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型内控师生共建语料库的英语口译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2023-03-10 09:53
现代英语 2023年1期
关键词:口译语料语料库

王 悦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一、引言

2019年初,教育部颁布一系列本科教学指南,着力于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并推进相关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应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首次将口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核心素养的重要版块,由选修提升为必修课程。但是,本科阶段口译课程建设面临诸多困难,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本科阶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国家也大力号召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后期的远程教育机制研究与探索,加速后疫情时代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的赋能有可能打破现有本科口译课堂课时容量以及教材的限制,为口译本科阶段教学提供一套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文章以天津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基础口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案例为基础,尝试探讨语料库技术与英语口译教学深度融合的“学生中心”教学模式。

二、口译语料库与口译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口译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动力源泉,在口译教学领域,虚拟仿真型口译训练环境、数字化口译教学语料库、智能化口译训练平台与软件、自动化口译测评系统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引发了口译教学环境、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的深刻变革[1]92。其中,数字化口译教学语料库发轫最早,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口译教学语料库指“根据具体取样标准与分层程序采集大量真实口译语料而形成的大型电子文档库。”[2]63。1999年,Carabelli最早提出创建口译教学语料库的主张,她指出无序分布的训练语料是制约口译教学效果的一大瓶颈,主张为口译学习者提供管理系统、内容丰富、结构优化、检索便捷的口译教学语料库[3]149-15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将“数字教育资源”列在“实施行动”的首位,彰显了资源对推进口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4]62。

按照Bendazzoli的分类,语料资源可分为三类:纯手工语料库(无法自动检索)、机读语料库(可借助软件进行自动检索)以及在线语料库平台(可供所有研究者共享和检索)[5]65。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国际范围内形成了许多大型的口译教学语料库信息平台,如日内瓦大学的“在线共享口译教学语料库”“欧盟口译语料资源库”、面向全球的“Speechpool语料资源库”“在线共享口译教学语料库(SIMON)”“BACKBONE视频语料库”“CIAIR同传语料库”“欧洲议会口译语料库(EPIC)”等。我国自2006年开办翻译本科专业和2007年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口译教学语料库也开始蓬勃发展,陆续建立了“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中国总理‘两会’记者会汉英交替传译语料库”等服务于口译研究和教学的语料库资源平台。而这些均属于第三类语料资源,对口译研究来讲是十分合适的大型语料样本,但对口译教学而言,过于庞大或繁杂的语料内容不是最重要的需求,相反,检索速度、语料的难度层级、翻译策略标注和准确反馈机制才是重要的关注点。当前,国内大多数研究均致力于建立大型共享口译语料库平台[4]64,对小型内控语料库关注较少。事实上,小型内控语料库,特别是师生共建小型内控语料库应用于口译教学有着独特的天然优势。语料库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收集和建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挖掘能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生中心”的学习行为,让学生以“自驱”的方式主动探索并发现问题。此外,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更容易被教师记录和捕捉,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

当前,口译语料库在翻译研究与机器翻译领域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作为电子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显著成果,但运用于口译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较少[6]17。目前根据《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指南》的最新要求,口译课程首次作为一种英语语言训练而不是口译职业训练得到普及。但现有口译教材在学段上多围绕MIT教学和翻译资格证考试培训编写,突出职业口译技能分解,语料和练习远远不能弥合本科口译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欠缺。因此,本科阶段口译课程需要考虑到学生语言基础薄弱、班级容量大、课时有限等问题,在课程设计和教学目标上应明显区别于研究生阶段或口译资格证考试培训。语料库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语料接触,具有建设周期短、不需联网操作、易于检索更新等特点,不需要其他口译训练平台建设所需的巨大资金和人员投入,容易普及,是目前口译信息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师生共建小型内控口译语料库不仅仅可以作为教学资源使用,更可能成为一种“学生中心”的口译课程模式。

三、基于小型内控语料库的本科英语口译课堂模式

以天津师范大学英语本科专业学生基础口译课程为例,该课程开设在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大三第一学期,是后续高级口译课程的前期准备课程。具体来讲,该课程模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以师生语料库共建为依托,围绕词汇检索和口译策略标记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将课堂转变为教师讲解示范加学生学习问题反馈讨论的学习互助中心,从而实现“学生中心”课堂模式构建,有效扩展了线上学习时长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驱式”学习习惯。

(一)课前语料库技术准备

课前,由教师搜集一万字左右的口译材料,使用EditPlus、AntSegment进行语料净化、分词后,在Paraconc中建立双语平行语料库并进行口译策略标注(口译策略标注采取张威教授的CILC正则表达式体系,见表1)[7]65,然后以该语料库样本为实例对学生进行相关软件操作培训。

表1 CILC口译策略标注形式对照表

(二)小型内控语料库驱动式口译教学设计

如图1所示,该教学模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板块,三个板块都以语料库的建设、标注与检索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三个板块紧密联结,具有阶段性上升特点,形成螺旋上升的循环结构,让学生参与语料库建设的全过程,驱动学生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催化了学习主动性。

图1 小型内控语料库驱动式口译教学设计示意图

1.课前板块

课前板块为线上教学,每周课前学生需要通过各类网站自行寻找近期发生的真实口译双语语料一篇,按照前期培训的方法自建口译平行语料库,在自建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和口译训练、检索高频词汇搭配,并完成口译策略标注。班内学生按照五人一组结成学习互助小组,课前对上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互评。此外,教师需要在课前收集学生自建语料库,加入总库库容中,以备课上进行检索和讨论。课前的语料库建库及检索活动,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课时和材料容量,并通过口译策略标注完成课前思考和准备。

2.课中板块

课中部分为线下教学,第一板块由教师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讲解示范,第二板块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馈和交流。反馈交流环节中,由各学习小组轮流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分享高频词汇搭配用法,以语料库内容为实例讲解出现的口译策略应用,展示结束后由教师对语料库再次检索,指出口译策略标注的错误,做出相应评价。课堂的第三板块进行随堂记忆和口译练习测试,对之前讨论的知识点进行巩固,测后进行点评并录音留存。

3.课后板块

课后板块为线上教学,学生课后根据教师的课堂评价对自建语料库中的口译策略标注进行检查和修改,形成学习反思。教师课后进行语料库更新,使用WordSmith软件按照句长和型符类符比两项指标将语料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难度等级的子语料库集,供学生根据自身语言水平进行口译练习,再次扩展课时容量。

由此,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板块形成了一条螺旋上升的线上线下学习闭环,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学生语料标记的错误率将逐步下降,掌握语料的容量和熟悉度不断上升,并在时新真实语料中学习口译策略的具体运用,逐渐摸索出口译实战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推动学习进程的主体,教师由台前转为幕后,成为学生的协调员、管理员和监督员。这样,通过学习互助小组和语料库工具的赋能,有效缓解了大班授课的教学压力,延展了学生的课下学习时间,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口译教材内容落后,脱离口译真实语料的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课上随堂口译测试的语音材料进行转写保存,建立专项学习者语料库,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一手样本材料,从而长期反哺教学活动。

四、结语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信息技术正引发口译职业与口译教育的深刻变革,口译教育信息化成为口译教育未来变革的主流方向[8]88。口译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平台与空间、师生信息素养等多个方面[4]62。目前,相比口译语料库在翻译研究领域的火热,其教学应用和转化研究尚在起步阶段,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要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进展[6]17。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推动各学段的口译课程改革,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训练与测评相结合、课堂与职场相结合,覆盖广泛、立体交叉的数字化口译教学资源体系”[4]64和相应教学模式将成为口译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口译语料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基于COCA语料库的近义词辨析 ——以choose和select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