人生哲理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文学知识储备。一般而言,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大部分都是基础知识,它仅仅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学生要想与散文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必须通过增强文学知识储备才能实现。而增强知识储备的一种最快方式是阅读书籍,调查显示诸多初中学生喜爱课外阅读,但由于学习压力大,他们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并且,比起自然题材的散文,他们更愿意读小说、人物传记。在阅读喜好方面,初中学生普遍偏爱网络文学、青春文学,阅读目的大多都是娱乐而非积累知识,阅读过程又以浅阅读为主、不去了解文意。综上,这种课外阅读状况显然会导致学生的阅读世界和精神世界变得日益荒凉,使其不能正确理解自然题材散文的文本内容、作者情感。

三、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教学策略

(一)根据文类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讲授法、读写结合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都被常用于自然题材的散文教学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篇课文与下一篇课文要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正可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本特征和文类去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充分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诸如在讲解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一文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地展示图片或者视频,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并且唤醒学生的感知。教师提前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在下雨天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记录雨后的景象,去体悟自然。在上课时将学生拍摄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示,可让学生为大家讲解自己所记录的景象,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走入《昆明的雨》这篇课文。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和展示,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当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不妨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以课文中当事人的身份去感知作者当时的感受与想法。教师问:“草园还有乐子吗?”学生答:“在第七段捉鸟特别有乐趣。”教师可以准备一只小鸡,请学生像文中一样进行尝试。准备好小米,吸引小鸡吃食。请一个同学把文章中的片段内容说出来,另一个同学用动作将故事表达出来。学生都很积极地进行展示,一名学生念“扫一块雪,露出地面……”这段文字中有“撒”“系”“牵”“走”“拉”“罩”这些动作,另一位同学在尝试过程中反复体悟动词的意义,最终把小鸡成功捉到。学生亲身体悟作者鲁迅儿时在大自然中有如此有趣的活动,尽管现在没有亲身捉鸟,但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也感悟到了自然的丰富。教师引导学生在扮演角色的活动中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自然,有利于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感受情感之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自然题材散文皆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真挚的情感以及引人入胜的意境,学生只需反复细读,便能体会到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无暇去细读,即便教师将细读文章作为预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部分学生也只是一带而过地“应付”,对于文本的赏析、理解更处于一种混沌状态,需要教师在此方面给予一定的引导。

首先,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熟读课文,加强学生与自然题材散文的第一次“接触”,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可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课文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从而为后续课堂上准确把握情感脉络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将优美的句子、精妙的语言画出来,不懂的地方也可先做上标记,试着写一篇读后感。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就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提问,一方面强调了自然题材散文学习的重难点,另一方面可起到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作用;其次,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带领学生细读,从整体上帮助学生去梳理文章的情感脉络;最后,初中语文教师在自然题材散文教学过程中应多组织情感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然题材散文的情感优势,渗透讲授写作背景、社会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深入到文本内去聆听、体验作者对于自身、生命、社会等的真情实感,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积极乐观的情感世界。

(三)课外延伸,领悟自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外延伸法伴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可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力地规避了散文教学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断层”的现象,将其应用于自然题材散文教学中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在讲解自然题材的散文时,运用课外延伸法可提高学生领悟自然的能力。由于教师的示范对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进行阅读训练,将知识进行迁移扩展。

在讲解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思考白杨树代表了一种什么精神?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将白杨树所象征的意义层层表达出来的?如“即使白杨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到“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学生品析出这不仅写出了白杨的顽强,也象征着劳动人民不屈不挠和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领悟自然的生命张力,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另一篇散文《仙人掌之歌》,迁移扩展到课外阅读训练,分析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仙人掌的什么品质?在“仙人掌大多生长在终年干旱的地区,严酷的自热条件淘汰了弱者。仙人掌是强者,你剪掉它的茎,等于帮助它繁殖。”和“它会用自己的绿来装点穷乡僻壤。”这两句中,学生分析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写出仙人掌在恶劣条件下依旧顽强的生存,象征着人们在漫漫人生旅途之中,也会遇到很多挫折和苦难,但也要像仙人掌一样不惧困难与挫折,选择勇往直前。再者,要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将课内的文章和课外阅读进行扩展迁移,使学生更能领悟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增加其对自然探索的乐趣,领悟人生哲理,从而进一步增加其对自然题材散文探索和学习的热情。

四、结语

本文是在借鉴前人对初中语文自然题材散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分析其中自然题材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给出一些合理可行性的建议,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本文中提到的若干建议能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打破单一僵化的散文教学方式,以新的视角去审视自然题材散文,注重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增强学生对自然题材散文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此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实施自然题材散文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题材散文教学方式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