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

2023-03-10 18:19于新王胜利刘艳辉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困生育人政治

于新 王胜利 刘艳辉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2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 经困生”)是高校中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为助力其全面成长成才,在对其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对其进行精神扶贫。但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和“经困生”资助工作存在一定脱节,这就要求高校在资助学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确保“经困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本文通过分析当下“经困生”思想上所存在的误区,提出高校“经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帮助其摆脱精神贫困,将其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新时代青年。

一、加强“经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现代教育的高要求下,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经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根据“经困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走出思想误区,坚定自强信念,让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得以发挥,同时在工作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经困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将其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经困生”思想误区及原因分析

(一)缺乏自尊自强精神,滋生依赖心理

(二)缺乏感恩奉献精神,滋生自私心理

部分“经困生”因为自己的客观条件而获得一些额外的“优待”,便认定自己就是“弱势群体”,“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获得经济资助,对于所获得的经济援助不但缺乏应有的感激之情,甚至在受助后,大笔挥霍,追求超出本身消费能力的物质享受,表现出一定的奢靡之风;而当需要他们履行社会责任时,却选择敬而远之,一心只顾自身利益,不想付出只求回报,逐渐产生自私自利的心理。

(三)缺乏乐观自信精神,滋生自卑心理

部分“经困生”从小在偏僻的地区长大,生活条件单调、艰苦,到了大学阶段,面对丰富多彩的环境,自尊心逐渐增强,害怕因为家庭条件差而被别人轻视,逐渐变得敏感、自卑,越来越封闭自己,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想和同学、老师沟通。甚至还出现敌视同学、敌视老师、敌视社会的偏激心理,久而久之形成孤僻的性格,将自己边缘化,认为社会资助是一种施舍。再加上社会经验不足,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受到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和蛊惑,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违法活动。

(四)诚实守信意识薄弱,倾向利己主义

当前高校对于“经困生”的认定主要基于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虽然认定过程中采取了民主评议等措施,但由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全,存在着一些学生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的问题,严重缺乏诚信意识。比如拖欠助学贷款、故意违约等失信行为,都是因为诚实守信意识淡薄所致。加之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渗透,尤其抖音、微博等各大社交软件上的炫富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导致他们为了满足对物质的追求,更加忽视了诚信意识,倾向利己主义。

三、“经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复杂的社会形态下,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至关重要,因此高校要多措并举,扎实做好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以人为本,契合媒体浸润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全媒体通过碎片化阅读、跟风式思考、娱乐化享受等形式,吸引了当代大学生沉浸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强化全媒体思维,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成熟成长。

1.加强人本思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使新技术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其自身发展具有独特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为基础开展各项工作。对于“经困生”这样一类特殊群体,更需要我们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思想困惑建立“一生一册”,针对不同教育目的实现教育内容“靶向式”推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通过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等途径加强心理疏导和舆情引导,利用大数据跟踪分析“经困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工作。

2.创新课堂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马克思的矛盾观点就是在激烈地解构黑格尔唯心矛盾观的基础上生成的。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矛盾观的最大错误就在于它的唯心性,并指出“理性一旦把自己设定为正题,这个正题、这个与自己相对立的思想就会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即肯定和否定,‘是’和‘否’。这两个包含在反题中的对抗因素的斗争,形成辩证运动。”[1]140也就是说,用思辨来解决现实矛盾,只会带来无限循环的纠结与迷途。

高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代社会全媒体的受众更多是追赶时尚、追求新奇的青年大学生,面对这一趋势,应当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赋予其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的使命,以推动高校“经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变革。在特殊情况下,学校秉持“停学不停课”的原则进行线上教学,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导致课堂趣味性降低。思政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利用新媒体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加强课堂互动趣味性,也可以把教学课件即时上传到教学平台,为学生复习提供方便。这种网络与媒体交互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经困生”由于自卑心理不敢表现、畏惧社交等难题。在课后,思政教师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将与思政相关的新闻资讯即时输送给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经困生”的政治素养,发挥全媒体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

(二)多管齐下,激发个体能动性

马克思阐述了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动物只能按它们所属的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每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懂得如何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任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学生自身理解和认同。如果没有自我理解和认同的过程,被动的教育都很难起到作用。做好“经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引导大学生逐步开展自我教育。

1.磨炼意志品质,提升自我修养

锻炼“经困生”自我教育的意志,也就是要培养“经困生”克服困难和应对挫折的毅力。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増益其所不能。”一个人如果要干成一件大事,必须经过内心痛苦,筋骨劳累,经受得住磨难的考验,才能性格坚定,培养才能。因此,要想改变“经困生”的安逸享乐之风,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领会体育精神的实质,锻炼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的毅力。“吾日三省吾身”,自我修养即是自我反思、陶冶情操和涵养德行的过程。有言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困生”要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注重“修身”这一环节,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

2.增强主体自觉,培养责任担当

“经困生”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中保持理智,必须自觉培养个人主体自觉性,比如通过甄别信息的来源、事实和数据,提高个人信息辨别能力,通过不断自我反思、提升和改造,实现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新时代大学生时刻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将家国情怀厚植于心,化小我成就大我,立德、立志、立学、立行,理解特殊情况下的各项政策,自觉献身于有益行动中,培养奉献意识与责任担当。

3.提升道德境界,坚定理想信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唯有坚定自己的目标才能攀上高峰看见最美的风景。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有所差别,职业选择也会各有不同,但只要脚踏实地,把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民族的大我之中,才能更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培养“经困生”敢于承担、勇扛重任的奉献精神,鼓励其忽视经济劣势,重视砥砺品德、陶冶情操,培养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坚定改变经济现状、改变命运的决心,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人格品行,在关爱他人、奉献他人中升华思想境界。

(三)三位一体,注重系统集成性

协同论的自组织原理说明,系统若处于孤立的状态,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其效果便会大打折扣。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系统集成性,做好育人工作,需要构建高校主导、家庭辅导、社会引导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路径。

1.固本培元,塑造“才”

高校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做好育人工作的“领头羊”,构建“思政课程” 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紧密结合的共振格局,从而形成教育合力。面对社会的强大压力,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深入挖掘英雄人物事迹,树立榜样典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加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塑造“经困生”优秀品行的目的。

2.以身作则,铸就“德”

家庭教育在特殊情况下对“经困生”成长的作用更加凸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学生的品行塑造,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首先,父母应该塑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创建融洽的家庭环境,让“经困生”即使在物质条件缺失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家庭的温暖;其次,高校应加强与“经困生”的家长沟通,建立辅导员、班主任与家长联动机制,有效调动和发挥家长对育人工作的独特作用;最后,父母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经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其既不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而自暴自弃,也不因为已有学历或者能力而好高骛远,力争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础上奉献社会。

3.搭建平台,弘扬“劳”

社会是最大的学校,为大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对于育人工作具有重要引导作用。社会各方教育资源应发挥好引导功能,做好本职工作,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竞争平台。首先,社会应规范就业市场以及相关制度,减少各种各样的收费项目,让“经困生”不再因为经济原因减少选择机会;其次,统筹利用好各类社会资源,为“经困生”提供个性化的实习平台,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机会;最后,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经困生”的需求,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先解决其就业难题,为“经困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充分享受平等的社会教育资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资助工作中,面对当代社会背景下高校“经困生”思想认知上存在的误区,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走出思想误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让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校要多措并举,加强人本思维,创新课堂模式,增加教育内容,激发“经困生”个体能动性,同时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路径,扎实做好“经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经困生”全面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困生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借鉴积极心理学理念,培养家困生的积极品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德困源于心困
——小学德困生现象及心理辅导策略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