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鉴

2023-03-10 12:34王芳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张骞郑和西域

王芳

主题阐释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展现了中国正在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的形成做出自己的努力,并为推动其实现发出中国声音。他高瞻远瞩地指出了交流互鉴既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又要兼容并蓄、互相借鉴,促进世界文明的共同进步。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人物传奇

丝绸之路凿通交流网络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意图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着100多人从长安出发,经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向西前行。途中经过匈奴不幸被俘,被困十余年,初心不改,终于逃脱。离开匈奴后,张骞继续西行,历经艰险终于到达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返回。归途中,张骞为避免被匈奴发现,改走南道,但仍被抓住,又被困一年多。在匈奴内乱期间伺机逃脱,回到阔别13年之久的长安。这次西行张骞虽未能说服大月氏共击匈奴,但却带回了大量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公元前119年,张骞带着马匹、牛羊和大量的金银珠宝再次奉命出使西域。公元前115年,张骞一行和乌孙使者数十人返抵长安。自此,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关系建立了起来。

张骞出使西域的这条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后来人们就叫它“丝绸之路”。这条道路的开通,使汉朝从西域得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西域各国从汉朝得到了丝绸,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发展了生产。

●解读

张骞出使西域途中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困难重重,但张骞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始终不忘初心,坚定西行。“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沟通,促进了中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互为补充,不断融合发展。

郑和下西洋与中非文明互鉴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郑和首次受命出航西洋,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结束了最后一次航行,这一系列航行前后共计七次。在七次航行中,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期间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涉及的地区包括今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塞舌尔、马达加斯加、科摩罗、莫桑比克、查戈斯群岛等地区。一些学者还提出,郑和有可能发现了好望角。

郑和七次下西洋,凭借自己的智谋,屡立奇功。此次出海吸引了多国使者相继来访,向西洋诸国和地区带去了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及各种特产,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化和文明的生活方式。

●解读

郑和下西洋让明朝了解了各国文化和风物,带回了西洋文明,促进了中华文化和东南亚、西亚以及东非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新形势下,弘扬“仁和为先、宽容开阔、以义统利、太平共享”的郑和精神,不但可为当代非洲“向东看”和中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夯实历史根基,而且将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树立典范。

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万隆会议,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会议始终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在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确立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

●解读

万隆会议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会议的召开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肯定了亚非人民原有的经济、文化底蕴,也希望在与其他国家交流互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不仅发展了自身的经济,丰富了各国的文化,还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和相互了解。

“一带一路”拓宽“文明之路”

2013年秋,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统称为“一带一路”。

“一帶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依赖“丝绸之路”经济、人文、商贸的千年传承,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从有约半个世纪历史的坦赞铁路,到今天的疾控大楼,中非合作不断深化拓展、提质升级,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减贫惠农等领域合作硕果累累,为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增添一笔笔鲜活注脚,中非人民的“合抱之手”越握越紧。

●解读

文明的多样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广阔空间,文明交流互鉴又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一带一路”既向世界展示5000年中华文明历史,又向世界传播中国经验。我们也在他国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更好的发展。“一带一路”使全球在交流互鉴中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文明盛会唤醒文化自信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于2019年5月在北京举行,大会主题是“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反映了亚洲和世界各国的普遍愿望。大会围绕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维护亚洲文明多样性、文化旅游与人民交往、亚洲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青年责任、亚洲文明全球影响力、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议题,举行了6个平行分论坛,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

●解读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成功举行,为亚洲国家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人民团结友谊、推动亚洲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这场文明盛会属于亚洲,更属于世界,来自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近50个域外国家嘉宾应邀参与大会各项活动,与亚洲各国代表共同探寻多元文明的和谐共生之道。这场文明在当今世界颇不宁静的环境中尤显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张骞郑和西域
张骞探西域
张骞探西域
英文摘要 关键词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