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渗透海洋战略的教育价值与策略

2023-03-11 13:42詹秀娣李茜楠郑萌萌
关键词:海洋权益海洋战略

詹秀娣,李茜楠,郑萌萌

海洋战略从酝酿、提出到成为国家的大战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党和人民在历史新时期把握现实、创造未来的实践成果,是我国对待海洋的基本态度和行动方向的集中体现。中学地理是贯彻落实“海洋知识进课堂”的优势学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海洋战略内容,既是中学地理“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育人”的具体举措。

一、认识海洋战略是形成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

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是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海洋战略的主要发展阶段,了解我国当前海洋战略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加深中学生对海洋意识的理解。

(一)了解新中国海洋战略经历的主要发展阶段

新中国海洋战略经历了萌芽期(1949—1976年)、初成期(1977—1997年)、完善期(1998—2007年)以及提升期(2008年以来)四个阶段[1]。每个发展阶段的战略重点不同。

第一,萌芽期的海洋战略主要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领海安全、巩固国家政权。在教学中加入新中国海洋战略发展起步阶段重要事件的阐释,有助于加强中学生对我国建国初期海洋发展历史的认识,初步引导学生感知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阶段和背景对于制定海洋战略的深远影响,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海洋权益意识的内涵。

第二,初成时期的海洋战略主要以海洋资源开发为主,按照海洋强国的成长规律,国民经济一般只有在均衡、高效、优质的增长状态下,通过实现海洋经济强国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教学中融入该时期有关海洋开发相关内容,对激发学生热爱海洋、探索海洋、维护海洋权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完善期的海洋发展强调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全方位规划海洋事业,注重海洋科技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我国全方位开发海洋资源、不断创新海洋科技的真实案例,可加深学生对海洋战略的深刻认识,理解我国坚持推进海洋科技、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海洋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四,提升时期的海洋战略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延伸,注重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海洋思维,坚持发展陆海统筹的新时代海洋观。中学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中学生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的意识,形成系统完备的海洋思维与价值理念,渗透海洋文化,帮助中学生形成海洋情怀,并上升到为国家海洋服务的高度,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海洋专业人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二)关注当前我国海洋战略重点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海洋战略内涵更加丰富。此阶段海洋战略举措涉及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以及海洋权益等多个方面。第一,发展海洋经济举措。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得到了升级与调整,一大批特色的产业先后涌现,而且海洋产业集群效应较为显著[2]。第二,发展海洋科技举措。近年来,我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得以提升,产业体系走向成熟化。“蛟龙号”“蓝鲸1号”等一大批海洋技术的诞生及港珠澳大桥海上交通项目的建成,均为海洋强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根基。第三,保护海洋生态举措。海洋生态文明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把握中国经济脉搏顺应世界蓝色经济趋势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海洋战略的纵深推进,海洋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都更加注重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维护海洋权益举措。21世纪的海洋观念已由传统的以马汉为代表的西方海权论向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转变,即由海洋“霸权式”到“共享式”的转变。对此我国提出要不断强化现代海军实力,维护我国海洋的和平与稳定,积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当前海洋战略的具体举措,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权益等方面的关注与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理解我国的海洋战略目标及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可据此从更上位的角度理解国家的战略与政策,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国际影响与地位。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海洋战略的教育价值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海洋战略内容,一方面可以达成中学生海洋意识构建的课程目标,同时可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也是落实“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的重要举措。

(一)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感是国民确定自己属于某个国家的心理活动,包括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对国家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等内容[3]。中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建立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通过让中学生了解国家在不同发展背景之下,面临不同的发展问题,通过各种举措取得的发展成果。对相关案例的剖析有利于中学生对国家政策与方针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兴趣,初步激发中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中学地理课程有较多内容适宜开始海洋战略教育。以天津地区为例,在讲授“海水的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着重强调提升阶段的海洋战略中“保护海洋生态”的基本内容,再结合海河流域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资料,引导学生针对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另一方面又可帮助学生理解海洋生态战略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把握、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成果与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看,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及形成的思想观念等,主要涵盖了对海洋建设特点、海洋发展规律、海洋战略的认知,及其基于此而形成的风俗、法规与文化等[4]。文化认同感的建立难以通过“命令”“说教”的方式达成,需要通过对相关政策与制度、风俗与习惯等成因与影响的认识,进而形成对“文化”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每个个体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由内而外的认同感。

中国海洋战略的发展植根于中国悠久的文化,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探索和实践中而来。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国家不同阶段海洋战略的剖析,引导学生认识海洋文化产生的背景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据此理解我国海洋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天津地区而言,在讲授“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一节内容时,高中地理教学可将“运河文化与海洋文化对天津发展的影响”作为探究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明清年间天津的海上漕运和海疆制盐技术已经较为先进,突出天津悠久的海上漕运和制盐业的海洋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如今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天津港作为核心战略资源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头堡,具备“一带一路”综合枢纽的基本条件,未来将被全力打造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随着交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天津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潮音寺、天后宫、北塘古镇、天津滨海新区国家海洋博物馆等旅游资源的开发,进一步彰显了天津历史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通过相关主题案例学习,通过对“文化”的直观认识,学生可进一步理解海洋文化、国家文化的内涵。

(三)落实学科育人价值

为思政内容找到适宜的教学载体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首要问题。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思政仍存在“简单植入”或者“硬性灌输”的现象,“生搬硬套”的课程思政由于与教学内容没有密切贴合,无法使思政内容与学科专业内容自然过渡,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及高中地理的主要教学内容,地理课程思政可以融入哲学思维、国情教育、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理念及科学人文精神等思政要素[5]。海洋战略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包括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现代化强国等具体问题和内容,各项具体战略均可结合高中地理课程内容深入拓展。例如,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节教学,讲解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先运用资料说明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让学生了解到目前海洋生态环境亟待保护,引导学生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再阐释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以及当前海洋战略中关于“保护海洋生态”的对策,以此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海洋战略的策略

中学地理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渗透海洋战略内容。根据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及其编排特点,在教学中,一是结合相关内容,渗透海洋战略理念与举措,二是结合海洋时事新闻,开展探究活动,三是科学利用高中地理课程选修模块“海洋地理”课程内容开展主题学习。

(一)结合地理课程内容,渗透海洋战略理念

在当前的初中、高中地理课程中,有诸多与海洋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相关内容,渗透国家不同阶段海洋战略理念与举措,引导学生了解海洋战略的社会背景,认识海洋战略的具体举措,并了解当前我国海洋战略成果。下面以初中地理中的一个具体案例予以分析。

【案例1】在初中地理“中国自然资源的特征”中渗透海洋战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意义[6]。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新课标”增添了海洋资源的内容。

教学中,教师除阐释海洋资源等主要特征外,可进一步拓展我国海洋战略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海洋战略理念与举措。例如,在海洋资源特征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通过阅读给定的材料,关注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思考“如何保护与开发海洋资源”。给定的材料中可以包括如下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相关政策介绍,二是我国海洋资源的现状以及当前开发与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国领土、海洋资源、海洋权益等方面海洋战略知识的学习,对我国海洋资源储存量、开发与利用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树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观。

(二)结合海洋时事新闻,开展探究活动

中学地理教学中关注时事新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分析海洋新闻事件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当前岛礁主权争议、海洋划界争端等海洋事件的理性认识。这里仍以一个案例予以分析。

【案例2】高中地理“南海诸岛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材料:日本政府在2021年版《防卫白皮书》中妄言钓鱼岛是日方所谓“领土”,并诬蔑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周边的正常活动“违反国际法”。就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在钓鱼岛海域开展巡航执法活动,是行使本国固有权利,正当合法。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1.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

2.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包括强制方法和非强制方法。你会选择什么方式解决我国岛礁争端问题呢?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资料,说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7],体现了对海洋权益意识教育的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海洋时事新闻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这些区域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引导学生切实体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和担当。结合海洋强国战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将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使学生对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三)科学利用高中“海洋地理”选修模块课程内容

综观当前我国中学地理必修课程,海洋知识的组织与选择更多是基于学科内“经验式”编排,缺乏更上位的课程指导[8]。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海洋地理包括“海岸与海洋”“海洋资源与开发”“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权益”四个部分,是中学地理课程对海洋作出的最系统的阐释。不能也没必要要求所有地区、所有中学生完整学习选修模块。但是,教学中,我们可以参照选修模块的课程内容,结合必修课程中的相关要求,开展主题研讨活动。例如,结合必修模块中“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参照该选修模块中的“结合实例,说明沿海地区的开发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内容阐释,设计如下海洋战略主题研讨活动。

【案例3】探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认识广州港

研讨材料: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于秦朝,是当时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贸易互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从公元三世纪起,广州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广州通海夷道”是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到了清朝,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广州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为中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和华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广州港历经2000多年仍然长盛不衰,被誉为“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发祥地”。

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1.查阅资料,梳理广州港的历史沿革;

2.分析广州港的战略价值;

3.查阅广州港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发展策略。

以上问题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段阐述广州港发展战略的变化,通过研讨以小见大,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海洋战略发展历程,加深学生对我国海洋战略的社会背景、具体举措以及取得的战略成果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这种参照选修模块中的内容来补充必修内容的教学方式,既有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的整体把握,也有利于学生对海洋主题、海洋战略的关注与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9]海洋是连接世界的纽带,海洋战略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志存高远、放眼世界的重要方式[10]。地理是承担海洋教育的优势学科,结合地理课程内容,渗透海洋战略,有利于学生更直观认识“国家战略”这一抽象概念,有利于中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海洋国情,可为培养热爱蓝色国土、具有海洋强国意识的新时代青年作出地理学科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海洋权益海洋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培育家国情怀的初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探析
战略
战略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法律分析
我国海洋法立法现状研究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