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2023-03-11 03:50张云熙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社会主义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品质民生高质量

文 张云熙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地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关系和行动路径是十分必要的。

高质量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基础和前提

高质量发展为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奠定物质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才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没有高质量发展,就难以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难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提高收入水平、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创造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高品质生活,从而有效化解制约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高质量发展为推动高品质生活提供内部动力支撑。从民生视角看,高品质生活是由一系列具体目标要求构成的战略设想,更是涵盖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方方面面的行动纲领。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看,产品和服务质量高是经济发展质量高的体现,也是最主要的抓手。能否提高中国制造、中国服务、中国建造的供给质量,直接决定了中国经济质量优势能否形成,决定了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进而能够带来居民整体福利水平上升以及成果分配的改善,满足更广范围的民生需求。

高质量发展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均衡发展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应从关注经济增长一个维度,转向关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安全维护、生态建设等多个维度,强调在更加宽广领域上的协调发展。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创造高品质生活鲜明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价值引领,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发展与生活的关系,把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目的,从过去片面强调社会发展转向更多关注社会生活领域,促进发展与生活、人与物的内在统一。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目标引领。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引领,一方面,可及时转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将人们从片面追求利润、追求发展速度、追求物质财富中解放出来,注重社会全方位的协调与和谐发展,凸显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人本性、公正性、开放性、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寻求社会共同和个人的生活福祉;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特质出发,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力求实现人的最优化的生活样态。

为高质量发展增强推动力。人民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主体力量。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让人人参与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不同阶层的合理利益需求,创造新的、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将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消费支撑;引导市场走向改善民生航向,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终身教育、完善养老服务等。

以高质量发展建设云南高品质生活

一直以来,云南省紧跟党中央步伐,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民生事业发展还有一些突出短板,教育、医疗、养老、公共卫生等领域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实现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上下功夫、做文章。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一是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顺应创新、消费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的显著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经济的包容性、普惠式增长趋势,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不断提升经济发展效益,创造高质量产品。二是让协调成为内生动力,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和城市品质提升计划,统筹推进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区域间互联互通和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节约型社会,当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四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五是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最大限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美好生活创造活动的深度与广度,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主力军。二是引导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高品质生活不仅应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更要引导人民在劳动中、在艰苦奋斗中体验并感受生活的意义;不仅让人民享受物质生活,更要引导人民群众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三是引导人民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应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从人民立场、人民需要、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和人民评判的价值视域出发,不断解决共同致富过程中人民关心的难点、热点和痛点问题。

把握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尽力而为,就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最大努力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做民生实事;量力而行,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和财力等基础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不开空头支票。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通过持续的经济发展带动民生改善,一步一个脚印,从最急需最紧迫的事情干起,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完善以民生为重点的制度建设。一是以民生发展为取向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是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公平分配为导向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构建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和指向公平的机制, 包括构建居民、企业、政府收入协调增长机制,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构建企业受益和劳动报酬合理分配机制,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建有助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机制,扩展居民收入来源;构建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的收入再分配机制,弥补初次分配差距。二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府目标优先序中,要进一步突出民生发展的优先地位。构建包括就业、教育、收入公平、健康水平的统计指数。着力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应实现从重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公共财政应更多关注公共卫生、公共教育与职业培训、公共救济、公共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公共领域。三是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民生问题的化解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工程,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包括工会、妇联、共青团、红十字会、志愿者、慈善公益组织、民间环保组织、海外华侨等众多的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的作用,激发他们发展民生事业的积极性。鼓励慈善公益组织通过自身的作为,弥补收入分配制度的缺陷,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民生公平。引导志愿者、红十字会等,积极参与服务困难群体民生方面的需求。通过发挥社会的力量,更好地建立健全民生利益平衡机制、社会群体民生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民生利益矛盾化解机制、民生利益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等,实现民生利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高品质民生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光伏扶贫如何保证高品质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