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符号原理的理论构建与机理分析

2023-03-11 05:06褚尔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符号学文创符号

张 钰,褚尔康

(1.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2.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2)

在2019年3月5日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1]。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红色文化引领着社会主义发展,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红色符号作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表现形式与载体,表征着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情景与精神实质,发挥着价值传导和精神引领的作用。在当今高度符号化的时代,对红色符号的研究至关重要。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与符号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但是从符号学解读与探讨红色文化符号的研究仍尚待开发。因此,以符号理论为切入点,对红色符号进行理论阐释,揭示其形成的历史动因,分析红色符号的作用机理,进而探讨红色符号的现实意义,对于推进红色符号理论研究,促进红色符号发展,书写我国百年红色文化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符号的理论阐释

符号作为一种载体,用来指称和代表一定事物,承载交流双方发出的信息。用符号来传递思想和文化,其实质是符号的表意行为,即用符号来传递意义。红色符号属于符号的一种,基于红色文化史实,传达和负载红色文化信息,唤醒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需求、激发人们对红色文化的感知、建构人们对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促进红色文化有效地传播。笔者以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符号学相关理论为切入点对红色符号进行理论阐释。

(一)马克思主义符号学

马克思在谈到商品时明确指出:“每个商品都是一个符号,因为它作为价值只是耗费在它上面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2]这就是说,马克思所认为的商品不是单纯的物,而是一种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联体。通过对商品符号的分析,马克思构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意义建构模型,给予这个社会清晰的理论秩序。因此有学者将这种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看作是“未亮明身份的符号学”[3]。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发现,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中,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以及马克思在论述宗教、历史、文学等问题时都贯穿了符号学的思想与方法。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虽然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中没有抽象的符号概念与系统的符号理论,但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的结合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诞生时就开始了,这一结合早于现代符号学奠基者索绪尔、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随着人类进入全面符号时代,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已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之一[4]。在马克思看来,符号作为中介环节,对社会的构成与发展具有普遍的形式意义。符号在社会文化这个氛围中随处可见,要深入探讨文化问题,就必须探讨符号与符号学理论。然而,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各种理论资源加以充实、丰富。因此,使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的文化维度深刻融合,构建一个建设性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是当务之急。

(二)符号与符号学理论

关于符号,常见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用来指称和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即“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二是指携带意义的感知,即“意义的携带者”。后者相较于前者不仅仅指出了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而且体现了符号在信息表达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符号学即研究符号的科学,产生于20世纪初。现代符号学思想的发展主要来源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他第一个提出建立符号学,奠定了现代符号学的基础,随后出现的符号学理论研究都在其理论引导下对其做了一定的继承与批判[5]。索绪尔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讲稿 《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他首次将符号分成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是符号的形式亦即形体,指符号的语音形象,如文字、声音、图像等具体事物,是符号的表达面;所指是指符号的意义和概念,表示符号能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潜藏在其背后的意义,属于符号的内容面。索绪尔将二者比作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这种对立统一说明了任何符号都是语音形象(能指)与概念意义(所指)的结合。现代社会,影视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实际上是拟象盛行的现象。“拟象”一直贯穿于鲍德里亚思想中。鲍德里亚在论述关于“什么是拟象”这个问题时曾写道,拟像不是对某种实体的模拟,它无需原物或实体,而是通过模型来生产一种超真实[6]。正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使各种虚拟,如影像的虚拟、时间的虚拟、声音的虚拟等越发逼真,使拟象比真实更真实,不仅可以重现与日常经验完全一致的真实场景与客观物象,而且还能表现出我们以前无法看到、感知到的景象和场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鲍德里亚有关拟象、仿真和超真实的论述是激进的,但其拟象理论中关于当今科学技术对符号发展作用的部分对进一步探索红色拟象符号传承红色文化有积极意义。

(三)红色符号

红色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代表色,不仅代表革命和起义本身,还象征着革命和起义胜利所必备的不怕牺牲、浴血奋战、无私奉献等宝贵的精神品质。此外,红色作为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在人们潜意识中有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使得中国人关照自身的文化、历史,获得归属感。因此,“红色”意义转化的完成,就是在继承中华民族“红色”传统积淀意义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最后将其扩大到政治的宏大叙事中[7]。红色符号指的就是那些携有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信息,具有革命意义,负载和传达着老一辈艰苦奋斗红色革命精神的任何存在物。中国共产党的红色符号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不同阶段的革命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而发展起来的。红色符号的传播,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就开始了,例如红军时期印制的各类钱币、票证,报刊上印有中国共产党党旗、工人、农民与红军形象等,很好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方针政策。采用索绪尔符号二分法,可以从两方面对红色符号予以分析。一方面是红色符号的形式,如红色标语、红色口号、红五星、镰刀锤子、红色纪念日、红色领袖、红色徽章等,即所指。另一方面则是红色符号背后的革命意义,即能指。例如,红五星背后象征着和谐与胜利之意,因此带有红五星标志的物品、证章、服饰等都属于红色符号;而镰刀与锤子诉说着党历经各种磨难坚持反抗与奋斗的故事,是中国共产党的象征与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信念、理想的凝聚与升华[8]。它们代表着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历史,同时他们自身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二、红色符号的作用机理

红色符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符码,负载和传达着关于革命的社会记忆,象征着中国革命历程中的精神品质,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信念、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正是因为这些“所指”的内容,红色符号才被真正地赋予生命力。对红色符号进行理性的思考,重视红色符号所负载传达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分析其作用机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红色符号的现实意义。

(一)依靠“能指”表征崇高精神,唤醒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是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与革命文化的心智印象,是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9]。随着历史向前发展,红色记忆的传承主体由革命亲历者变成了身体缺场、情感缺位的非革命亲历者。如果不借助符号,这种非亲历者传承的红色记忆只是一种抽象观念,其精神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无法达到情感催化的效果。红色符号的“能指”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光辉与梦想[10],能够强化民族身份,唤醒红色记忆。在利用红色符号的“能指”表征唤醒红色记忆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真实、合适且种类不同的红色符号,去粗取精,实现不同种类的红色符号功能互补,确保红色符号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得以传达,且为各类群体所接受。其次,在解释与翻译红色符号“能指”所表征的“所指”内容时,要秉持客观、摒弃说教,充分利用传统与现代媒介融合的优势,清晰地表达红色符号与红色历史之间的表征意义,明确解释红色符号“能指”,使红色记忆具象化,才能唤醒红色记忆。

(二)借助科学技术形成红色拟象,引发情感共振

红色符号在唤醒红色记忆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情感的体验与共鸣过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红色拟象符号得以产生。红色拟象通过深度融合丰富的红色象征符号与具有感染力的情境,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磁场,通过视感、听觉的冲击将主体强烈地吸引住,把人们从时空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与历史情景进行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对话,触动人的心灵,唤醒人的情感,使得主体在虚拟真实中产生共鸣。如果说红色拟象是编织而成的红色文化意义之网,那红色符号与科学技术就是搭建意义之网的桥梁,通过特殊的情境、氛围,将红色文化寓于一系列的象征符号、音乐、动作、影像中,在特殊的时空环境下用现代技术将红色历史按照特定的意义展现出来,使人们在接触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故事时,从“眼睛在场”升级为“身体在场”,具有极强的情绪渲染性,能够更有力地触发情感生成。目前,革命纪念馆中的半景画就运用了这种极具感染性的红色拟象。例如武乡的八路军纪念馆,在国内首次以半景画的形式,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全景式再现了八路军百团大战的情景。入场之初,拟象情境的熏染使人们形成初级的参与感、体验感;在场之时,随着情景逐渐推进到高潮,革命战争氛围逐渐浓厚,人们的爱国之情逐渐高涨,信念得到强化,情感逐步升华为强大的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出场之后,随着情感能量的不断刺激,主体自信心和自我意识逐步超越,升华为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从而实现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的传承。

(三)以介体形式发挥作用,传达社会价值导向

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与介质,红色符号传达着红色文化及其背后承载着的红色精神意蕴,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思想价值观。它以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表现形式,吸引着人们,使人们自觉将红色精神融入于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纠偏遇到的不正确的、落后的社会道德形态和道德表现,真正发挥价值传导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功能。在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之后,红色符号进一步促进人们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形成自发、自觉的行为表征。例如人们学习杨靖宇、黄继光、赵一曼、邱少云、张自忠、左权等这些体现着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符号化的红色人物的革命事迹时,被他们身上非同寻常的巨大力量深深震撼,产生了超越个人私利的情感,精神得以高度升华。在持续性的顺化和同化过程中,人们会自觉调整原来的行为意识,其原有的心理结构也会得到重塑,心灵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渐次形成和谐的人格,并外化于自觉之行为[11]。

三、红色符号的现实意义

红色符号呈现于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将红色符号运用于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教益;将红色文化元素以符号化的形式植入旅游景点中,可以拓展游客体验的空间;将红色文化符号通过实用性的“物”的方式引入现代生活,能够带动红色文创产业发展,有利于在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延续红色文化血脉。

(一)应用于浸润式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政课中进行革命精神教育时,教师通常会讲解红色文化的有关知识,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文物,有助于学生对红色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构成革命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终达成需要学生亲身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因此,不能只靠教师理性的说教与文字知识的传授,需要借助红色符号的渲染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介入学习过程。红色文字符号诉诸理性,而红色拟象符号则直接和人的情感相契合,与学生的情感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倾耳注目、全神贯注。因而,在开展思政课中的革命精神教育时,教师可以运用红色拟象,通过VR沉浸式体验教育的方式,把学生带入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特定境界之中,实现学生情感与环境的交融,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可视化、形象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情感的兴发中得到教益,传递革命精神正能量。思政课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着的革命烈士遗物、栩栩如生的塑像以及故事海报,无声地诉说着革命故事,能引领学生走入战火纷飞、红旗招展的岁月,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精神,培养爱国情怀与奋斗品质,以革命精神塑造学生的心灵。在红色拟象的渲染下,结合老师的讲解,学生对历史就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一个个逝去英雄伟大的胸怀、崇高的精神、忘我的品质。

(二)带动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今天,红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了解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式之一。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构成我国红色旅游供给侧,红色博物馆、纪念馆等推出的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极大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在这些旅游景点中,红色符号随处可见。以红色符号为带动做好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成为红色旅游景点日益关注的问题。将红色文化元素以符号化的形式植入旅游景点中,对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红色符号为带动做好旅游地的宣传,能够使得参观者更为深入地了解旅游景点。例如,武乡八路军革命纪念馆的百团大战半景画,就是以红色拟象带动开发全息互动投影、3D建模、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当我们走近百团大战的半景画,先会被由各种红色符号组成的整个场景所吸引,穿着八路军装的士兵有的卧倒在地拿枪瞄准敌人,有的高举红旗鼓舞士气,还有的捂着伤口继续战斗;接着,百团大战的影像开始播放,与场景结合,让参观者恍若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深感震撼;随着战争推进到高潮,身临其境的人们会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爱党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出场之后,战争情景虽然消失,但留在人们心中的信念与精神却逐步强化。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以红色符号为带动,将沉浸式体验融入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必然会拓展游客体验的空间。

(三)推动红色文创产业发展

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从物质走向精神,经济自信开始唤醒文化自信,随之涌现的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便是这种文化自信的体现。红色文创产品是对红色符号与红色资源进行创新和改造形成的。这种产品不仅有价值,更具备灵魂,承载着强烈的红色革命文化精神。红色文创产品最大的意义就是浓厚的生活文化与浓缩的爱国文化,它被赋予一种使命感,成为一个地区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将红色元素以符号化的形式融入文化产品并对其进行有效推广,能够在其产生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用设计语言完成红色精神诠释与传播的目的。红色文创产品是通过挖掘红色元素和特征,以产品需求为驱动力创造出来的。首先,红色文创产品在设计时,要依据红色文化元素提取其特征。只有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符号及各符号的“所指”,才能赋予红色文创产品深刻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达到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其次,考虑到产品的设计美感,需要设计者提高对红色文化深刻内涵的理解能力与对红色元素可视化处理的能力,使产品能为大众所欢迎。除此之外,红色文创产品在承载红色文化内涵的同时还应增强其功能性,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如明信片、背包、扇子、手提袋、文化衫等兼具实用和纪念功能的生活用品,既可以增加文创产品的精神内涵,彰显文化自信,又可以丰富文创产品的表现形式,更好满足大众需求,把红色文化融入生活中,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红色文化符号与当代流行元素融合,带动红色文创产品的发展,让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穿越时空,通过实用性的“物”的方式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让现代人在审美愉悦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延续红色文化的血脉。

四、结语

红色符号从中国共产党早期及土地革命时期开始萌生传播,通过各种形式运用于革命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续写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新篇章,发展和形成了诸多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红色文化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2]。未来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对红色符号进行理论阐释,分析红色符号的形成过程,探讨红色符号的作用机理,深刻认识红色符号的现实意义,进一步将红色符号应用于红色传统教育、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用红色符号推动红色文创产业发展,接续书写我国百年红色文化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符号学文创符号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陶溪川文创街区
学符号,比多少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不落灰”的文创
“+”“-”符号的由来
铧芯文创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变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