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区营造的实践探索以传统村落天主堂为例

2023-03-11 02:12孙杨
中华建设 2023年1期
关键词:村落营造特色

孙杨

在实施文化强国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乡村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传统村落天主堂为例,结合村落的发展现状,探索社区营造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适宜性,并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地域特色保护延续、景观环境优化提升、特色产业赋能发展五个维度进行研究,旨在为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一定的经验借鉴。

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同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为主旨,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保留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在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地域特色的前提下,让传统村落焕发生机,是我们亟需探讨的问题。本文以第三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常熟董浜镇观智村天主堂为例,通过引入社区营造相关经验与方法,从人、文、地、产、景五个维度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进行研究。

一、社区营造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体系构建

1.社区与传统村落

关于社区的众多定义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从精神层面出发,强调的是具有共同传统思想价值的人群的共同体,另一类则从地理学角度强调地域的共同体,即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古以来,乡村就是由村落居民聚族而居,而形成的不同于城市的特定社会单元。传统村落至今仍保留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对完整的空间形态与建筑遗迹及村民所具有的强烈群体意识和凝聚力,使得传统村落与“社区”有着天然的属性联系。

2.社区营造

19世纪80年代英国兴起的“睦邻运动”是一场社会工作者组织发起的社区居民自助互助的社区运动,也是社区营造的起源。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快速发展,日本政府通过“造町运动”鼓励青年将社会运动的热情转化为深耕故土、重振乡村,在营造过程中要兼顾居民需求的满足、历史文化的延续、地理特色的维护、在地产业的开发和社区景观的营造。随后,台湾地区吸取“造町运动”的成功经验,提出发展社区产业是营造乡村社区的主轴,只有社区产业振兴,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和发展人,使得乡村就有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3.社区营造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大多是在政府主导下而进行的。但具有活力的乡村建设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将村民的强烈凝聚意识和文化所属意识参与到村落的建设中,实现从村民共识到共同行动。最终通过多方主体的全面参与,实现以构建乡村社区共同体为目标的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强调以“人、文、地、产、景”五维度为发展方向。“人”指组织建设具有社区凝聚意识的乡村共同体,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文”是指历史文脉的传承,提升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地”指当地特色的延续和发扬,对整体风貌、聚落空间和建筑风格进行控制和引导;“景”指村落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空间环境的优化和提升;“产”是指乡村的产业振兴,产业是传统村落发展的核心动力,强调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重点发挥文旅休闲产业的带动作用。

二、传统村落天主堂现状研判

观智村天主堂位于常熟市董浜镇西南部,东邻红沙村和杜桥村,南邻古里芙蓉村,西邻古里苏家尖村,北邻梅李沈市村。2021年1月被评为第三批江苏省传统村落。

1.现状要素

(1)太湖地区宝贵遗产——塘浦圩田

塘浦圩田是太湖流域文化生态价值的重要体现之一。圩田工程支撑了传统时期最高产、最发达的农业——江南水田稻作农业,是世界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典范。2016年,通过将传统乡村社区建设与农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建设成为泥仓溇省级水稻公园。作为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泥仓溇稻田生态景观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2)因其得名延续至今——添智三圣堂

三圣堂位于长亳塘畔,建于明末清初。同治十年,重新予以修葺。到20世纪初期办添智小学。2009年,经市、镇及教会共同协作,重新进行翻建。作为观智村的一个重要文化节点,不仅是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还是政府充分尊重民情乡俗文化的体现。

(3)江南水乡传统风貌——田园乡村粉墙黛瓦

天主堂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水、宅、田、塘”空间肌理,是典型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区域内水系丰富,河网交叉,呈“一横三纵”布局,村落内民居依水而建,白墙黛瓦,色调朴素淡雅。北部长亳塘上坐落的添智塘桥是江南水乡交通运输发展的见证。

2.发展瓶颈

(1)生态景观资源与旅游发展疲软的反差

依托塘浦圩田景观而建的泥仓溇省级水稻公园,旨在将现代农业种植和乡村文旅有机结合,聚焦产业升级、种养结合,稻米飘香、助力乡村振兴。2016年举办的第十届世界湿地大会,由于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缺少宣传推广,知名度不高,文旅产业陷入发展瓶颈。

(2)在地文化资源与民间技艺传承的困境

随着原住民流失和乡村空心化,村民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可也在逐渐降低。观智村虽有熟羊肉烹饪技艺、常熟蒸菜烹饪技艺2个省级非遗项目,手工竹篾编制、草编制作等特色技艺,但目前村落内仅保留一处手工竹篾坊,作为修复民间技艺、留存工艺匠心和守望文化乡愁的物质载体空间,显然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传承力度不足。

三、天主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

天主堂坚持以农业产业为根本、以文化传承为灵魂、以旅游发展为路径的规划理念,依托泥仓溇稻田公园的生态本底,融入水乡文化的特色价值,打造集历史景观展示、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和改善人居环境为一体的特色江南水乡村落。此外,强调以村民为主体,政府协调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村落建设工作,挖掘村落的传统文化,建立村民的文化认同,实现更有效的村落保护与发展。

1.乡村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乡村社区在本质上是一个基于血缘、地缘或业缘关系而形成的共同体。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由原住民组成的乡村社区事实上就是一个生活共同体。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生活共同体已不复存在,乡村社会关系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通过营造舒适的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生活价值观将乡村社区的多元主体相联系,激发成员对乡村的热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乡村的建设中,形成新的乡村社区共同体,再通过公众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基层自我管理、自我协调的自组织系统。如让村民讲自己的故事,做乡村的代言人,实现“全民参与”;鼓励培育村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形成现代产业经营体系,从而实现在乡村运营方面的“创造性”。重视专家智库、乡村规划师团队、高校等非营利性组织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全程陪伴服务提供有价值的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撑,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

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进行更新,尊重原有的建筑肌理,保留时空记忆,让闲置的民居重新激活,焕发新生,使其既成为讲述乡村故事的时代记忆,又符合当代生活、共享、交流等功能的民宿聚落、集合店和展示空间等,实现空间载体的增值。以手工竹篾编制、草编等艺术活动经营为主的集合店,旨在用浓厚的艺术氛围集聚文艺创作者,塑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打造文创产品品牌,实现文化的产业化。

结合节庆与村落的重大活动,恢复有意义的传统民俗活动,烘托文化氛围。如充分利用泥仓溇稻田公园的资源条件,举办水乡婚俗展示、手工编制技艺大赛、稻田丰收艺术节等活动,充分展现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提高乡村知名度和影响力。

3.地域特色的保护延续

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江南水乡特色和天主堂文化的保护和延续。保护富有特色的历史街巷、历史建筑、院落等构成的传统空间肌理,最大化地保留和传承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奠定文化特色的空间基底。充分展现依山傍水、村田交错、组团布局的空间形态。对村域的水系逐步进行生态修复及清淤,科学规划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打造田园村舍相映成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景观,彰显美丽江南水乡风貌特色。

天主堂文化建筑的保护式更新,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对历史建筑修旧如故,以重塑建筑营造的文化氛围为出发点,重点保护和传承文化建筑的传统风貌,塑造更为庄重肃穆的广场氛围。天主堂立面采用具有传统水乡建筑特色的色彩,并通过白墙灰色压顶,和整体村落风貌相协调。走廊和台阶通过木质铺装的穿插运用,提高文化建筑的氛围感和代入感,既是承载文化活动的空间,又是充满活力的共享休憩空间。

4.景观环境的优化提升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原点,打造生态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完善公共活动空间,增加村口空间,在村庄内部增加村民公共活动空间,如广场、服务中心、游憩廊道、健身场地等,并通过场地铺装及广场树木的园林化处理进行丰富。清理河道,疏通淤堵,改善水质;补植河岸绿化,营造生态乡村河道风貌;增加休憩节点,布置滨水步道、亲水平台等设施满足休闲旅游的需求。美化庭前屋后,营造原乡绿化景观,建设艺术化家园。充分利用现有的街巷、古树、古井等周边公共空间规划小游园、路边小景等体现原乡风貌的景观节点,从而形成以点带面、多节点联动的整体性景观环境品质的提升。

5.特色产业的赋能发展

打造“观智·稻米”的农业品牌特色IP。以农业为基础产业,依托稻米、董浜小玉米等特色农作物,将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加工、制作、设计、包装、营销等手段,把农业基础产业转换为各种形式的“观智·稻米”的农创、文创产品。

强调产业升级和产业融合。利用“互联网+农业+高科技”模式改造传统农业,提供农村物流、农技服务、农村金融等多种增值服务,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旅游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以“农业新六产”为出发点,提出“农业融合”理念,即以生活服务为衍生,以乡村空间为基础,以健康服务产业为核心,打造集健康疗养、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产业融合。探索多元化的休闲农业产业模式,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塑造湿地、田园、乡村三种空间特色。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产业、全感官、全时段的文旅体验目的地。围绕田园乡趣,打造“农创+、服务+、平台+”三位一体的绿色田园示范区;以自然唤醒健康生活为主旨,强调乡村休闲体验,感受美丽乡愁的乡村生活休闲区;结合泥仓溇水稻公园建设集科普教育、水上游览、农耕文化展示、星空露营为一体的24小时湿地文化体验区。

四、结语

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大多以政府为主导,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出发点,强调的是对村落环境的整治和提升。通过乡村社区营造理念的引入,积极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模式。在提升村民生活环境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强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并通过乡村共同体的形成,构建完整的社区治理体系,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猜你喜欢
村落营造特色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