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
——基于2022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分析

2023-03-11 14:01张家辉沈琰琰李素素
关键词:观念学科教材

张家辉,沈琰琰,李素素

一、2022年地理教育论文转载概况

2022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以下简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的栏目设置比较丰富,专栏紧跟教育前沿,转载论文的源杂志比较广泛,第一作者单位的类型多样。

(一)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2022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共设置地理教育相关栏目23个,转载地理教育论文86篇(见表1)。其中,“教材分析”“教师发展”“教学研究”“学科视点”“学生研究”栏目转载的论文数量均达6篇及以上。23个栏目中设置了10个地理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其中,“2022年版地理义教课标解读”“地理教学与海洋教育”“地理课程思政”“地理问题式教学”等栏目是专为地理学科所设。为及时传递《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精神,“2022年版地理义教课标解读”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专栏应运而生。通过与2021年设置的栏目比较后发现[1],“高考试题评析”“地理课程思政”“劳动教育”和“深度学习”专栏保持不变。据此可知,这些主题是近两年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二)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22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源于21种期刊。其中,《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被转载论文的篇数分别为21、20和12,这三种地理教育专业期刊共被转载论文量占转载总量的61.6%。《课程·教材·教法》《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中小学教材教学》《基础教育课程》《福建教育》(中学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期刊被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篇数依次为5、5、4、3、2、2,这些教育类综合期刊刊载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基于大观念的教学、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等主题的论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课标”的发布,地理教育专业期刊和综合类教育期刊均刊登了很多关于地理课标解读的论文,《基础教育课程》《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等期刊还及时地设置了课标解读专栏。

表1.栏目设置情况

(三)第一作者单位情况分析

2022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共78位,来自57家单位。其中,有51篇论文的作者来自高校,占比达59.3%;有22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小学,占比25.6%;有11篇论文的作者来自教科研部门,占比12.8%;还有2篇论文的作者来自出版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其他单位,占比2.3%。

按照第一作者单位的发文量排名,华东师范大学的论文被转载量达5篇,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论文被转载量均达4篇,北京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的论文被转载量均为3篇。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其主要观点

(一)地理课程思政与主题教育的实施

地理课程思政实施中尚存在政治地理概念内涵不够明晰、爱国主义教育层次结构不够系统等问题(彭俊芳等,第7期)。地理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遵从坚守地理学科性和追求素养综合性等原则(蒯正聪,第7期),正视地理课程思政实施的难度,并结合地理学科特色和学情,逐渐提升教师实践课程思政能力和自我效能感(黄晓蕾等,第3期)。

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和海洋教育内容均是地理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因而,地理课程与教学中有必要强化国家安全教育和海洋教育。其一,关于国家安全教育。地理课程关于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责任领域为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主要责任领域有国土安全、新型领域安全、海外利益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相关责任领域包括经济安全、核安全、政治安全和科技安全。教师需强化国家安全教育责任意识,发挥地理学科价值观培养优势,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张鹏韬,第11期)。其二,关于海洋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加强海洋教育,旨在提升学生人海观念、综合思维、海域认知、海洋地理实践等素养(彭俊芳,第10期)。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注重渗透海洋可持续发展观、国家海洋版图意识和国家海洋安全意识等海洋意识,教师要理解和分析地理教材中的海洋意识教育内容,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等形式提升学生海洋意识(赵钰、詹秀娣,第4期)。此外,有研究者倡导将海洋渔业作为客体展开海洋研学旅行,提升学生对海洋渔业的认知(何晓丹等,第2期)。总之,在地理课程中实施主题教育,往往是推进主题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明确该主题教育与地理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探明该主题教育的目标,开发相关课程资源,采取多种实施形式,以提升该主题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

“新课标”发布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和研究者们对“新课标”进行了解读、分析。其一,关于地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由地理学科本质提炼得出,是地理学科转化为课程后所独有的育人价值(段玉山等,第9期)。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是指引教学方向的“灯塔”。叙写地理教学目标时,不必一定将四个核心素养的名称作为教学目标的标题,也不要求所有的教案都按照“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样的条目和顺序表述教学目标(林培英,第10期)。其二,关于地理课程内容。在地理课程内容组织方面,“新课标”按照“结构化的学习经验”,重构了地理课程内容结构,突出了地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韦志榕,第9期)。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新课标”注重了学科性、人文性、工具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张家辉等,第9期)。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标”新增内容,体现了内容选择的实践性。为了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需要建立跨学科的主题式协作研修机制、建设相关的动态资源库、建构任务驱动式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朱雪梅、王敏萱,第11期)。其三,关于地理学业质量。地理学业质量标准是按照“在什么情境下,运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方法,完成什么样的学习任务”的线索进行描述的(袁孝亭、韦志榕,第12期)。地理教师需要从这些角度理解地理学业质量。其四,关于地理课程实施。地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要转变观念,深刻领悟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用教学智慧突破地理课程实施中的难点,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创造生动、智慧的地理课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第9期)。

(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研究者从教材编写、地理教学和测评等方面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其一,关于人地协调观。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培养,离不开人地协调观的测评。高中生人地协调观测评的内容为,学生在面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程度”“相互影响方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出现矛盾时”的态度和观念。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水平包括人地协调观的接受、理解和运用三个层级(詹秀娣,第3期)。其二,关于综合思维。设计地理联系图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在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的教学时,可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等内涵出发,构建不同区域地理主题的地理联系图,明晰构建的路径及要点,培养综合思维(王雪丹、王向东,第5期)。其三,关于区域认知。有研究者从区域信息认知和区域认知方法等方面,对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和俄罗斯《地球科学》教材的图像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指向区域认知培育的教材优化建议,具体包括在图像设计时创设区域认知的真实场景、设计蕴含区域认知方法的组合图等(宁小芳等,第5期)。其四,关于地理实践力。有研究者对学生野外科学观察能力的水平表现进行了划分,并设计了剖面观察、样方观察和天文观察三种类型的观察量表(周代许,第3期)。这些量表为一线教师开展野外考察活动提供了有益参考。此外,亦有研究者坚持立德树人、增效减负、赋能提质的教学指向,提倡采用中学地理探研式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曾呈进,第10期)。

(四)基于大观念的地理教学

大观念(big ideas,又称为大概念)是学科的原理、思想和方法的负载体,一般用陈述句来表述。基于大观念组织、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地理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理解,有益于学生学会迁移。地理学科大观念建构的路径包括分析地理情境、提炼地理核心概念、与经验建立关联、表述大观念和发展大观念的内容进阶(苏小兵,第7期)。开展基于大观念的地理单元教学,是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基于大观念的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为,依据课标和学生学习需要精选学习内容重构单元,设计追求理解和迁移的单元学习目标,依据学习目标拟定单元核心问题及其子问题,设计情境下的有意义的单元学习任务(张素娟、李文胜,第1期)。基于大观念的地理单元教学,需注重地理单元作业的一体化设计。基于大观念的单元作业设计的主要环节包括基于大观念设计单元作业目标体系、依据目标设计评价方案、围绕表现性目标组织学习活动(李学书、胡军,第2期)。可知,基于大观念的单元教学,是以基于大观念设计的教学目标体系或评价目标体系为先导,来发挥大观念聚合、统领地理学科内容功能的。

(五)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及评析

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及评析是近几年地理教育测评研究的持续热点[2]。“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考地理考试内容改革需要以促进深度学习和核心素养发展、开展情境教学、强化基于标准的评价为目标定位,注重构建多维一体的表现性考查目标,设计多样的情境化试题(姚泽阳、段玉山,第8期)。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要突出创新性,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情境、选择素材、设问角度和思维方式等方面。为了命制具有创新性的地理试题,可以将设问角度与地理实践力结合起来、从多学科融合的视角进行设问、关注易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素材和设问方式(李琪等,第4期)。当然,命题人不能只考虑将小尺度区域内存在的特殊地理现象作为命题素材,而忽略大尺度上的地理现象及其背后形成的一般性机理。2022年全国高考地理试题的题材选择视野比较开阔,主题立意新颖。试题立意的创新性体现在选取新时空、新事物,再建新组合,呈现新理念,在新的情境和设问中考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邵英、史文印,第12期)。

(六)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近期,地理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设计能力等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师学科素养结构中占有基础性地位,职前阶段和职后阶段地理教师学科知识的来源并不相同。为了提升地理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需重视发挥地理学专业课、阅读地理学书刊等学科知识来源的作用(刘英杰等,第12期)。地理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能力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理教师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新手型教师更关注地理知识的获取,成熟型教师更关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专家型教师更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金京生、鲍铖奕,第11期)。关于地理教师的问题式教学设计能力,有研究者构建了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强调在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时均需关注地理性(卢晓旭等,第6期)。此外,还有研究者调查了地理户外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倡导在高师课程设计时构建知情意行融合的地理户外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葛佳浩、张建珍,第5期)。整体而言,研究者已注重通过研制调查工具来调查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状况。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

笔者在梳理和分析2022年地理教育研究热点的基础上,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教育政策文件,筛选出地理教育研究的部分前沿主题。

(一)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地理教育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除了教育部建设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外,地理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推进地理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着力提升地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地理教与学的方式,探索地理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深度融合。例如,开展地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课例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下中学生综合思维培育的实践探索。

(二)地理教育中渗透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等工作。教育部于2022年10月制定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在地理等学科课程教材教学中普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理念和知识,以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适应绿色低碳社会、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一代青少年[3]。据此,可开展地理课程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地理教学中渗透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活动形式、地理课程实施气候变化教育等研究。

(三)新时期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编写策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写入报告,体现了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重要属性,突出了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4]。地理教材编者要明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地理教材编写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地理教材,思考地理教材“进什么、怎么进、进到哪”等问题。再加上,“新课标”对地理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要求。现在正值初中地理教材修订之际,需要加大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初中地理教材研究、重大主题教育进初中地理教材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策略研究等,以期为编写高质量地理教材提供建议。

(四)地理核心概念和大观念的教学引领

地理核心概念和大观念均具有较强的统摄力和广泛的解释力。围绕地理核心概念和大观念组织、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科整体理解和提升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纵观相关研究成果发现,部分研究者未理清地理核心概念和大观念之间的区别,偏重地理教学研究而相对忽视地理课程研究,且在开展基于大观念的地理单元教学研究中缺乏实证研究。因而,建议深入探索基于地理核心概念和大观念的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地理核心概念和大观念引领下地理教学质量提升的循证实践研究等。

(五)高素质地理教师培养与培训一体化

教育部等八部门于2022年4月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强调要以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为引领,以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5]。党的二十大报告亦强调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那么,高素质地理教师的特征是什么、如何推进高素质地理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在教育硕士扩招背景下如何提升职前地理教师的培养质量,这些均成为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观念学科教材
【学科新书导览】
维生素的新观念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材精读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教材精读
健康观念治疗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