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感受音乐魅力

2023-03-11 15:00成慕蓉
山西教育·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体态水草律动

成慕蓉

体态律动是指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通过身体的律动使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各类感官,促进学生情感表达,提升学生鉴赏能力,促进学生想象表达等。但从目前来看,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还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有教师对体态律动教学理解不够深入、对其内涵也相对缺乏了解、教法落后等,因而在实践中难以达效。基于此,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体态律动教学法,结合小学音乐教学特点和学生年龄兴趣等,优化教学,从而最大化发挥育人作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一、巧用体态律动,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对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了解不深,音乐学习也应以兴趣为主。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给学生刻板的印象就是“音乐即唱歌”,教师在课堂上只教唱歌,没有其他活动,因而略显枯燥。其实,音乐教学并不止唱歌,它是可以将律动、鉴赏、情感融为一体的。因此,为了改变学生对音乐的固有印象,教师可以巧用体态律动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要对音乐有了兴趣,就会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感受音乐学习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水草舞》一课时,教师巧用体态律动导入,有效将学生的兴趣点燃。《水草舞》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乐曲里表达的意境,并初步学会用肢体动作来模仿、表现曲中的音乐形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展示了不同的水草图片,并与学生互动:“同学们,水草长长的,你们觉得它像什么?你能用肢体动作模仿图片中的水草吗?”于是学生很快投入到模仿水草的活动中。其次,教师初次播放《水草舞》A段,并引导学生聆听互动:“A段音乐表现的水草是怎么样的?”由问题引导学生表达水草灵动、摇曳的主题,让学生学会用肢体动作表现,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不断高涨。

案例中,教师在导入阶段巧用体态律动,让学生模仿,动起来参与音乐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学习。

二、巧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节奏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节奏,音乐中的情感也主要以歌词、节奏等表现出来。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难以理解音乐节奏,因为不同的音乐作品,其节奏也不同,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教师可以通过引进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动一动,感受乐曲节奏特点,并且融入音乐表现音乐节奏,感受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脚铃舞曲》一课时,教师巧用体态律动,促进叙述表现音乐节奏。《脚铃舞曲》中相同的旋律,作家重复了多遍,但是听起来却不一样。为了引导学生听出A段和B段节奏和力度的变化,教师融入体态律动教学法。听完A段后,教师引导学生听B段,并对比分析,融入敲鼓、加入脚铃动作,让学生用律动方式感知节奏的变化,表现音乐中传递的情感。学生对这样的律动活动非常感兴趣,于是认真倾听,感知变化,并用律动方式表现舞曲中的节奏变化。

案例中,教师通过巧用律动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节奏的变化,并且学会表现音乐节奏,增强情感理解,提升音乐教学效果,让小学音乐课堂“活”起来。

三、巧用体态律动,提高鉴赏能力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不同的旋律,有些旋律给人以忧伤,有些旋律给人以欢乐。小学生是灵活的、有个性、有想法的个体,他们在欣赏同一作品时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学会鉴赏。鉴赏并不是一味地听,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聆听后,运用体态律动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用“动”的方式将其蕴含的旋律、情感表现出来,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爷爷为我打月饼》一课时,教师巧用体态律动,增强学生鉴赏能力。本节课的音乐教学主要是表现爷爷对孩子们的深切关爱,曲调明快活泼。“打月饼”需要“揉面”,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中欢快的旋律,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教师融入体态律动,即“揉面”律动,重现“打月饼”画面。在音乐中做揉面动作时,教师提示学生手腕要用力,并且要有弹性,在这个律动后学生开始念童谣“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感受其欢快的画面。由此,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作品中欢快的旋律。

案例中,教师将律动与念童谣相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鉴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从而不断在律动中得到不同的体会,促进对音乐的理解。

四、巧用体态律动,激发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有多种方式,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肢体上的。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的音乐作品表达的不同音乐情感,那么,学生表现的音乐情感也会不同。为了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其情感表达,教师可以巧用体态律动法,让学生自由发挥,个性表达。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了解音乐作品,在此基础上融合自己对作品的见解,采用有效的律动方式,表达音乐传递的情感。在学生表现过程中,教师无须融入“对错”观念,只需关注整个表达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火车向着韶山跑》这一课时,教师巧用体态律动,激发学生表达情感。这是一首五重奏曲,难度较大,乐曲中不同的段落情绪也有变化。为了激发学生情感表达,教师先让学生听音乐,模仿开火车的动作。然后,教师按照乐器音色变化创编相应的动作。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两种律动方式下表现乐曲中的情感。有的学生一边律动、一边哼唱,表现出欢快的情感,也有的学生动作夸张,表现出兴奋高昂的情感。在这个律动活动中,学生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案例中,教师搭建情感表达平台,让学生学会利用律动的方式表达作品中的情感,可以增强音乐学习效果,而教师也无须刻板地用语言讲述音乐传递的情感。

五、巧用体态律动,培养创造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抓住学生喜欢“动”的特点,引入律动教学法,结合音乐教材内容以及教学需要,巧妙设计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放飞思维与动作,创造性地表现音乐作品,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既可以引导学生个体创造,也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创造,在营造热烈音乐学习氛围的同时,促进学生创造表达。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祝你快乐》这一课时,教师巧用体态律动,促进学生创造表达。《祝你快乐》是由铜管乐器演奏的,在生活的不同场景中常用来渲染气氛。这一首乐曲可以分为三段,其内含的情绪都不一样。为了让学生体验轻松、愉快之感,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组,让学生创编三段舞蹈动作,表现作品。这样,学生需要聆听乐曲,根据不同的音乐片段,创编对应的舞蹈动作。基于此,音乐课堂开始活跃,教师也通过律动教学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引导,也需要教师给予开放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以引导、鼓励为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可以有效提高音乐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提升与发展。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深入了解体态律动教学,并结合教材特色,有机融合体态律动,从而让“律动”活跃音乐课堂,让小学音乐课堂更有魅力,促进学生学有所得,收获知识与快乐。

猜你喜欢
体态水草律动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水草冒泡的秘密